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手機和網遊過多地出現在孩子們的生活中時,我們應該反省,是否給予了孩子需要的陪伴。
提到手機、遊戲,雖則不少成人自己也會浸淫其中,但是提到對孩子們的影響,眾口一詞都是負面的。對此,我卻有一些不同的思考,藉此希望能讓爸爸媽媽們“看見”一些被我們忽略的東西。
孩子在成長中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從剛出生時的全然幻想階段慢慢過渡到現實層面。童話故事,就是幫助孩子從幻想過渡到現實的很好的一種“語言”,不僅教會孩子現實世界中的價值觀,也讓孩子在幻想中窺見一部分真實的世界;現實生活中父母的一次次不能滿足孩子要求的表現、孩子們成長中的一次次地受挫、失敗的經歷也告訴孩子,這個世界的現實與幻想終究不同。人,就是在不斷地受挫中分清幻想和現實,也在這樣的挫敗中慢慢變得堅韌起來。
不經過這樣的挫敗的人分不清幻想與現實,會嚴重影響在群體中的社會功能;但是,超過了承受程度的挫敗,就會成為一種傷害。我們說“剛剛好”的挫敗,就是這個意思。但是,這個“剛剛好”的定義對每個人都不一樣,這種“度”完全是“私人訂製”的。對父母親而言,敏感地把握這個“度”需要智慧、忍耐和全身心對孩子的關注。
遊戲似乎剛好承接了這樣一個我稱之為“後動畫時代”的孩子們在幻想和現實中定義自己的功能。只是,把這個“度”拿捏得相當好的父母,他們的孩子能自由地在遊戲和現實中找到平衡;而在現實中深深受挫的孩子則容易深陷在遊戲中的角色中不能自拔。
我問過一個曾經輟學的孩子,輟學的時段是怎麼過來的,TA的回答——是遊戲,以及在遊戲中各種角色的演繹,使TA能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這樣的存在感給予TA在現實世界中生存下去的意義,也幫助TA度過了那一段難捱的歲月。
我的孩子曾經為了手機和遊戲與我們發生過非常嚴重的爭執。在爭鬥過程中,他的一句話深深觸動了我:“手機在我的手邊,那輕輕的息屏和亮屏的聲音,都能讓我產生安心的感覺。”我不由得反省,自己的陪伴是否能起到這樣使他安心的感覺呢?進而,看到他在談論遊戲中自己的定位和角色時那種投入的狀態,我知道在那個我無法理解的世界中,他投入了很多並且也收穫了很多。我相信在他那個遊戲世界中的某個身份,能夠滿足他在現實世界中不能獲得的東西,彌補了他內心的一部分缺失。再想想自己——年幼的我會沉浸在童話般的幻想之中,想象著成為驕傲的公主、能夠贏得王子的青睞,回到現實中,我會把那份幻想中的驕傲延續下來,告訴自己——我,是與眾不同的。
不去斷然否認遊戲的這些替代功能,也許就能多一分理解和寬容。更重要的是,我們得切切地反省,是什麼使得孩子無法從我們的陪伴中找到這種認同和自信呢?也許是我們陪伴的時間不夠、陪伴的質量不足、陪伴的方式不對?由此,我們可以轉變視角,去關注孩子的需要——“你需要我怎樣的陪伴?”
當手機和網路遊戲過多地、頻繁地出現在孩子們的生活中時,這其實是對父母的提醒——我們是否知曉孩子們在哪裡受挫、是否給予了足夠的支援和理解了呢?我們給予了孩子他們需要的陪伴了嗎?(汪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