據路透社倫敦11月10日報道,一項結合了語言學、遺傳學和考古學證據的研究對包括現代日本語、朝鮮語、土耳其語和蒙古語在內的語系和使用這些語言的人進行了溯源,結果發現,他們的祖先是大約9000年前在中國東北地區種植小米的人。
日前公佈的研究結果稱,在橫跨8000公里的區域內講研究人員所說的泛歐亞語的數億人都有著共同的遺傳祖先。
報道稱,研究闡述了人類在冰河時代後開創農業是如何推動世界上一些主要語系傳播的。在人類從狩獵採集向農業生活方式轉變的過程中,小米是一種重要的早期作物。
報道介紹,現在的泛歐亞語有98種。這其中包括朝鮮語和日語;包含歐洲部分地區、安納托利亞、中亞和西伯利亞的土耳其語在內的突厥語族;包含中亞和東北亞蒙古語在內的蒙古語族;還有中國東北和西伯利亞的滿-通古斯語族。
報道還稱,這一語系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遼河流域的小米種植者,該區域包括了中國的遼寧、吉林和內蒙古部分地區。隨著這些種植者穿越東北亞,其後代語言也在數千年裡向西北散播到西伯利亞及大草原,向東進入朝鮮半島,並跨越海洋到達日本列島。
研究人員強調了現代人口和文化的複雜起源。研究報告發表在英國《自然》週刊上。
研究主要作者、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學研究所古老語言學研究小組負責人、比較語言學家馬蒂娜·羅比茨說:“像日本和韓國這樣的國家常常被描繪為代表一種語言、一種文化和一種基因畫像。但是,事實是包括亞洲在內所有的語言、文化和人種都是相混雜的。”
研究人員為這98種語言設計了一個詞彙庫,確定與農業有關的核心傳承詞彙,並畫出語言族譜。
研究共同作者、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學研究所的考古學家馬克·赫德森說,研究人員研究了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255個考古遺址的資料,分析了陶器等製品、石器以及動植物化石的相似之處。他們還將不同考古遺址269種農作物化石的日期計算在內。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認為,中國東北的農民後來又在小米的基礎上開始種植水稻和小麥,他們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前往朝鮮半島,後來又在大約公元前1000年後前往日本,並一路帶去這些農作物。
研究人員對23名古人的遺骸進行了基因分析,並分析了9500年前生活在東北亞的其他人群的已有資料。
例如,在韓國欲知島發現的某女性遺骸的基因與日本古老的繩文人有著95%的相似血統,這說明她的晚近祖先曾跨海遷徙。
羅比茨說:“發現古代韓國人有著迄今只在日本發現的繩文人血統令人驚訝。”
來源:參考訊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