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獨特表現形式,因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民風民情演繹出的種類繁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組成了具有豐厚底蘊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我的家鄉延慶,是一座三面環山的冬奧小城,孕育了獨特的生態氣候,養育了淳厚朴實的人民,也培育了獨具特色的風土文化。其中古老的民間花會成為了傳承歷史的重要紐帶。
旱船,即是延慶地區最有特色的民間花會形式。“延慶旱船”植根於地方文化和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因為道具造型獨特,表演套路豐富,音樂伴奏喜慶熱烈,長期以來深受人民群眾喜愛。旱船是延慶曆史上最引人注目,最有代表性,影響最大的民間舞蹈品種。延慶旱船融文學、繪畫、音樂、舞蹈、建築等藝術於一體,具有很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道具造型獨特,作為道具的延慶旱船,在清代就已經很精緻了,不僅用料考究,而且做工十分精細,主要分為三個部分:船頂、船柱、船座。延慶旱船的表演風格歡快熱烈,延慶旱船表演套路多,據老藝人們說,他們的表演有四個特點:一快、二穩、三漂、四轉。其中,以穩最為重要,即穩中求快求漂,在穩中旋轉,在旋轉中較量穩的功夫。
音樂伴奏是旱船表演的半臺戲,旱船的吹打樂伴奏非常熱烈。延慶旱船的吹奏樂器有嗩吶、笙兩種;打擊樂器主要有大鼓、大鈸、大鑔、小鐃等,演奏時以嗩吶和大鼓為主。大鼓作為樂隊的指揮;嗩吶作為樂曲的領奏。延慶旱船深受人民群眾喜愛,數百年傳承不息,而且在傳承中不斷得到更新、發展和提高,是由於它自身的藝術價值決定的。它的產生和發展對於我們今天瞭解民風民俗、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繪畫、民間工藝、以及建築和宗教等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在現代化發展的今天,城市裡的大街小巷被現代化的演出模式佔為己有,各種順應時代潮流的文化也被大眾接納,傳統文化的演出形式卻顯得蒼白且無力,觀看一場“接地氣”的民俗文化演出已然成為了一種奢望。儘管如此,在北京延慶的永寧古城,傳統文化依舊佔據著主流色彩。漫步在永寧古城中,青磚灰瓦的每個角落間都蘊含著歷史痕跡,隨處都能體驗到民俗風情。更重要的是每當傳統節日來臨,花會、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等各種各樣的傳統文化演出就會走到街邊,和冰雪文化融為一體,直擊你童年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