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醫生,我煙、酒都有癮,我也知道長期這樣對身體不好,到底誰傷害更大呢?”
說起煙、酒這兩樣“法寶”,可謂是不少男性朋友的最愛了。很多人可能難以理解,這煙聞起來嗆人,又沒啥味道;酒嘛喝起來還燒喉嚨,到底有啥可迷戀的。其實對於這兩樣東西,很多人戒不掉都是因為“上癮”了,說得簡單直白點就是尼古丁依賴、酒精依賴。從社會的角度來講,你像喝酒、抽菸有時候的確是能活躍氛圍,拉近距離。
大家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有時候聊高興聊開心了,要辦的事情其實就是一句話、籤個字的事情,所以在社會上煙、酒又扮演著這樣的社會屬性。但有的人就非常會把握一個“度”,煙,我會抽;酒,我也會喝,但平時都不沾,我覺得這是無可厚非的,雖說兩樣都有害健康,但有時候就有這樣的矛盾衝突在,但“成癮”,依賴上了,那肯定是不行的,今天我就以此為主題來為大家簡單分析一下。
煙、酒為什麼會上癮?
其實不瞞大家說,我曾經也是一位吸菸六、七年的菸民,能深深地體會到戒菸的難。戒了吸,吸了又戒,戒過之後越難戒,這惡性迴圈,真是頭痛。尤其是每每吃完飯後、上廁所時、早晨起來時、想事情思考問題時......,哎,有太多的場合需要“煙”來作伴了。煙,為什麼能成癮?這就是問題的根源,尼古丁是香菸讓人上癮的最主要原因。它透過大腦內乙醯膽鹼菸鹼型受體,作用於多巴胺神經元,誘導多巴胺的大量釋放,這是尼古丁致人上癮的生理路徑。
那麼酒為什麼會上癮呢?酒的主要成分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酒精”,其實對於酒精成癮的定義必須是因為酒精的藥理特性,而非酒精溶液的味道。眾所周知,成癮離不開神經遞質中的頭號明星“多巴胺”。而人類腦影像學研究發現,很少的酒精就可以顯著提高大腦的獎賞核心區域“伏隔核(NAc)”的多巴胺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靜脈注射酒精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並且注射酒精後多巴胺反應越強的人越喜歡喝酒。這也就是說,酒精刺激多巴胺分泌是不依賴於酒精的味道的。
儘管具體到個人,酒精促進多巴胺釋放所帶來的獎賞-成癮效應因人而異。但總的來說,酒精本身的藥理作用,而不是它的味道,才是讓人喜歡它甚至喝酒上癮的根本原因。隨著你喝酒次數多了,你腦內的多巴胺受體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你越來越能忍受酒精的味道,越來越喜歡喝酒。所以很多人儘管一開始不喜歡喝酒,只能喝甜滋滋的米酒和果酒,但慢慢也能小酌幾杯,甚至徹底愛上喝酒。
抽菸和飲酒,誰最傷身體?
在我們國人的觀點中,吸菸致癌,相信是人人知曉,但是對於酒,貌似大家忍耐度要大不少,甚至有觀點認為適度飲酒沒啥危害,還有活血的功效。國外有相關的研究團隊以每週一瓶葡萄酒計,酒精與癌症風險這種關聯強度,相當於男性吸5支香菸、女性吸10支菸帶來的影響。如果飲酒量更高,癌症風險還會進一步升高。限制飲酒,其實也是全世界的一個公共衛生問題,與吸菸相比較,酒精的致癌風險往往更容易被忽略。
其實早在2018年,全球醫學頂級期刊 The Lancet (柳葉刀)就釋出了一項重磅研究成果。這項研究顯示:即使是最少量的飲酒,也會對健康造成損傷。而長期、嚴重的酗酒會造成嚴重的後果。這一研究成果,徹底顛覆了之前全球對於酒精的認知。所以如果要單獨拿抽菸危害與飲酒危害進行對比,說實話,我也是查閱了不少文獻,並沒有什麼大型的臨床試驗證據說誰傷害更大誰傷害更小,所以這裡並沒有權威的、標準的答案,我的觀點是抽菸、飲酒都傷身,都具有致癌、引發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那麼就能不沾就不沾。
作者寄語:本文是筆者綜合數小時時間綜合總結而成,不加入專欄收費,無償、免費地讓大家閱讀。願對那些受到謠言誤導、沒有醫學知識、沒有健康保健觀念的群體有所幫助。頭條是一個開放的平臺,每個人都可以互相學習,互相探討,如有不同觀點可在評論區談談自己的看法。如果覺得學到了有幫助,不要吝嗇,獻個愛心,點個贊,轉發一下幫助更多的人,感謝大家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