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的滅亡雖有人禍,但也是歷史的選擇。而商湯憑什麼敢扛起起義大旗,他又是如何在諸侯混戰中實現問鼎天下之夙願的?
累世衰敗的夏,又碰上能作的主子,真是走到了盡頭
一個王朝的興衰,絕不是一時一世之事。夏從部落走向王朝,歷經了幾代人嘔心瀝血地治水,直到大禹登上帝位,才得以走向歷史的巔峰;之後的啟奪回帝位,則真正開創了夏朝四百年基業。這四百年溝溝坎坎,有過太康失國,有過後羿篡位,中間幾度衰敗,又幾度復興,踉踉蹌蹌地傳了十七位君主,到了履癸這一代,說什麼也傳不下去了。
這時候的夏王朝,早已不復禹、啟時代的輝煌;再加上履癸的父、祖、高祖幾代君王都是不思進取、得過且過的性子,莫談治國了,就是約束番邦這等事,也愈發地力不從心。到了履癸時代,諸侯早已分崩離析各自為政,中原朝廷只剩下一個名號而已。而履癸的心是真大,居然關起門來當大王,只顧自己逍遙,不問百姓死活。這夏朝的日子算是到頭了。
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夏王朝畢竟有四百年根基,也不是一時半會能敗壞的,可惜碰上一位能作的二世祖,只能說“NO ZUO NO DAI,一路走好”。
這位二世祖就是履癸,商人管他叫桀。夏桀原本是末世太子。他老爹在位的時候,夏王朝已經行將就木了,從朝廷到民間,一派死氣沉沉的景象,好在桀還是有一定能力的,一度給朝廷和百姓帶來了復興的希望。
先說他身體很好,力氣大,能手裂虎豹,這是當帝王的必備條件。再說他還是有一定的作戰和指揮才能。據說他身邊培養了很多勇士,組成了一支敢死隊,專門陪他練格鬥身手,演練戰術技法。等到桀繼位後,就想著檢驗一下練兵成果。那怎麼檢驗呢?桀一琢磨,“你們這群諸侯不是不聽我號令嗎?誰不聽話,我就先拿誰開刀!”
夏王朝雖然衰敗,兵士也發不了多少糧餉,但畢竟是中央正規軍,打幾個小諸侯國,還不是綽綽有餘,那絕對是實力碾壓。其中有一個叫有施氏的諸侯國非常聰明,打聽到桀酷愛美色。也趕巧了,有施氏正好在今天的山東江蘇一帶,這個地方水養人,自古出美女,稱得上是特產了。於是有施氏就主動給桀進獻一位美女,名叫妹喜。
歷史上第一位紅顏禍水就這樣出場了。其實這個妹喜並非是她的真名,有施氏也叫做有喜氏,妹喜應該是指有喜氏來的女子。這個妹喜不僅相貌傾國傾城,還很嫵媚,把桀王弄得是整日神魂顛倒,無心政事,任憑朝綱衰敗下去。
要不說愛情的力量偉大呢,桀為了討好妹喜,蠢事幹了一籮筐。不過,也真算是奇葩的發明了。比如他大興土木,為妹喜建了瓊臺瑤室、酒池肉林。據說酒池中可以行船,可供三千人同時牛飲。桀和妹喜日夜在內歡飲嬉鬧,三個月都不出來。
看這些事是不是有點眼熟?沒錯,幾百年後的商紂王,也幹過類似的事。不管這些事是史家杜撰還是捕風捉影,桀貪圖享樂、荒廢政事這一點是確定無疑了。當時夏朝著名的諫官關龍逄,一身正氣,看不慣桀拿著祖宗的江山社稷這麼糟踐,置天下百姓於不顧,就屢次上書諫諍,甚至不惜跟桀吵起來,結果招致被殺的噩運。
自古君王殺諫臣,那就是要亡國的徵兆。所以,關龍逄一死,族內的很多老臣也紛紛上表勸諫。這些人可都是桀的叔伯大爺,血濃於水呀!可是到了桀這裡,都抵不過妹喜的一個笑容,結果這些人無一例外地步了關龍逄的後塵。原本這幾年間,夏王朝就是天災不斷,旱災完了鬧水災,水災完了又鬧瘟疫,已然是民不聊生,現在又加上人禍,簡直是民怨沸騰,群臣離心離德。
此時的夏王朝已是朝不保夕,只要稍加一點外力,立刻就會土崩瓦解。這可給那些對中原虎視眈眈的諸侯國帶來了機會,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都以為到中原能大顯身手,可是真到了中原又偃旗息鼓了。其實絕大多數諸侯不過是扛大旗做虎皮,虛張聲勢罷了。唯有商不同……
豐厚的家底兒,給了商湯起義的底氣
夏的統轄區域雖然不大,對四方諸侯的控制力也有限,但任何事就怕習慣,人們的思維一旦陷入定勢就很難再改變。夏後這個詞已經存在幾百年了,人們也習慣了尊奉這位天子為正朔,突然間要改弦更張,就不僅僅是大膽的問題了,用後世的話說叫“謀逆”,是要把天捅一個窟窿。這事誰敢幹呀?這是以一隅戰全國,不僅要有勇氣、膽識,還要有足夠的實力。因為一旦失敗就是毀身滅族。所以這事不是誰都能幹的,那麼湯為什麼能幹,而且還幹成了呢?
豪橫的出身
商這個部落,可不是一般的小門小戶。扒一扒商的歷史就知道,商族的始祖契(xiè)是帝嚳之子,其母簡狄是帝嚳的次妃,他的外公是有娥氏部落酋長。——這個有娥式部落就是夏桀的兵敗之地。可以說,商族的始祖出身是根紅苗正。不過他在事業發展上,點兒踩得也很準。
帝嚳崩世後,共主之位由其子帝摯繼任。帝摯不善,共主之位落到了其弟唐堯手中。之後,堯舜禪讓,天下又歸於舜。就在舜剛剛主政之時,天災降臨——水患禍害人間。當時,鯀治水九年以失敗告終,最後還負罪被殺,由他的兒子禹接任治水總工程師一職,契就作為禹的助理,跟隨他治理水患。沒想到,禹頂住壓力,披肝瀝膽十三載,功業得成。契協助有功,也得到了帝舜的封賞:封官司徒,以教化萬民,又賜子姓,封商地。
照此分析,契也算是三朝元老了,生在帝嚳時代,長在帝摯和帝堯時代,到了帝舜之時,才出來就事,說明他極有可能是帝嚳的老來子。不管怎樣,從契開始,商族橫空出世,不僅有了自己的土地、部落,還有了姓氏,這是至關重要的,預示著商族這一支可以繁衍下去,不斷壯大,自成一族。所以說,契為商族的崛起奠定了一個非常高的起點。
商族的發跡史
除了祖先的榮蔭外,商部落的不斷髮展壯大,也給了湯莫大的勇氣和底氣。自契封商地後,歷經十四世的發展,終於成就了商湯時期的強大諸侯國。
商部落前幾代首領的施政綱領只有一個——開疆拓土。從契的兒子昭明開始,先是興建了陪都。雖然沒有出封地這個圈子,但是在努力給自己升級——城市規模整體上了一個檔次,提高了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當然也間接地說明,商部落的財政狀況良好,政府有餘糧才會大搞基建;倘若百姓連粥都喝不上,也只能當成一個美好的願望了!
到了昭明之子相土做首領時,正趕上夏王朝的四十年大亂——太康失國。中央朝廷處理兩位國君並立的窘境,已經首尾不顧了,哪還有力氣管諸侯國的事。於是,相土就趁機開疆拓土,擴充實力。昌若和曹圉兩代相對比較平穩,與夏王朝也保持著臣國關係。
到了冥做首領的時候,天下又開始鬧水災。此時的冥在夏王朝做司空——自契開始,商族的歷任首領都在夏王朝做官。司空這個職位是專管土木基建和水利工程的——跟商族的先祖大搞基建有關,此時的商族人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土木工程知識,甚至具備基建狂魔的潛質。因為興修水利,也需要搞土木工程,所以這次治水的重任自然而然主落到了冥的頭上。當然,冥為天下蒼生計,也是竭盡心力,最終操勞過度,在工作崗位上殉職。後世追尊他為水神。
到了冥的兒子王亥做首領時,商族已經歷經了七世的發展,軍事、經濟、地域都空前強大。但王亥並沒有躺在祖先的功勞簿上,而是整天想著乾點什麼,超越祖先,使商部族在自己手上能更上一層樓。王亥為人頭腦靈活,當時商族生產力水平高,牛、羊過剩,且手工業發達,出現了很多大工匠。於是王亥就想將牛羊和物品送到更遠的部落去,以換取物資歲幣。很快,在王亥的領導下,商部族就建起了一支隊伍,趕著自己發明的牛車,載著各色貨物就上路了。每到一個部落就交換一些物品歲幣,久而久之,車上的貨物比出發時還多。這就是中國最早的貿易活動,而王亥也成為了天下華商的始祖。
不過,自古財不露白,錢財總是招人嫉妒。《竹書紀年》記載:帝洩“十二年殷侯子亥賓於有易,有易殺而放”。在夏帝洩十二年,王亥和弟弟王恆又組建了一支商隊,從商丘出發,帶著大批貨物,趕著牛羊北上,來到河北有易國的地界時,國君綿臣嫉妒商人的富足,於是見財起意,殺了王亥,奪了貨物和牛羊。王恆僥倖逃回商都商丘。此後四年,王亥之子上甲微臥薪嚐膽,秣兵厲馬,終於打敗易國,報了父仇,同時也打通了南北貿易的通道。
自此以後,商部落的貿易興盛起來,商部落又經過幾代的發展,經濟發達,軍事強大,制度完備,儼然一派大國氣象。到了夏桀一朝,已成為中央王朝都不敢小窺的東方大國。此時在位的商侯名為天乙,號湯,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商湯”。至此,歷史的巨輪終於駛進了新的航道。
湯在位的時候,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遷都。商族素來有搬家的習慣,《史記》記載“自契至湯八遷”,十四世商君,總共搬了八次家,平均兩世就要搬一次家。不過這個遷,並非舉國遷徙,而只是遷徙了都城。這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舉國遷徙有可能是源於戰亂或自然災害,多是被迫行為;但遷都則不同。遷都的目的:一是建立新的政治中心,調整整個部落的防衛;二是政治戰略,改元正朔。湯在位時的這次搬家,就屬於後者。他這次把家搬到了哪裡呢?商族老祖宗帝嚳的舊都——亳。湯為此還做了一篇《帝誥》,以向祖先報告自己功業有成。
可以說,這次搬家的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這意味著湯將繼承祖先的志向,向中原之主發起總攻。不過此時的湯還只是諸侯,怎麼敢這樣大膽地袒露心聲呢?
不容低調的實力
自古成事無外乎“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湯自幼接受的就是帝王教育,對這三要素的把握也是恰到好處。
自古朝代更迭首重天時。古人非常重視上天的旨意,尤其夏、商之際,巫術、宗教流行,要扳倒擁有四百年根基的夏王朝,不借助天時是很難得到民眾支援的。那麼商湯起兵都佔有哪些天時呢?
一說夏王朝戰鬥力內耗。夏是一個動盪的朝代,開篇說到,它在四百年中,幾度衰敗,又幾度復興,尤其到了末世幾代君主的權力已經名存實亡。這裡釋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訊號——夏王朝的兵力已經不足以震懾各地諸侯,至少諸侯合兵叛亂,夏王朝沒有實足的把握平定戰亂,所以才給了諸侯們幻想的空間。
二說夏王朝的德損嚴重。國君不修德,百姓自然就離心離德。夏桀殺了直諫的關龍逄,並非偶然事件。他對臣子的進諫置若罔聞,應該不止一次兩次了,看得出他和朝臣之間有分歧。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怨氣都是一點一滴積累出來的。沒有前世因,難有今世的果。而夏桀誅殺大臣是嚴重的損德,眾叛親離是必然的結局。那麼這些被背叛的臣子,自然就跑到了敵對陣營。所以古人常說,實力是一長一消,此消彼長。可以說,商湯的天時,正是夏桀主動送上的。
再說地利。夏都在安邑,也就是今天山西運城東部一帶。而湯時期的商都在亳,也就是今天安徽亳州一帶。這一西一東,差別就大了。安邑雖然在當時來說,是天下中心,但地勢平緩,東北靠山,倘若從西南進兵,則易攻難守。而當時商所在的東方有九夷族等小國,兵強馬壯,而且相對中原地帶,因為沿海物產豐富,又在商國的帶領下做起了貿易生意,經濟實力雄厚,能夠給戰爭提供強有力的補給。只要商湯籠絡好東方諸國,自西攻入安邑,贏面會很大。況且,此時的商國經過幾代商王勵精圖治,無論軍事還是經濟,都遠超中原王朝,再加上東方各國不斷擴張的版圖,吃掉中原王朝指日可待。
再說人和就更厲害了。中國歷史上第一賢相伊尹,就出自商湯這個伯樂。為什麼這樣說呢?“伊尹說湯”的故事,後世已經廣為流傳了,是講商湯為了擴大自身實力四處求賢,聽說伊尹素有賢名,便前去聘迎。《史記》上說前後請了五次,也有的史書說請了三次,不管幾次,都說明了兩件事:一是伊尹確有大才,二是商湯誠心相迎。那麼伊尹到底有多大本事呢?
伊尹原名為摯,尹是他當上商國宰相後的官職。他在致仕之前是有莘國國君之女的師僕,也就是家庭教師,因為他是奴隸的身份,所以在師字後加了一個“僕”字。這個伊尹有多厲害呢?因為他養於烹飪,在和湯的初次見面中,他就將自己苦心研究的治國大道融入烹飪技法之中,以五味調和來論治國之道。商湯聽得五迷三道,瞬間成了小迷弟。後來老子還專門在《道德經》中寫以“治大國,若烹小鮮”之語,以茲讚許。
這還不算什麼,他當上國相後,居然還親自跑到夏朝去刺探情報,掌握了夏王桀和朝廷的第一手資料,為商湯打響起義第一戰提供了精準的情報。後來也就成了商湯軍團的核心智囊。
除了引進人才外,商湯還很會籠絡人心。自從他決計伐夏以後,愈加註意修德愛民了。有一次,他途經郊外見到一個捕鳥的人,正四面張網,向天禱告說:“天上掉下來的,地面跳進來的,四方跑過來的,都到網裡來。”商湯頓時制止了他,並遏令他撤去三面網,只留一面,又教捕鳥人重新禱告,“蜘蛛作網人來學,想高就高,想下就下,不左不右,入網者憑自願。”捕鳥人原以為這樣一隻鳥也捕不到了,沒想到鳥兒竟自己入了網。其他諸侯聽說此事後,都稱讚商湯的德行已施及鳥獸了。結果商湯這一網,竟然網來了十四個諸侯國。有個成語“網開一面”出處正於此。
既然商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這場被歷史選中的大戰馬上就要開場了。
被歷史選中的大戰——商滅夏
計劃趕不上變化,一場戰爭可能準備很久,但開端卻只在一瞬間。誰將成為商湯第一個刀下鬼呢?這“好事”就落到商西邊的鄰居葛伯身上。
雖說夏王朝德衰政敗,但誰還沒有個仨親倆厚的,這位葛伯就是夏桀的忠實跟班之一。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跟夏桀修好的人能好到哪兒去?這位葛伯素來放蕩無道,商湯一直看他不順眼。有一次慶典之上,葛伯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沒有祭拜祖先。
當時,商已是東方霸主,周邊小國多依附於湯。所以湯就派人去問緣由,並沒有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葛伯梗著脖子,理直氣壯地回了句“我沒有牛羊”。湯聽後雖有些惱火,但不祭祖先又不是什麼大罪,他便派人送去了牛羊。誰知這位葛伯也是看不出眉眼高低,竟然把牛羊吃了,照舊不祭祖先。
湯又派人去問。這一次葛伯回說,沒有五穀糧食。鑑於雙方關係有些尷尬,湯還不想挑明伐夏之意,所以又派農民前去幫葛伯種地。好巧的是,農民家裡的老人和孩子去送飯,葛伯不知哪根筋搭錯了,領著一批暴徒肆無忌憚地去劫道,看到酒菜就搶。這酒菜可是老百姓辛苦掙來的,哪裡肯捨得拱手相讓。於是雙方爭執起來,葛伯的手下失手打死一個小孩。
“我處處忍讓,你卻傷我子民”,這一回湯是真惱了,心想先拔掉夏桀的爪牙,正好拿葛伯祭旗。說完就幹,湯立刻點兵出征,乾脆利索地滅了葛國。可是開弓沒有回頭箭,這一戰過後,商和夏之間的存亡大戰終於拉開了帷幕。
或許,商湯只是需要一個理由。無論怎樣,自此之後,他一路向西,滅了作亂的顧國、豕韋和昆吾氏,一邊擴大地盤,一邊鞏固戰果。
經過幾場大戰的積累,商不但損耗寥寥,而且還不斷擴充隊伍,已經建立起了一支六千人的敢死隊。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是商湯軍隊的全部人數。商湯軍隊的具體規模,史籍沒有明確記載。不過,單說這六千人的敢死隊是一個什麼樣的規模呢?幾百年後的周代,天子的軍隊有一萬人。可見,在幾百年前,人口並不充裕的夏末商初,這六千人的軍隊可以與天子之軍並駕齊驅了。此時的湯真是萬事具備只欠東風。那麼,他等的東風是什麼呢?一場真正意義上的誓師大會。
在這場伐桀的誓師大會上,東方諸侯幾乎都到場了,還有一些從慕名而來的小諸侯。湯儼然一副天子做派,列舉了夏桀的幾大罪狀,最重要的是他自號為武王,舉起了滅夏大旗,宣告天下。雖然這場戰爭還沒有走向高潮,但可以斷定的是,勝負已在人們心中。
不過,夏桀也不是吃素的,此時已領兵殺來,直逼亳都,正在商兵的東南方。雙方在郕這個地方展開了激戰。夏王朝的兵馬早已過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哪裡是商兵的對手,很快就敗下陣來,連桀的兩名愛將推哆和大戲也被商兵所俘,桀敗於有娀之墟,狼狽逃回都城旁邊的鳴條,企圖在此等待援軍。
馳援夏桀的是三鬷國兵馬。有意思的是,三鬷國地處山東一帶,正在商湯的勢力範圍內,於是三鬷國的兵馬就被扼殺在了搖籃裡。打贏了這最後一戰,湯帶著桀給三鬷國國君的信物,率大軍繼續西進,繞到自西直攻鳴條。桀自知大勢已去,不戰而潰,又被湯驅逐,一路逃至中野、不齊、魯地,顛沛流離,最後逃到了南巢,淒涼地了卻殘生。
自此,華夏大地進入到商湯時代。
特別說明: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參考文獻: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