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豐都縣(原名酆都),建縣至今已2000餘年。該縣有山名日平都山。傳說漢代陰長生、王方平兩人於平都山修煉成仙。晉代年間,道家將平都山列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
後來,有人牽強附會把陰長生和王方平合二為一,稱為“陰王”(陰間之王)。“陰王”所在之地自然就是“鬼都”。因此,民間開始有人傳說豐都是人鬼交界的地方。
今天講的是袁枚《子不語》一書中《酆都知縣》劉綱的故事。
四川酆都縣,民間傳說是陽間和陰間兩個世界相互連線的地方。縣裡有一口井,據說是陽間到陰間的入口。民眾為了祈求平安,每年大概要集資三千兩銀子(注:清代初期,家庭收入大概二兩到三兩銀子之間。三千兩銀子在當時算是巨資。),購買大量紙錢和香紙,點燃之後扔到井裡。
據說如果民眾捨不得花錢,那麼當年就一定會發生瘟疫。(注:民眾們對於某些慣例、習俗往往習慣成自然,很少深究其中的緣由。因而,容易為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所矇騙。)百姓們就把這種做法叫做“納陰司錢糧”。( 注:按民間說法,陰司在冥界地府的意義,就是陽間的“政府”。納陰司錢糧,意指要繳納陰間的稅收。稅收,具有強制性,沒有繳納就會進行懲罰。)
清朝初年,劉綱出任酆都知縣。他聽到這件事之後,就下達命令,禁止民眾繼續往井裡投放紙錢。(注:為何要出此禁令?看官們可能暫時不大明白。此處,可以看出劉綱的見識不凡。作為管理者,往往需要更多的智慧。)
大家議論紛紛,一下子吵翻天了。不管眾人怎麼反對,劉綱還是堅持執行禁令,毫不動搖。(注:劉綱的決心來自他的認知和責任感。)有人就出主意說道:“如果縣令老爺能親自向鬼神說明原因,我們就同意您的做法。”(注:眾人當中誰在引導、主導?這人出得真是一個“好主意”,他要劉綱知難而退。)
劉綱問道:“鬼神在哪?”(注:不破不立。)
眾人說道:“井底下面就是鬼神居住的地方,從來沒有人敢下去。”(注:誰願意去冒險呢。“”自己家和公家往往分得很清楚,這向來是民眾身上固有的一大弊端。“從來沒有人敢下去”更顯出劉綱的捨己為民之心。)
劉綱非常堅決,毫不猶豫地說道:“只要能夠幫助老百姓保全性命解決問題,我死了又有什麼關係呢。我一定要下去。”(注:有智慧而無勇氣何足道哉?劉綱為民請命,毫不惜命。善哉。)
劉綱讓差役準備好繩索,然後帶著眾人來到這口井所在之地,準備親自下到井裡。眾人勸劉綱不要到井底去,劉綱不聽。(注: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此處既可看出劉綱為民請命,又可看出劉綱做事雷厲風行、殺伐決斷。)
李詵是劉綱請的幕僚,性格豪放,膽子很大。(注:性格決定命運。)他對劉綱說道:“我也想見識一下鬼神的模樣,請讓我跟您一起下去。”
劉綱不同意李詵和他下到井裡,但李詵堅持一定要隨劉綱一起下去。
於是,兩個人身上都繫緊繩索在眾人的幫助之下滑到井裡。人到井裡大概有十六七米的時候,原本黑乎乎的地下突然間恢復光明變得明亮,陽光非常耀眼。原本狹窄的井口變得寬敞而闊大,眼前可以看到城牆、宮廷、房屋,而這些都和人間一模一樣。(注:民間傳說或者文學作品,鬼的世界其實和人間又有何區別嗎。)
陰間的人個子很矮小,走起路來雙腳飄浮沒有著地,陽光照在身上不留半點影子。他們自己說,在這裡的人都不知道有地面。(注:“鬼”看起來並不強大,反而顯得弱小。)
眾鬼看到劉綱,就圍在他身旁下拜,問道:“劉公是陽間的官,來這裡做什麼?”劉綱答道:“我為陽間百姓而來,請求鬼神免去百姓們的陰司錢糧。”眾鬼聽了後連連讚歎劉綱為民做主、品德高尚。他們把手放在額頭(注:意指致敬)說道:“這件事情要找包閻羅(民間傳言包閻羅即是包拯)商量。”(注:眾鬼為何敬畏劉綱?敬他一身正氣,為民請命也。)
劉綱問道:“包閻羅在哪裡。”眾鬼回道:“在閻羅大殿。”
眾鬼把劉綱、李詵帶到一座高大雄偉的宮殿。
為民請命的豐都知縣: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殿堂上坐著一位頭戴貴重禮冠的老人,大概七十多歲,容貌方正嚴肅。
此時,眾鬼傳聲呼喊:“酆都縣令到。”
包閻羅走下臺階迎接劉綱,作揖行禮請他入坐。(注:為何如此禮敬劉綱?同為清官惺惺相惜。)
包閻羅說道:“陰間和陽間通道阻隔,不知劉公來這裡有什麼要緊的事?”
劉綱站起身來,向包閻羅作揖說道:“酆都縣這幾年水災、旱災接連不斷,老百姓財力枯竭。朝廷每年下派的稅收都快交納不起了。哪裡還有能力再為陰司多繳交一份錢糧呢。我這次冒死而來,就是為了幫助老百姓,請求免繳陰司錢糧。”(注:此處說明了此前劉綱下達禁令的初衷,為民、愛民、惜民。)
包閻羅笑著說道:“世上總是有一些用心不良、道德敗壞的壞和尚和壞道士,借用鬼神的名義,打著鬼神的旗號,誘騙老百姓佈施、作法事,因此傾家蕩產的人何止成千上萬。”(注:此處便是本文核心問題。所謂“納陰司錢糧”不過是一些惡僧妖道愚弄民眾、謀財害命的手段。)
“陰間和陽間道路阻隔,就沒有辦法揭露這些人招搖撞騙的行為。明公(注:古代對有名位者的尊稱。)為老百姓除去這樣的弊端,你就是不到陰司商議,又有誰會違抗您的意思?今天您親自到陰司,更加證明您的品德和勇氣。”(注:鬼神尊敬正人君子、清官明吏。)
話未說完,只見一道紅光從天上驀然而降,包公站起身來對劉綱說道:“伏魔大帝來了,請您暫為迴避。”劉綱於是退到後堂。(注: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不一會兒,關帝身穿綠袍、長鬚飄飄從天上慢慢降落。關帝與包公行了賓主之禮,說了好些事情。劉綱在後堂聽得不太分明。
卻聽關帝說道:“這裡怎麼有股活人的味道。什麼情況?” 包公就將劉綱下陰司商議事情的經過告訴關帝。
關帝說道:“如果像你所說,這就是一位賢明的縣令。我願意見見他。”(注:神靈亦看重清官。)
劉綱和李詵聽到關帝召見,既興奮又緊張,趕緊出來拜見關帝。
關帝態度溫和,讓劉李兩人坐了下來,並問了他們很多陽間的事情,反倒是沒有提到陰間的事情。(注:神靈也有好奇心。神靈不也是人性滿滿?如關帝也是被民眾供奉成神。)
李詵平常做人魯莽爽直,看見關帝平易近人,不禁問道:“玄德公劉備如今在哪裡呢。”(注:看官們記得此前說過李詵膽子很大?因此,李詵捅了大簍子。)
關帝沒有回答,神情很不高興,怒髮衝冠,馬上就告辭了。
包公大吃一驚,對李詵說道:“你一定會被雷電擊打而死,我也沒辦法救你。這件事情怎麼可以問呢。何況你還在一個臣子的面前直接稱他皇帝的名字。”(注:有因有果。神靈不可褻瀆,褻瀆者必有報應。)
劉綱苦苦替李詵求情、請罪。
包公說:“既然如此,只有讓李詵儘快死去,屍體才不會被燒燬。”
包公開啟邊上的一個匣子,取出一方大概一尺左右的玉印,解開李詵的袍子,在李詵背上印了一下。
劉綱與李詵向包公拜謝之後,就回到井底,腰上綁緊繩子往上攀爬而出。
劉綱與李詵才走到酆都城南門,李詵就中風身亡。眾人草草安排李詵入棺,沒過多久天上傳來電閃雷鳴,圍著李詵的棺材狂轟亂炸。雷電過後,李詵身上的衣服幾乎被燒光了,惟獨剩下背部被印蓋過的那一小塊布片。(注:再次強調神靈不可褻瀆,褻瀆者必有報應。增強震懾效果。)
故事讀完,不知諸君有何感想?
袁枚一方面在故事裡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難得一見的有膽有識、有勇有謀,毫不惜命願意為民請命的清官形象。
有人問到劉綱和李詵一同下井到陰間去,為何命運及評價截然不同?劉綱是有大見識大勇氣大智慧的人,更難得的是為民眾敢於捨去一切的犧牲精神,雖千萬人吾往矣。李詵空有膽子卻無見識,他下井有護主之心,更多還是為了獵奇。
另一方面,袁枚此文其實意在抨擊當時社會上有些妖僧惡道褻瀆神靈、謀財害命的不良行徑。就如文中所說,“世上總是有一些用心不良、道德敗壞的壞和尚和壞道士,借用鬼神的名義,打著鬼神的旗號,誘騙老百姓佈施、作法事,因為這樣的事情傾家蕩產的人何止成千上萬。”
因此用李詵冒犯關帝之例一再強調,神靈不可褻瀆,褻瀆者必有報應。
這是什麼原因?袁枚用心良苦。
封建王朝官吏徇私枉法時有所見,法紀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由於袁枚所處時代及個人見識的侷限性,因而袁枚就把希望寄託在虛無飄渺的神靈身上,希望透過神靈來震懾不法之徒,維護社會公正。
以上文字為懶人磨刀對《酆都知縣》一文的意譯及註釋。全部手工操作,純屬個人勞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原文。
分享是寫作者的最大幸福,關注寫作者的文字是寫作者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