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想戀愛嗎?
這是以前的一個主流問題,得到的答案不外乎是:我自己是很想,但是我做不到。
但是現在的情況又有所不同了,人們像是接受並適應了孤獨一般,別說愛情了,就連正常的朋友往來都省略了。
電影《門鎖》的上映,便是將獨居這個群體展現在了大眾的視線中。電影雖然在邏輯上存在諸多問題,但確實也帶給了我們很多深思。
在2021年的大資料統計中,我國的單人獨戶家庭數量為1.25億,這樣的數量,實在令人感到瞠目結舌,因為哪怕將老人和兒童計算在內,獨居人數都佔到了十幾分之一。
其中最嚴峻的問題莫過於在城市打拼的年輕人,尤其是一線城市剛畢業沒多久的就業群體。
大都市的房價望塵莫及,即便貢獻一生,也很難創造一處屬於自己的安身之所,但若是逃離大城市,家鄉又沒有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在這樣的兩難選擇下,很多人索性放棄了結婚和安家的想法。
但現在,房租的水平也是逐年增高。
以前大家還會想過找室友同居,抱團取暖,但現在的年輕人似乎更加看透了本質,在忙碌與奮鬥之餘,渴望擁有自己空間,期望有更多與自己相處的時間,索性放棄了社交,因此選擇了自己一個人住。
而越來越多的人,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一個人挺好的。”我的一個朋友就這麼說過,“你要問我為何直到現在,也不找一個女朋友,那是因為我已經放棄了這樣的期待,沒有物質的愛情,就是一盤散沙,因此與其強求,不如在擁有那一切之前,好好享受獨自一人的生活。
對於他來說,和人相處,是一門學問,但是這個學問對他來說毫無必要,因為工作已經很累了,未來更是充滿了焦慮,他真的沒有太多的精力能夠放在和人的糾葛和算計上面。
我還有一位朋友,她長相甜美,外形條件讓很多富二代都為之折服,但是她本人卻似乎徹底放棄了愛情的幻想,專心投入於事業,成了一位職場女強人。
她說過:愛情只不過是美好的泡影,她學生時代談過兩段戀愛,但無疾而終的情感,讓她看透了人性冷暖,最終她沉痛覺醒,明白了自己一生的追求。
是的,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再甘願成為主流意識驅使的機器,他們有了自己的思考,更加明確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而有趣的是,這種獨立意識的覺醒,正是基於對現實的妥協,一種被動的接受。
假若人們都能夠通過幾年或者十幾年的努力打拼擁有屬於自己的家,大概也不至於如此,畢竟沒有人是真正喜歡孤獨的,更多隻是無奈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