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055在一艘一艘不動聲色地入役,美國也終於回到大國競賽的路上了,推出DDGX,有點21世紀海軍競賽的樣子了。除了剛推出的DDGX,美國還在不久前推出SSNX,在某種程度上是“海狼2.0”,不再是“弗吉尼亞”級的低成本、瀕海作戰、多用途路線,而是直奔爭奪制海權的主題了。中國新一代核潛艇(這裡專指核動力攻擊潛艇,下同)的進展是保密的,但更大的問題是:中國應該集中精力發展核潛艇,還是核常並舉?
美國潛艇早就全核化了,英國、法國潛艇也全核化了。蘇聯一直是核常並舉的,但重核輕常,除了出口,常規潛艇主要在封閉的波羅的海和黑海使用,也確實沒有必要太過重視。歷史上中國也是核常並舉,但重常輕核,主要是國力和技術關係。現在中國的國力極大地發展了,2021年的名義GDP增量就超過了當年印度名義GDP的存量,那未來發展應該全核化嗎?
美國潛艇全核化了,是世界各國的羨慕物件。中國潛艇需要全核化嗎?
核潛艇的優越性無可置疑:可無限潛航,隱蔽性好;可長時間高速潛航。但缺點也顯而易見:造價高,運作開支高,艇員訓練要求高,駐泊基地要求高,退役後拆解困難。常規潛艇的優缺點正好相反。
核潛艇可攜帶武器更多其實是個雞同鴨比的問題。典型核潛艇比典型常規潛艇大得多,當然攜帶的武器更多。要是比較法國的“梭魚”級(5300噸,核動力)和德國的216級(4000噸,常規動力),前者攜帶20枚武器(在魚雷、導彈、水雷之間混搭),後者18枚,考慮到噸位差異,基本上可以說沒有區別。
德國216級代表了常規潛艇的最高水平
中國潛艇是核是常,首先要看幹什麼用。
中國是陸海複合大國,陸權海權並舉。中國的陸地疆界依然有不太平的地方,但必須說,已經沒有太大的壓力了。最長的中俄邊境在可預見的將來沒有安全顧慮,中蒙邊境也一樣。中亞邊境只有反恐壓力,沒有軍事入侵壓力,這是完全不同的問題。中巴邊境從來就沒有壓力,中尼邊境也一樣。中緬邊境時有緬甸方面的內戰威脅,但是難民威脅,不是軍事入侵威脅。中泰、中老邊境和中巴、中尼邊境一樣安全。中越邊境已經劃定,越南也明白了“不惹中國”這個大原則,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有大的問題。只有中印邊界始終是個麻煩,但邊境摩擦與軍事入侵還是完全不同性質的問題,中印方向也沒有軍事入侵的問題。中朝邊境的問題更加複雜一些,朝鮮半島戰火重燃一直是消除不掉的可能性,但現在不是抗美援朝的時候了,只要韓國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第二次朝鮮戰爭就是可防可控的。
但海上就是不同的問題了。
臺海不消多說,臺獨要是走出決定性的一步,戰爭隨時可能爆發。這首先是海空戰爭,但臺灣空海軍已經被碾壓了,美國空海軍在臺海也越來越沒法打了。陸戰隊跳島遊擊本身就是承認“敵強我弱”的姿態,陸軍上島協防更是沒譜的事。
杜特爾特之後的菲律賓很快就要到來,菲律賓的政治走向具有高度不定性。杜特爾特談不上親華,他的遠離美國具有政治投機的元素,也不斷受到朝野親美勢力的抵制。但菲律賓也不易倒向親美,美國勢力在菲律賓有100多年了,再怎麼拍胸脯,菲律賓人不需要往遠處看,看看眼下就知道這有多不靠譜了。美軍撤出克拉克和蘇比克不僅是因為火山爆發,也是因為已經呆不下去了。但美菲軍事條約還在,美軍重回菲律賓的可能性還在。對於中國來說,重回菲律賓的美軍登陸中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在海空阻撓祖國統一戰爭幾乎是必然的,從陸地基地發射中程導彈和巡航導彈擾亂東海沿海大陸也是大機率的事情。
南海與菲律賓相關,但又不等同。在蘭德的評估裡,南海是中國的薄弱環節,美國可以用南海方向的行動牽制中國在臺海的行動,這更是海空戰爭。
在東海和黃海,日本在臺海戰爭中的動向曖昧不清。一方面,日本不斷加強叫囂;另一方面,日本明知自己的軍事力量不足以挑戰中國、影響臺海。日本的目的在於把美國拉下水,但美國是不是下水,最終在於美國。美國下水與否取決於中國的海空力量,強大的中國海軍是威懾美國最有力的武器,其中潛艇的作用至關重要。
海空戰爭可能由臺海開始,但戰場很可能不限於臺海,也不限於南海,而是遠及西太平洋,甚至南太平洋、北印度洋。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只有把戰爭打到敵佔區,調動敵人,才能奪回主動。另外,中國的海上運輸線也遍佈七大洋,如果不能控制七大洋,至少要把美國的遠端海上封鎖線推得遠遠的,這才能儘可能拉長美國海軍的封鎖線,既增加負擔,又創造打擊機會。
中國缺乏海外基地,空中力量很難投射到臺海和南海以遠的地方,也很難越過中立國家而投射到印度洋。中國艦隊在遠洋無依託作戰中也將面臨不可想象的困難,尚且弱小的航母艦隊不宜孤軍遠征。美國海軍有10艘大甲板航母,依然是在全球基地體系支援下才能到處耀武揚威的。
在這種情況下,核潛艇具有獨特的重要性。
核潛艇的遠洋獨立作戰能力強,差不多是中國海軍唯一可以不受限制、不依賴海外基地地進出遠洋的艦船。不僅可以進入開放大洋,還可以抵近到敵方基地。關門打狗是最主動的反潛方法。當然,堵門之術誰都想得到,但堵門和堵門不一樣。中國潛艇以本土為基地,第一島鏈以內有空中和水面掩護,不是想堵門就能堵得上的。
到了第一島鏈,就更不是想堵就能堵上的。沖繩島鏈是建設SOSUS的理想陣地,但GIUK缺口早就密佈SOSUS,蘇聯潛艇該進北大西洋還是照進不誤。沖繩島鏈只是最近便的進出西太平洋的門戶,南海的巴士海峽是另一個門戶,實際上水深更大,比沖繩島鏈更有利於進出。菲律賓群島和印度尼西亞群島很破碎,巽他海峽和龍目海峽是主要出入口,蘇祿海、蘇拉威西海、爪哇海、班達海、帝汶海、所羅門海、珊瑚海更難封堵,要消耗大量反潛兵力。馬六甲海峽倒是不便潛艇過往,太狹窄,太繁忙。
到了開放大洋,核潛艇就海闊任魚躍了。核潛艇的攻擊力強,是最好的反潛平臺,也是最有力的反航母平臺,打一般的軍艦、商船更是牛刀殺雞。核潛艇還可以搭載巡航導彈,在未來還可能搭載高超音速導彈,從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射,具有不成比例的陸攻威力。核潛艇更是偵察、電子戰的利器,還是遠端部署特種部隊的理想平臺。太平洋、印度洋上執行臨檢任務但落單的美國艦船也是核潛艇偷襲的理想目標。
簡單地說,大力發展先進核潛艇是中國海軍的重中之重,在航母建設、驅逐艦建設已經走上正軌的現在,尤其要加速核潛艇的發展。美國海軍需要SSNX,中國海軍更需要SSNX,也就是說,速度快、靜音好、攜帶武器數量大的最高水平的核潛艇,而不只是“先解決有無問題”。最低限度,應該對標俄羅斯的“亞森”級,並具備“弗吉尼亞”級VPM那樣的多用途發射能力。
然而,中國潛艇不僅有堵別人門、破別人門的任務,更有防別人堵中國的門、破中國的門的任務。核潛艇也能執行這些任務,但並非效費比最高的選擇。
中國的門是分段的。在臺海附近,門在沖繩島鏈到巴士海峽一線。到菲律賓群島這裡,門有三道,一道在巴拉望群島一線,也就是在南海邊緣;第二道在蘇祿群島一線,在蘇祿海和蘇拉維西海之間;第三道是桑義赫群島,這就在西太平洋邊緣上了。還有一段是印度尼西亞群島,分兩道門,一道在爪哇海北側面向南海的廖內群島,另一道在南側是面向印度洋的巽他海峽、龍目海峽和東帝汶。在這些門裡,最重要的是沖繩群島和巴士海峽,最破碎的是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群島。這些當然都是很粗略的劃分。
沖繩到巴士海峽是中國的海防重點陣地
菲律賓群島比較破碎
印度尼西亞的巽他海峽和龍目海峽是另外兩個重要的出入口
沖繩群島和巴士海峽都離中國大陸不超過七八百公里,處於有效的中國海空保護之下,也都處於大陸架淺海,是常規潛艇的理想戰場。如果菲律賓倒向美國蘇祿群島和桑義赫群島這兩道門就很難守住,這裡是菲律賓的內海了。巴拉望離中國大陸也不超過1500公里,依然處在常規潛艇適宜的作戰範圍之內。
與核潛艇相比,常規潛艇的航渡速度低得多。核潛艇的航渡速度可以輕易達到20節,常規潛艇的典型航渡速度只有4節,抵達戰位的時間要長的多。常規潛艇遠端航渡也需要上浮換氣充電,遠端航渡應在友好海區(至少是非敵對海區)。常規潛艇是可以執行反潛作戰的,但較低的持續潛航速度角度決定了不宜到大洋追逐核潛艇,以在關鍵水道守株待兔為宜。
但容易發現的水面戰艦和商船就不一樣了,常規潛艇不僅有魚雷,還能在艇外引導下用遠端導彈攻擊,控制海區就大多了。阻止敵對艦船進入,襲擊巡邏編隊,攔截敵對地區的海運,這是中國控制第一島鏈的重要任務之一。
在美國海軍陸戰隊注重跳島遊擊的現在,隱蔽偵察動向,用陸攻火力發動打擊,甚至投送特種部隊上島襲擾,這更是第一島鏈作戰的重要內容。
核潛艇可以全程潛航,常規潛艇需要時不時上浮換氣充電,但在戰爭時期,從出擊到返港的出航時間實際上相差不大,都在90天左右。更長的出航不是潛航時間的問題,而是艇員的生理極限問題。另外,潛艇彈藥在消耗後,還是隻能回基地補給。在外面作戰90天都打不完彈藥,那不是戰爭時期了。核潛艇的彈藥量更大,那是因為噸位更大。
但核常的造價差別很大。澳大利亞媒體報導,在2016年的潛艇競標中,德國216級(比1900噸的214級大得多)的報價時是法國報價的1/3(法國的核“梭魚”和常規“短鰭梭魚”的造價沒差多少,所以除了出口,法國根本不造自用的“短鰭梭魚”)。同樣的投資,常規潛艇可以3比1的數量建造。
按照沖繩群島、巴士海峽甚至巴拉望群島的典型作戰距離,假定航渡距離1000海里,常規潛艇航渡速度4節,需要10天才能到達戰位,90天部署中,20天用於來回航渡,戰位上的時間為70天。核潛艇航渡速度20節,只要2.5天就能到達戰位,5天用於來回航渡,戰位上的時間為85天。210天戰位時間需要3艘常規潛艇,2.5艘核潛艇,常規潛艇的效費比高多了。
即使預設戰區更遠,航渡距離2000海里,常規潛艇需要20天才能到達戰位,90天部署中,40天需要花在來回航渡上,在戰位上的時間50天;核潛艇5天時間就能到達戰位,來回航渡只需要10天,90天部署時間裡有80天可以在戰位上。150天戰位時間用3艘常規潛艇可以滿足,但需要2艘核潛艇才能滿足,常規潛艇在中近海的效費比依然更高。
法國“梭魚”級還是小的,如果用噸位更大的“弗吉尼亞”級做比照,常規潛艇的價效比優勢更大。2019年“弗吉尼亞”級的單價是28億美元,2021年帶VPM的Block V是34.5億美元。法國核動力“梭魚”級2014年單價摺合15.5億美元。美國下一代SSNX將比照“海狼”級,造價大大高於“弗吉尼亞”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算,“海狼”級的造價在2018年就達50億美元,SSNX再規模經濟,也不可能低於這價位。這與216級就是10比1的造價差別了。
這是以4000噸的德國216級作為參照,不是1900噸214級。法國“短鰭梭魚”級的造價3倍於216級是因為追求“不用核動力的核潛艇”的效能,極大地扭曲了造價。但4000噸級常規潛艇有足夠的噸位,採用AIP推進,潛航時間大大增加,不僅反艦、反潛足夠有力,還能插入垂髮段,攜帶巡航導彈,並具有投送特種部隊的能力。瑞典A26級就有這樣的設計。
中國的039系列是很好的起點,但全新設計的單層殼更加符合未來發展需要。俄羅斯也放棄傳統的雙層殼了,新造的“拉達”級採用單層殼,核動力的“亞森”級也是一樣,在同樣的噸位裡,可以實現更大的有用容積。
SSNX才是中國對標的下一代核潛艇
在核潛艇方面,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中國下一代核潛艇的競賽物件是SSNX,法國“梭魚”級那樣的“中型核潛艇”對中國意義不大。“弗吉尼亞”級是冷戰後的彎路,比“海狼”的艇體直徑小,反應堆功率降低,速度降低,成本大幅度降低。只是美國潛艇技術的壓倒性領先才不至於造成“朱姆沃爾特”級和瀕海戰鬥艦那樣的尷尬。SSNX是回到大國競爭後的必要之舉。
中國SSNX的造價肯定低於美國,但“中國216”也一樣,核常的比價依然差不多。中國需要足夠在所有預設海上戰場與美國抗衡的核潛艇,中國還需要足夠的“守門”的常規潛艇。由於中國獨特戰場的需要,中國潛艇既無必要全核化,也不宜像蘇聯那樣重核輕常,而是真正核常並舉,平衡發展。
中國有過飛潛快的時代,那是缺乏大型水面戰艦時代的無奈。現在還是要飛潛艦,導彈快艇改大型戰艦了,飛機也不光是岸基飛機,更是艦載飛機,但潛艇依然重要。中國需要很多潛艇,而且需要核常並重,因為中國的海戰場需要核潛艇的攻和常規潛艇的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