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猛龍即大盜龍,意為“巨大的盜賊”,生活在白堊紀晚期,外形很像巨大的迅猛龍類 。大猛龍是一種兇猛的肉食性恐龍,與霸王龍等其他肉食性恐龍不同的是,它體型修長、以速度見長,依靠長尾巴保持身體平衡,肌肉發達的長腿善於奔跑 。
中文學名大猛龍 拉丁學名Megaraptor 別 名大盜龍
界動物界分佈區域阿根廷巴塔哥尼亞 食 性肉食性生活年代白堊紀晚期
發現歷史
1998年,一塊巨大的足爪化石在內烏肯被發現。這種爪子屬於一種新的恐龍,科學家命名這種恐龍為“大盜龍”。科學家認為大盜龍是一種迅捷和致命的掠食者,它使用腳趾上的長爪撕開獵物。根據爪子的長度,科學家推測大盜龍的體長超過8米 。這個物種只有很少的化石被發現,包括35釐米長的鉤爪 。
分類地位
最近幾年比較完整的遺蹟的發現,使得大盜龍類(Megaraptora)恐龍的記錄變得更好。從阿根廷白堊紀地層描述的大盜龍屬(Megaraptor)、氣腔龍屬(Aerosteon)和齒河盜龍屬(Orkoraptor),這些類群表現出和阿普特階澳大利亞的南方獵龍屬(Australovenator),以及日本的福井盜龍屬(Fukuiraptor)的密切關係。研究表明岡瓦納大陸發現的大盜龍類恐龍歸入到獸腳亞目恐龍的新科——大盜龍科,並且亞洲的福井盜龍是恢復作為這個分支的姐妹群的。雖然大盜龍類最近被解釋為異特龍超科的成員,但是我們目前的證據表明,大盜龍類恐龍深深巢狀在虛骨龍次亞目(Coelurosauria)中。此外,解剖學資訊支援大盜龍類是比想象和亞洲和北美洲的霸王龍科(Asiamerican Tyrannosauridae)更加密切相關的。大盜龍類提高了我們對於幾乎沒有記錄的岡瓦納大陸的虛骨龍次亞目的基底輻射演化(basal radiation of Gondwanan coelurosaurs)和霸王龍超科(Tyrannosauroidea)作為一個整體的知識 。
物種特徵
修長的前肢和40釐米長的爪子是大猛龍的“典型特徵”。這種身體特徵使它們善於捕捉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