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2007年,90公斤鐵柱子被撈,漁民65元賣給廢品站,未想是件文物

中華民族擁有著五千年上下,輝煌燦爛的文化,在歷史的車輪在推進的同時,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國一代代王朝興起後又衰敗。

想要了解一個朝代的歷史,除了要翻閱歷史文獻,就是要從文物中獲得重要資訊。

朝代的更迭終究避免不了戰爭,在動亂的年代,不少文物都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現階段我國發現文物的途徑,除了墓地的隨葬品,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從民間百姓的手裡收取的。

而重慶的一名漁民,在江中捕魚時撈上90公斤“廢鐵”,經專家鑑定後,竟稱其“價值三個億”,四川博物館稱其為“無價之寶”。

2007年,90公斤鐵柱子被撈,漁民65元賣給廢品站,未想是件文物

重慶漁民的驚奇發現

2007年2月初的一天,生活在重慶的唐老漢,在享用了一頓美美的早餐之後,照舊來到江上泛舟捕魚。

唐老漢所住的村子,離江不遠,唐老漢的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裡,唐老漢就是背靠這條江長大的,唐老漢深愛著這條江,而他的生活也全靠這條江支援。

唐老漢照舊進行,撒網,捕魚,而這天收網時卻出現了意外,老漢在拉動漁網時發現今天的網子異常的沉,一開始他還想著是捕到了什麼大魚。

老漢用盡了渾身力氣才把網子拽上來,結果卻是一根大柱子,上面還蓋著一層厚厚沙土的外殼,表面看上去已經有了鏽跡,泥土為什麼會生鏽呢?唐老漢滿懷疑惑。

2007年,90公斤鐵柱子被撈,漁民65元賣給廢品站,未想是件文物

當時的他也沒想那麼多,拿起一塊兒石頭就狠狠砸了上去,沒砸幾下,泥土外殼脫落,老漢很快發現泥土覆蓋的是一個大鐵柱子。

“泥柱”原來是一塊廢鐵,廢鐵拉到回收站,能換到不少錢,唐老漢因此十分激動,他伸想把柱子拖回家,但柱子實在太重,唐老漢只能回村,找同村人幫忙。

回到村裡的唐老漢,挨家挨戶敲門求助,最後竟然足足召集了十餘名親友,騎上三輪車向江邊進發。

沒想到這個鐵疙瘩是如此之重,十幾個人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這塊“廢鐵”裝上三輪車,好不容易才將鐵柱運回村子。

拖著這樣一大塊廢鐵回家,怎會不引人注意,很快的,老漢撿到廢鐵的訊息就傳遍了小村,前來看熱的村民,把唐老漢家圍的水洩不通。

2007年,90公斤鐵柱子被撈,漁民65元賣給廢品站,未想是件文物

圍觀的群眾當中,已經有人開始激動的預估,把廢鐵賣掉的驚天收入,於是唐老漢就喜滋滋的把鐵柱子送到了回收站。

回收站的老闆一看,大生意來了,趕忙把鐵柱子上稱,結果一看,這傢伙竟然有90公斤那麼重,就直接給了老漢65元。

隨後,眼尖的老闆突然發現了鐵柱子上面的文字,一番討論過後,他們意識到,這個鐵柱可能不像他們想象的那麼簡單,這個看似破舊的鐵柱子,可能是一件文物。

村裡的村民幫助唐老漢,撥打了當地派出所的電話尋求幫助,通電話引起了當地派出所的重視。

2007年,90公斤鐵柱子被撈,漁民65元賣給廢品站,未想是件文物

派出所立即通知當地文物保護部門,工作人員隨即出發去達現場看明情況,當專家團隊到達回收站,立即被這個大傢伙所吸引。

透過觀察上面的文字,可以判斷這是優美的鳥篆文,在柱子上明確寫下了“廣漢郡雒江橋敦”等字,但是什麼年代由於被泥土覆蓋所以看不清楚,但是他們可以確定,鐵柱為古代鐵橋墩,具有巨大的文化價值。

他們決定將橋墩帶回觀察檢測。

2007年,90公斤鐵柱子被撈,漁民65元賣給廢品站,未想是件文物

此地曾是古橋遺址

由於意識到此文物價值巨大,得到了當地的重視,專家立即對其進行考察,並在一個月後,組織科考團隊前往石亭江邊,唐老漢發現鐵橋墩的地方進行發掘考察。

經過堅持不懈的摸索,專家團隊在江邊,發現了當時被唐老漢砸落的橋墩外殼,還幸運的收穫了幾片陶製瓦片,據考察證實,這些陶片均屬於漢代。

2007年,90公斤鐵柱子被撈,漁民65元賣給廢品站,未想是件文物

既然橋墩可以在這裡發現,那麼這裡有沒有可能曾經存在過一座漢代大橋呢?

後來當地專家又集結力量,對橋墩的發現地進行了第二次檢查,但是除了發現一片陶土以外,並沒有發現關於且橋墩的任何其他線索。

為了徵集線索,考古隊員決定採取笨方法,對河岸兩旁的村莊進行走訪調查,當走訪到一個老婦家的時候,老婦回憶說,在這座江上,確實曾經存在一座古橋,被當地人稱為“老虎橋”。

“橋上破破爛爛,鋪滿了木板”,另一位86歲的老人提起這座橋,充滿了回憶,他說那是建國以前的事了,橋上會有小商販賣小吃。

2007年,90公斤鐵柱子被撈,漁民65元賣給廢品站,未想是件文物

原先這座橋,有十三個石頭做的橋墩,當時由於石頭的重量不夠,橋墩上還放著很多鐵塊,後來在1950年左右,這裡遭遇天災,大橋被洪水沖毀了,河床也在洪水中被擴寬了一倍之多。

看來這裡確實曾真的存在一座古橋,並且考古隊員在考察時,還發現了一些古橋留下的零件。還在江對岸發現了100餘米長的石板引道,根據瞭解,有當地村民,曾經在江邊撿到過鐵質小牛,每件大概長20cm,有十多斤重。

村民撿到的鐵質小牛,很有可能就是當年古橋留下的遺物。

2007年,90公斤鐵柱子被撈,漁民65元賣給廢品站,未想是件文物

漢武帝西南大開發遺物

“廣漢郡雒江橋墩,重四十五石,太始元年造”古橋上的文字,明確了橋墩的製造承載重量,根據橋墩上的銘文“太原”兩字我們可以分析橋墩製造於漢武帝時期。

2007年,90公斤鐵柱子被撈,漁民65元賣給廢品站,未想是件文物

其實在我國古代,使用“太原”為年號的朝代有三個,一是漢武帝,存在於公元前96年到93年,二是南朝侯景,存在於155年到152年之間,三是渤海簡王大明忠,存在於818年。

此次發現的鐵橋墩的很有可能是,漢武帝時期軍用浮橋的地錨。

我們可以想象,一座長達150m的大橋,浮現在江面上,與推測,此“浮橋地錨”可能是漢武帝大開發西南時製造成的。

2007年,90公斤鐵柱子被撈,漁民65元賣給廢品站,未想是件文物

而在考古隊員對橋墩進行考察認證後,分析,橋墩使用失蠟法鑄造,是先以黃蠟或蜂蠟作為模具,加入香柚等原料配製,製作一個模具,而後經歷,倒模,注蠟,除蠟,拋光,澆築,脫膜,金屬拋光等後道工藝製作而成。

此法在我國的歷史,最初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漢武帝時期達到鼎盛,在我國秦漢時期由於國家的統一,中央集權封建制度的逐漸鞏固,思想也逐漸開放。

社會穩定了,就自然而然的推動了科學進步的發展,我國也在秦漢時期徹底脫離青銅器時代,進而轉向鐵器時代,手工冶鐵的發展,推進了生產力的進步,冶鐵業成為最重要的手工業。

秦漢的冶鐵水平比起春秋末年來說,已經得到了質的飛躍,秦漢鐵器不僅質量好,而且也已實現了大批次生產,廣泛的運用於全國。

2007年,90公斤鐵柱子被撈,漁民65元賣給廢品站,未想是件文物

漢武帝一全國後,我國達到了空前的繁榮,由於統一了貨幣,車軌等,更促進了各行各業的發展。

冶鐵業傳承到漢代之後,有了更大的發展,統治者對治鐵業足夠的重視,全國設立了49名鐵官,每位鐵官都直屬幾個作坊。

這些作坊把全國的優秀匠人,集中於一處,進行了統一的指導部署,拉動了我國制鐵技術的不斷髮展。

從秦朝開始直至西漢,三大手工業中冶鐵業始終佔據著主導地位,當時手工業的從業者,有一大部分,都從事著制鐵行業。

在西漢時期,冶鐵行業達到了鼎盛,當時國內分為兩種制鐵作坊,一種主要建設在礦山附近,以鍊鐵為主,另外一種則以鑄造器具為主。

2007年,90公斤鐵柱子被撈,漁民65元賣給廢品站,未想是件文物

如今我國已發掘的冶鐵遺址,已經達到二百多處,在河南的滎陽在1965年,1975年兩次發掘時,發現了兩座大型鍊鐵高爐遺址,其中堆積的鐵塊高達二十多噸。

由此能夠看出在西漢時期,冶體行業的繁榮昌盛。

在鍊鐵技術方面,當時的技術極其高超,產量巨大,於河南滎陽出土的一號高爐,爐內面積已經達到了50平方米。

2007年,90公斤鐵柱子被撈,漁民65元賣給廢品站,未想是件文物

就這樣一個熔爐,可以在一天之內產出半噸到一噸的熟鐵,和世界上同一時期的其他國家相比,已經成為了當時鍊鐵行業的天花板。

據考古發現所證明,當時的鑄鐵技術,是現今球墨鑄鐵的國家一級標準,而英國直到1947年,才能達到我國漢代水平,漢代的鍊鐵水平幾乎可以算是當時世界上的一個奇蹟。

由於我國漢代農業的進步,和軍事拓張的需要,使當時的鍊鐵技術不斷突破,人們發現,將鐵反覆捶打,淬鍊,可以使其的堅硬程度達到較高的水平,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鋼。

後來由於技術的發展,製造鋼的水平越來越高,直至東漢時期,已經出現了金馬書刀和鋼刀。

秦漢時期是我國鐵製品和製造工業極為重要的發展階段,此次鐵橋墩的發現,也證實了在漢武帝時期我冶鐵行業的發展盛況。

根據年代來看,幾乎可以認定此鐵柱,就是當時漢武帝大開發西南時製作的浮橋地錨。

2007年,90公斤鐵柱子被撈,漁民65元賣給廢品站,未想是件文物

浮橋地錨的應用

浮橋地錨的主要作用,就是將浮動的橋固定在水面上,調節拉動浮橋繩索,從而調解鬆緊高低,以至於可以讓浮橋在各種情況下保持穩定。

浮橋一般使用各種能夠浮在水面上的物品作為橋體,多使用浮箱或船舟首尾相連,有時甚至還會在繩索上面鋪滿木板,以供人和軍隊過河。

我國最早使用浮橋的記錄出現在周朝,浮橋在漢唐時期大量被建造使用,漢唐時期曾建造的浮橋數量數不勝數。

2007年,90公斤鐵柱子被撈,漁民65元賣給廢品站,未想是件文物

為了解水情,國家在建造永久性橋樑之前,會先在江或河面上建造浮橋,以次來保證永久性橋樑的建設工作順利進行。

相傳在11世紀,我國黃河之上就建立起一座規模宏大的浮橋,當時的人們鑄造了八頭鐵牛,每隻鐵牛重達數萬斤,人們將繩索拴於鐵牛之上,後來由於天降洪水在浮橋被沖垮,水牛也隨之一起沉入河底。

據史料大致估計,我國曆史上曾在黃河和長江之上建造的大型浮橋,就高達二十多座之多,這些浮橋多用於在軍事方面。

2007年,90公斤鐵柱子被撈,漁民65元賣給廢品站,未想是件文物

由於浮橋的建設非常的迅速和簡便,浮橋被廣泛的運用於軍事,浮橋還有一個別稱,被稱為戰橋。

傳說宋太祖曾經為了討伐南唐,就在長江中下游建設過兩座大型浮橋,為他開拓江南打通了道路。

據傳聞,元世祖統一西南時,就在長江之上建立了二十座浮橋,有學者認為,浮橋為元世祖統一的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

2007年,90公斤鐵柱子被撈,漁民65元賣給廢品站,未想是件文物

正是由於浮橋拆卸方便,易於建設,被廣泛運用在軍事行動中。

漢武帝浮橋地錨,是大開發西南時而留下的軍事遺蹟,屬於舟船一體式浮橋建設特徵,在上下游鋪設地錨,使橋面不會隨著水流在江面上來回浮動。

漢武帝浮橋地錨,是我國一個重要的歷史標誌,它的發現,是我國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鐵質浮橋地錨,可以證實,我國在西漢時期就開啟了使用鐵柱作為浮橋地錨的時代,它也因此被稱之為無價之寶。

2007年,90公斤鐵柱子被撈,漁民65元賣給廢品站,未想是件文物

為什麼值三個億,浮橋地錨的文化價值

專家介紹浮橋地錨上面的撰文被稱為鳥篆文,是古漢字念演變中的一環,一般存在於青銅器上。

在鑄造青銅器時,工匠為了使文字更具有裝飾性,將生硬的文字變形,鑄造成,鳥形,魚形或蟲形等,以使其更加美觀。

鳥篆文,是象形文字和會意文字的結合,其線條流暢,字型優美,被稱為中國古代最優美的文字之一。

橋墩上的鳥蟲篆,增加了此橋墩的意義和價值。

2007年,90公斤鐵柱子被撈,漁民65元賣給廢品站,未想是件文物

唐老漢發現的漢武帝浮橋地錨,是目前我國漢代考古中發現的最大的鐵鑄件,對我國研究古代建築,軍事,交通等都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是我國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鐵質浮橋地錨。

它的出現,不但代表現了我國漢代,輝煌大氣的冶鐵業,也代表了我國我國漢代人民在建築,交通上的偉大成就,人們推斷當時建築好後,極有可能並未投入使用。

目前漢武帝浮橋地錨被四川省博物館譽為“鎮館之寶”。

2007年,90公斤鐵柱子被撈,漁民65元賣給廢品站,未想是件文物

參考文獻:

重慶科技報-《打撈來的“國寶”:看鳥篆文的應用》

分類: 旅遊
時間: 2022-02-05

相關文章

文旅部:2021年中秋節假期國內旅遊出遊超8815萬人次

文旅部:2021年中秋節假期國內旅遊出遊超8815萬人次
人民日報客戶端9月21日訊息,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綜合各地文化和旅遊部門.通訊運營商.線上旅行服務商資料,經文化和旅遊部資料中心測算,2021年中秋節假期3天,全國累計國內旅遊出遊8815.93萬 ...

國慶假期全國共接待遊客5.15億人次 實現國內旅遊收入3890.61億元
央視網訊息:國慶假期剛剛結束,我們透過一組數字來梳理一下過去的這7天. 首先來看出遊.根據文化和旅遊部資料中心測算,國慶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5.15億人次,按可比口徑恢復至疫情前同期的70.1%:實 ...

國慶假期實現國內旅遊收入3890.6億元
據文化和旅遊部資料中心測算,國慶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5.15億人次,按可比口徑恢復至疫情前同期的70.1%:實現國內旅遊收入3890.61億元,恢復至疫情前同期的59.9%.國慶假期,居民出遊熱情和 ...

文旅部:“十一”期間國內出遊5.15億人次
北京商報訊(記者 關子辰 實習記者 張怡然)10月7日,經文化和旅遊部資料中心測算,10月1日至7日,全國國內旅遊出遊5.15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減少1.5%,按可比口徑恢復至疫前同期的70.1%. ...

國慶7天出遊5.15億人次,花了3800多億,去內蒙旅遊勝過其他地方

國慶7天出遊5.15億人次,花了3800多億,去內蒙旅遊勝過其他地方
長達七天的國慶長假交出了亮眼成績單,零售餐飲.國內出遊人數.旅遊收入.電影票房等多項資料都十分可觀. 根據文化和旅遊部資料中心測算,10月1日至7日,全國國內旅遊出遊5.15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減少 ...

文旅部:國慶假期國內游出遊5.15億人次
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綜合各地文化和旅遊部門.通訊運營商.線上旅行服務商資料,經文化和旅遊部資料中心測算,10月1日至7日,全國國內旅遊出遊5.15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減少1.5%,按可比口徑恢復 ...

撒歡!2021年中秋節假期國內旅遊出遊超8千多萬人次
2021年中秋節假期3天,累計國內旅遊出遊8815.93萬人次,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中秋假期的87.2%.實現國內旅遊收入371.49億元. 看到這個資料,真為防控部,國家文化旅遊部及交通點贊, ...

中秋假期國內旅遊收入371.49億元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本報北京9月21日電據文化和旅遊部資料中心測算,2021年中秋假期3天,全國累計國內旅遊出遊8815.93萬人次,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中秋假期的87.2%.實現國內旅遊收 ...

“十一”黃金週內蒙古實現國內旅遊收入53.35億元
10月8日,內蒙古自治區文旅廳釋出了"十一"黃金週假日旅遊資料:10月1日-7日,全區累計接待國內遊客909.57萬人次,累計實現國內旅遊收入53.35億元. 黃金週期間,全區各級 ...

渝影片丨國內旅遊恢復至疫情前7成
來源:上游新聞-重慶晨報 根據文化和旅遊部資料中心測算,國慶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5.15億人次,按可比口徑恢復至疫情前同期的70.1%:實現國內旅遊收入3890.61億元,恢復至疫情前同期的59.9 ...

國內旅遊恢復至疫情前7成

國內旅遊恢復至疫情前7成
據環球時報官博,根據文化和旅遊部資料中心測算,2021年國慶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5.15億人次,按可比口徑恢復至疫情前同期的70.1%:實現國內旅遊收入3890.61億元,恢復至疫情前同期的59.9 ...

假期怎麼過得這麼快?國慶5.15億人次出遊,你咋過的?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8日電(記者李金磊)"假期怎麼過得這麼快?"--在感嘆和不捨中,國慶7天假期結束了.這個假期你是怎麼過的? 5.15億人次出遊 在經歷了暑期旅遊高開低走後,國 ...

中秋假期國內出遊8815.93萬人次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本報北京9月21日電(記者趙珊)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綜合各地文化和旅遊部門.通訊運營商.線上旅行服務商資料,經文化和旅遊部資料中心測算,中秋節假期3天,全國累計國內旅 ...

中秋假期旅遊收入 超371億元
文化和旅遊部9月21日晚間釋出資料顯示,經文化和旅遊部資料中心測算,2021年中秋節假期3天,全國累計國內旅遊出遊8815.93萬人次,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中秋假期的87.2%.實現國內旅遊收入 ...

早安丨今年中秋假期國內出遊超8815萬人次

早安丨今年中秋假期國內出遊超8815萬人次
早安!新的一天開始了,<四川觀察>和你一起開啟新的旅程! 經合組織預計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8.5%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1日釋出最新經濟展望報告預計,隨著全球新冠疫苗接種程序繼續推進.經 ...

每經18點|中秋國慶假期約八成A級景區正常開放;節前油價上調 加滿一箱油將多花3.5元;上半年國內旅遊總人次18.71億
每經編輯:袁東 1丨文旅部答每經問:中秋國慶假期約八成A級景區正常開放,須做到遊客資訊可追蹤 每經AI快訊,9月18日,國新辦舉行新聞釋出會,介紹首屆中國(武漢)文化旅遊博覽會有關情況.文化和旅遊部黨 ...

中秋假期國內旅遊超8815萬人次
9月20日下午,記者從省文旅廳獲悉,中秋節第二天黔南州景區迎來旅遊高峰,全州共接待遊客658443人,總旅遊收入6.7億元. 龍里縣樟江景區接待遊客7500人,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90.81萬元:龍里中 ...

今日中秋,2022年春節冷不冷?就看中秋天氣,農諺俗語有預兆

今日中秋,2022年春節冷不冷?就看中秋天氣,農諺俗語有預兆
#三農高質量創作大賽# 今日中秋,2022年春節冷不冷?就看中秋天氣,農諺俗語有預兆 今天終於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 ...

中國銀聯釋出國慶假期交易資料:國慶假期銀聯網聯交易金額超10萬億元
中國銀聯今天(10月8日)釋出國慶假期交易資料.10月1日至7日,銀聯網路交易金額2.72萬億元,交易筆數48.63億筆,日均交易筆數同比增長31.73%. 銀聯的資料顯示,"吃.住.行.遊 ...

“十一”黃金週青海接待遊客283.9萬人次 旅遊總收入26.7億元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崔永燾報道)記者從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獲悉:國慶節假期,全省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283.8萬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至疫前同期的93%,實現旅遊總收入26.7億元,恢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