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王叔是比較瞭解的,讀過很多這方面的書,也研究過很多專門的影像資料,自己還多次在上課的時候引用其中的戰例,比如在講“後勤先行”的時候,就引過水門橋之戰,後來再講工業水平發展的時候,也引過水門橋之戰。不過可惜的是,這次重要的戰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連同長津湖戰役一起不太為人所知,僅僅是一些如王叔這樣的愛好者和專業研究人員比較清楚,現在終於有人把這個題材拍成電影,而且還是大片的製作,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了。
志願軍第九兵團打長津湖,最大的疼點就是後勤保障,歸根到底就是因為國家當時很窮,部隊的禦寒被服供應不到位,武器彈藥補充就不說了,重武器都沒有,更別說什麼大口徑遠距離的大炮,只有隨部隊行進的迫擊炮。戰士們手中的槍支也是各種型別都有,雖然後來為了補給的方便做了統一調整,但是單兵攜帶量畢竟還是有限的。
所以,戰後統計,第九兵團的凍傷減員是一項重要損失。
王叔從影院出來,感覺這一部比上一部要好,情節設計、人物設定、場面排程,視覺效果等等各方面,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夠得上“大片”。
真實歷史上,炸燬水門橋並不是同一支部隊,不過對於電影來說,藝術處理為集中的同一支部隊也很正常。不過,很多資料中,對於具體炸燬水門橋的過程,記載很簡單,不具體,這其實也就給了電影創作以很大的空間,能夠讓電影更加好看,更有戲劇性的效果,視覺設計也能更加大膽和酷炫。
幾個主要人物的犧牲,差點讓王叔掉下淚來,一個個鮮活的名字,就那麼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談子為、平河、餘從戎、梅生、伍千里,這其實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第一部中只犧牲了老雷一個主角,也說明王叔當時也影評時草率了。
這些人物,並不是真實的戰士的名字,但是他們代表了那些戰士們,他們當得起我們這些後人的尊敬和懷念。
歷史上的水門橋被炸了三次,第三次是橋基被炸燬了,造成橋樑無法修復。美軍從日本定購了八付巨型橋樑構件,用大型直升機空運過來。實際使用是隻需要四付的,這八付構件空投的時候摔壞了兩付,成功收到六付,但是直接用構件建築時,會造成橋身寬度不足以透過坦克,美國工兵還把這些構件中空隔開架設,使得構件剛剛與履帶和車輪的寬度合適,而車底是懸空的,才使坦克和裝甲車透過。
作為志願軍來說,炸燬了橋基,就認為不再有可能重新建設這座橋了,但是有強大工業和技術後盾的美軍迅速用大型構件完成了橋樑的建設,所以啊,後勤啊,工業能力啊,就是那句話:“貧窮限制了現象”。
這個環節,電影的表現稍顯力度不夠,橋被毀的狀態沒有涉及橋基座,大型構件的形制似乎也並不理想,不過這也不是影片的重點,雖然在王叔看來,這是決定那場戰役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這部片子很值得一看,至少比上一部要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