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戰亂紛紛,男兒傷亡多,戰爭讓老百姓貧困。人口加速減少。
解放後,提倡人“人多力量大”,人們一下子生了很多孩子。
那時醫療體系落後,避孕條件差,老百姓也因戰爭,讀書少,文盲多。加上農耕生產條件落後,依賴人力勞力,同時經過戰爭的傷痛,在傳統觀念中,人們注重傳宗接代,生男孩猶喜,生女兒只是為了有個親戚走走,因此,在那個法律不完善的年代,有很多灰色地帶,孩子出生,第一胎如果是女的,通常保留,第二胎還是女的,父母會猶豫不決,第三胎還是女的話,通常會,一是丟掉,二是送人,三是幹掉,作為八零後生活在落後農村的我,至今猶有印記。
上世紀,大概七八十年代,中國百姓生活安定,但普遍人們受教育少,相對愚昧,男女比例失衡,大多男人難娶媳婦,社會壓力較為嚴峻。
接下來就推行了較為嚴格的「計生」。
計生的施行,在農村也出現了較多的沉痛的亂象,當然人口也確得到了較好控制。
隨著改革開放,經商繁榮,人們紛紛進城打口,農民工大潮湧起,出現了春運的世界級現象,省會逐漸形成超級大城市,猶其是珠三角地區,那時掀起了“下海”熱潮。
城市與鄉鎮小城之間的發展,拉開了更大的距離,也形成了經濟和文化的兩極分化,貧富懸殊,大城市永遠吸納著人才,而鄉鎮小城的人總是夢想著“走出去”。
在貧富懸殊的壓力下,普遍上,人們對嫁娶的條件也有了更大的對比和要求,加上歷史遺留的男女比例問題,整體上男多女少。當這個年代的女性成年了之後,紛紛都趕往大城市去發展,導致小城市,鄉鎮,年輕女性更少,嫁娶條件的要求,女性更佔更大的主導位置。
在貧富懸殊的背景下,房地產被炒得如火如荼。
那時房價不斷攀升,教育,醫療也輕為緊張。一般適婚的年輕人才力薄弱,難以購置房產,就算購置了房產也多是貸款供房,導致大部分年輕人很努力工作也跟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成了名副其實的房奴。
生活成本越來高,也出現了很多不婚一族的年輕人,同時也讓很多新婚夫妻為保證生活質量,不敢生孩子,如果生,也不敢多生。
另外,改革開放,那時也掀開了西熱,把西方思想和女權主義帶進中國,在男多女少的環境下,女性優勢凸顯,況且到了網際網路時代,女性在職場更有優勢,所以女性的賺錢能力變強。因此也很多女性為了事業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投身事業。
綜合上述原因,所以當下人口出生率低,催向老齡化社會。
一但催向老齡化,年輕人的生活壓力更大,勞動力不足,社保,養老,醫療等,全承擔在年輕人身上,年輕人更不願意生育或少生育。
所以中國出生率跌破警戒線。
林良宇隨口漫談
2022.0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