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春節假期,親朋好友聚會免不了各種筵席,然而在歡樂團圓的氛圍中也難免有意外發生。91歲的武爺爺在除夕聚餐時不小心吞入雞骨頭,結果差點走了一回“鬼門關”。幸運的是,江蘇省人民醫院消化科張偉鋒主任醫師帶領醫護團隊內鏡下10分鐘成功“取骨”,老人方才化險為夷!
除夕之夜,闔家歡樂。家住江蘇城南的武爺爺與家人團圓,共享年味盛宴。正在談笑間,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武爺爺在吃了塊雞肉後,感覺咽喉有異物感,像被什麼東西卡住了似的,於是他採取了聽來的“土方法”——吞飯糰,希望能夠把卡在喉嚨裡的雞骨頭嚥下去。然而兩天後,異物感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出現逐漸加重的咽部疼痛,並伴隨有吞嚥困難等症狀。武爺爺立刻在家附近醫院就醫,被確診為“食道異物”,當地醫院建議他儘快轉往大醫院治療。大年初三,武爺爺在家屬陪伴下來到江蘇省人民醫院急診醫學中心就診,希望能夠擺脫這個“要命的雞骨頭”。
患者的病情非常緊急。急診醫學中心第一時間聯絡到了春節期間堅守崗位的消化科張偉鋒主任醫師。透過檢查,顯示異物已深深嵌入食管壁內,所夾帶的大量雞肉、米飯已高度腐爛,區域性炎症反應重,加上患者數天幾乎沒有進食,身體非常虛弱,必須迅速“取骨”,否則區域性組織將進一步壞死、感染,患者將會出現生命危險!
張偉鋒表示,患者91歲高齡,基礎疾病較多,而且食管異物數天,針對這樣的情況,內鏡取骨的手術難度和風險也很高,這就要求手術必須迅速完成,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數十次清理異物殘渣,10分鐘成功“取骨”
在完善相關術前檢查後,張偉鋒立刻聯絡值班護士項路路和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的周素利醫師,為內鏡下取骨做好準備。張偉鋒告訴記者,清醒狀態下取異物比做普通胃鏡更加痛苦,患者往往不能配合,若條件許可,儘量全身麻醉下取異物,可更順利且更迅速的取出異物。經過周素利醫師仔細評估後,武大爺心肺功能良好,可以進行麻醉手術。醫院立即為武爺爺開通綠色通道,第一時間開展麻醉胃鏡下取食管異物手術。
張偉鋒回憶,與檢查結果相符,當內鏡進入到距門齒15釐米處,大量固體食物殘渣嚴重影響視野。“必須先將這些食物殘渣取出,才能找到那個卡住喉嚨的罪魁禍首!”在醫護團隊的密切配合下,張偉鋒用異物鉗取出食物殘渣,總共取了將近十幾次,終於在食管入口(距門齒16釐米)處發現了那個深深卡在食管壁中的雞骨頭。
接下來,難度最大的取骨操作其實才剛剛開始。雞骨頭長約2釐米左右,而且嵌入程度很深,這無疑增加了“取骨”的難度與風險。張偉鋒一邊小心翼翼地夾住異物一端,另一邊反覆調整位置遊離食管壁,慢慢將整塊雞骨遊離至食管後帶出體外。
為了確保沒有異物殘留,張偉鋒再次進鏡觀察,與預想的一樣,患者一側的食管壁有明顯的缺損,還有大量腐爛雞肉殘留。在內鏡護士項路路的嫻熟配合下,張偉鋒將腐爛雞肉清理得一乾二淨,反覆觀察未見殘留異物後才放心退鏡。整個手術過程迅速乾脆,僅耗時10分鐘,術後患者病情穩定,在經過抗感染、補液營養支援,就可回到家附近醫院繼續輸液治療。
異物卡喉切忌“土法”,專家教你這樣做
張偉鋒主任醫師表示,消化道異物是消化科常見急診,臨床經常遇到患者因飲食不慎,誤咽異物的情況。那麼,我們該如何預防食管異物呢?
張主任告訴記者,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尤為重要。“進餐時不宜大聲嬉笑,食物應充分咀嚼後再下嚥,進食帶有骨頭、硬核類食物時尤其小心”,他特別提示,對於佩戴義齒者,應經常檢查義齒是否鬆動。
“需要加強對高齡老人、嬰幼兒進食時的看護”,張偉鋒說,因為老人和小朋友的咀嚼和吞嚥能力較弱,建議70歲以上老年人及3歲以下的小朋友在食用雞鴨魚類和大棗等食物前,在家屬的幫助下處理後再食用。張偉鋒特別提醒,春節期間,尤其要保管好家裡硬幣、彈珠、電池等細小物體,避免小朋友誤食。
如果遇到異物卡喉,該如何處理?張偉鋒表示,首先要保持鎮靜,停止進食和飲水,以便減緩食管蠕動程度,避免異物穿透食管;二是嚴禁採取“吞飯糰、吃韭菜、喝醋”等土方法,因為這些方法會使在咽喉的異物落入食管,加大取異物的難度,並且可能損傷咽喉和食管;三是應該儘快在家人陪同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透過胸部CT明確食管異物的位置以及與鄰近器官的位置關係,警惕是否侵及周圍大血管。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仲崇山
通訊員 臣昕月 周寧人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