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垣(1880—1971),字援庵,傑出的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先後建立廣州光華醫學專門學校、北京孤兒工讀園、北京平民中學等。曾任國立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輔仁大學教授、校長。新中國成立後,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約20年,為學校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
1945年12月,故都北京還沉浸在抗戰勝利的喜悅氛圍中。一代歷史學大家鄭天挺從南國的西南聯大回到北京後的第二天,拜訪了身藏京城的一代國學大師和教育家陳垣,聊完以後陳老送鄭天挺出門,他環顧大街,愴然不已,說:“我八年沒有出門了。”話裡話外,盡是說不完道不盡的家國滄桑與世事變幻……
八年抗戰,陳垣身藏北平,閉戶著述。一腔熱血賦予學術,繼往聖絕學,《明季滇黔佛教考》《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通鑑胡注表微》等大作,都在此間完成。
說出這句話時,陳垣的腦海裡也許浮現出了無數畫面,他與這座古都實在有太多太久的緣分。
陳垣很早就開始了他的教育之路。18歲那年,他開始在廣州教學館,後來又辦了一段時間報紙,不過為躲避清政府搜捕,只能回到故鄉小學教書。1907年,到廣州振德中學教書。後來雖然出任過議員乃至教育部次長,最終他還是迴歸了講臺。最重要的教育經歷,從1926年開始。
這一年元月,北京依舊寒冷,輔仁大學最重要的奠基者、輔仁社社長英斂之在肝癌的折磨下與世長辭。臨終前,他將校務委託給陳垣。英斂之逝世18天后,陳垣繼任輔仁社社長。透過他的努力,第二年六月,輔仁大學正式被教育部批准試辦。陳垣出任副校長,立即著手招生工作,兩年後出任校長。作為校長的陳垣,後半生幾乎都與輔仁大學相伴。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輔仁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合併,陳垣依舊任校長,直到92歲逝世……
作為校長的陳垣,幾乎沒有離開過講臺。他授課深受學生歡迎。弟子史樹青評價老師說:“先生雖任校長,長期堅持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既是教學內行,又是科研內行,不僅是著名的史學家,而且是著名的教育家。‘手未離粉筆,足未離講臺’,數十年如一日,八十以後,猶日孜孜,擔負著培養年輕一代的重任。在大學校長中是不多見的。”
弟子啟功在文章中說,他(陳垣)的一個學生,在外地教學,有一次來看他,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他說,我沒有什麼秘訣,只不過做到一個“勤”字。幾年後,這個學生成了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到北京開會來看望老師。陳垣問她,你已是一個先進工作者,有秘訣嗎?學生說,我就是牢記住老師教導我的一個“勤”字,才取得了一點成績的。說罷師生相對而笑。
正是因為如此,在繁忙的行政任務外,著作等身且不曾離開講臺的陳垣桃李滿天下。學生兼助手劉乃和在一篇文章裡談到自己的老師:“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全國各著名大學歷史系的系主任,幾乎都是他(陳垣)的學生。如北京師範大學的白壽彝、南開大學的鄭天挺、南京大學的韓儒林、雲南大學的方國瑜、江蘇師範學院的柴德賡等。”
陳垣不僅教出了優秀的學生,還教學生怎麼教書——真可謂是“教師的教師”。啟功任教時,陳垣給年輕的啟功提出了幾條“注意事項”,今天讀來,依舊不過時:
1.教一班中學生與在私塾屋裡教幾個小孩不同,一個人站在講臺上要有一個樣子。人臉是對立的,但感情不可對立。
2.萬不可有偏愛、偏惡,萬不許譏誚學生。
3.以鼓勵誇獎為主。不好的學生,包括淘氣的或成績不好的,都要盡力找他們一小點好處,加以誇獎。
4.不要發脾氣。你發一次,即使有效,以後再有更壞的事件發生,又怎麼發更大的脾氣?萬一發了脾氣之後無效,又怎麼收場?你還年輕,但在講臺上即是師表,要取得學生的佩服。
5.教一課書要把這一課的各方面都預備到,設想學生會問什麼。
6.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多了不如你替他作一篇。改多了他們也不看。要改重要的關鍵處。
7.要有教課日記。自己和學生有某些優缺點,都記下來,包括作文中的問題,記下以備比較。
8.發作文時,要舉例講解。缺點盡力在堂下個別談;缺點改好了,有所進步的,盡力在堂上表揚。
9.要疏通課堂空氣,你總在臺上坐著,學生總在臺下聽著,成了套子。學生打哈欠,或者在抄別人的作業,或看小說,你講的多麼用力也是白費。講課時,寫了板書之後,也可下臺看看。既回頭看看自己板書的效果如何,也看看學生會記不會記。有不會寫的或寫錯了的字,在他們座位上給他們指點,對於被指點的人,會有較深的印象,旁邊的人也會感興趣,不怕來問了。
此等言論,非親身久站講臺者不能道。作為堂堂校長、一代學術宗師,指點學生,心細到如此。可惜的是,啟功被認為教中學不合格,陳垣只好把他請進了北師大。啟功一生與恩師一樣,終老於這所學校。師徒二人,成為北師大最知名的教授。
時間倒轉,那是民國八年,陳垣的上司梁士詒曾在他的著作合刊本上題字“消磨一代英雄盡,故紙堆中問死生”,以期點醒這位醉心文史、酷愛讀書的下屬陳垣。40多年後,北師大60週年校慶,陳垣自己賦詩中有兩句:芬芳桃李人間盛,慰我平生種樹心。彷彿是對梁士詒的一個悠然回應。梁士詒可能只知道烏紗帽裡的功名利祿,他不知道的是故紙堆中的歲月綿長……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溫州道爾頓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2年01月19日第13版
作者:匡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