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國足1:3輸給了越南,而日本2:0輕取沙特。在海外,日本也湧現出一批優秀球員,2月3日的蘇格蘭德比中,火線加盟的旗手憐央2射1傳助凱爾特人大勝死敵流浪者。而他的加盟,又是因為古橋亨梧的得力表現,這些名不見經傳的日本球員在歐洲市場已經是物美價廉的代名詞了。
體育沒有科學的訓練,只能當成遊戲
在抨擊足球的時候,回頭想想,中國的籃球很優秀嗎?當然,比起足球來,中國籃球的水平可是高多了。但是中國籃球有匹配出我國籃球人口的實力嗎?
中國籃球貴為國內第一運動,民眾參與度高,經常與只有我們一省體量的伊朗、韓國、日本、菲律賓、約旦殺得難分難解。男籃一隊當然是大機率亞洲稱雄,但是一旦派出二隊,往往成績便不好看了。如果到亞洲之外,男籃更是紙老虎,永遠低下的罰球效率難道也是人種的問題?
其實筆者覺得中國的籃球人口根本就沒有這麼多,因為絕大部分的籃球愛好者,都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訓練,而沒有接受過訓練的愛好者再怎麼玩也不是職業隊、國家隊資源池裡的一員,國人對籃球的熱情並沒有被充分的組織調動起來。
日本青訓成功就不是秘密
日本青訓成功的原因,一直就不是秘密。青訓根植在社群和校園才能充分調動小球員的參與積極性,發揮小球員們的天賦。這裡拿b站一搜就可見的棒球為例。
日本小學生就可以參加當地社群的少棒隊。注意,這些隊伍是有教練的,小學生們也有充分的比賽機會。中國有這麼多的優秀運動愛好者轉型成社群基層教練嗎?這些社群運動的氛圍和基層教練的紮根都是需要時間成本的。
在進入國中後,一方面可以繼續優秀選手組隊進行培養,一方面愛好者也能透過社團繼續棒球的學習和比賽。
而到了高中,便有了甲子園。校園體育在這個階段:
一、受到了全民的關注。我國的高中聯賽從來就沒有日本高中比賽的關注度,甚至連臺灣的HBL之類都不如。而沒有經濟利益,青少年比賽的框架就很難穩定鋪展下來。
二、大量的受訓人口。因為高中比賽的高度商業化和激烈程度,使得在初高中階段,大批次的青少年接受到了半職業級、職業級退役球員、教練的輔導。這批受訓的人口成為職業隊和國家隊的源源不斷的資源池。
三、調動了全日本的運動潛能。對於弱縣的名額保底機制保障了全日本有志參與這項運動的青少年與學校有更多機會進入這個大舞臺,每年都有4000所學校為了名額展開激烈競爭,這也保障了各個都道府縣對於甲子園的關注度。
與日本對應,我國的省級比賽有多少人參與?有多少人關注?有什麼人組織?我國的青少年比賽都是點,省級的線和麵並沒有鋪開。
真的是缺乏時間和試錯成本高嗎
中國的青少年真的沒有接受專業體育訓練的時間嗎?我看未必。對於大部分的學生來說,成績不是靠摳著每天運動的一兩個小時就能拉上來的。而且,學生們用於其他休閒娛樂的時間恐怕也不止是1-2個小時。如果在一項運動上沒有天賦,學生們也可以在高二、高三及時收手。
並且,熱愛一項運動並且能夠把它做好,轉到其他行業不也是優勢嗎?中國有多少行業是專精到只有經過專門長年培訓的人才才能做的,年輕人有著一股旺盛的精氣神會有很多做不好的行業嗎?
結語
把體育鋪到社群,把教練鋪到社群。讓校園體育和俱樂部培養雙軌並行,加大校園體育的商業度和參與度,降低參與運動的投入經濟成本。這份日本足、籃、棒球的標準參考答案,不知道我國什麼時候能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