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月22日,蘇聯要在莫斯科伏努科沃機場為成功實現宇宙飛船空中對接的宇航員舉行隆重的凱旋儀式。下午2點15分,當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的車隊剛剛駛出克里姆林宮,突然,一名執勤的警察拔出兩把手槍,對著勃列日涅夫乘坐的轎車便是一陣瘋狂的射擊。一時間,驚恐的喊叫聲不斷,受驚的人們四散奔逃,現場混亂不堪。
而在機場翹首以盼的人們,也並沒有等來勃列日涅夫露面,電視直播忽然中斷了一個小時。當電視訊號重新恢復後,電視機前的人們發現,頒獎人也臨時改為蘇聯蘇維埃主席波德戈爾內了,莫斯科甚至一度流傳起勃列日涅夫已經遇刺身亡的訊息。
槍擊現場
那麼,是什麼人策劃了這場針對勃列日涅夫的暗殺活動,他又是如何近距離接近勃列日涅夫的呢?勃列日涅夫的情況如何,槍手的命運又是如何呢?而一向以冷酷無情和情報無孔不入的克格勃,在這次事件裡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槍手維克多·伊萬諾維奇·伊利因,是蘇軍列寧格勒軍區的一名少尉軍官。1948年生於列寧格勒的伊利因,1968年從一所技術學院畢業後參軍入伍,在駐紮於羅曼諾夫市的蘇軍部隊服役。
伊利因雖然是一名軍人,但他的思想觀念比較自由,對發生在蘇軍的許多事情,大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看法,換句話說就是在軍中顯得有些另類。
思想激進的伊利因,一向對蘇軍的徵兵政策和軍中升遷艱難頗有意見。而直接導致伊利因進行刺殺行動的,卻是1968年蘇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
伊利因覺得,這一切都是勃列日涅夫造成的,只有幹掉他,才可以改變軍隊的現狀。
他並不是想想而已,而是要付諸行動。
伊利因
說幹就幹,1969年1月21日凌晨,做好精心準備的伊利因,趁人不備,從部隊偷走兩把標準規格的馬卡洛夫手槍和4個彈夾後,離開軍營,溜回了位於列寧格勒的家裡。
他所在部隊很快就發現情況不妙,很快就把伊利因離隊、槍支和子彈丟失的訊息報告給了克格勃當局。
伊利因的初步行蹤很快就被克格勃掌握,他們搜查了他在列寧格勒的家,但並沒有發現伊利因,因為他已經離開了。經詢問,他的養母給克格勃人員提供了一份伊利因的日記本。在日記本里的最後一頁,克格勃人員發現了這樣一句話:“明天就要到了,該去莫斯科了。”
這時,感覺問題很大的克格勃人員,立即把情況通報給了時任克格勃主席安德羅波夫的副手、勃列日涅夫的心腹茨維貢大將。這也是當地克格勃發給茨維貢的第一封關於可能發生不測事件的電報。
隨著現場調查的展開,更讓克格勃人員心驚肉跳的是,他們還在伊利因的日記裡發現了那句暗殺林肯的刺客曾經的名言“我將殺掉總統”,這意味著什麼是不言而喻的。伊利因的日記裡還有這樣一句話:“或許,這也是我的選擇?姓伊利因的人要遠遠多過姓勃列日涅夫的。我應該讓這兩個姓氏連在一起。”
顯然,他的目的地就是莫斯科,目標就是勃列日涅夫!
驚恐萬狀的克格勃人員當即給茨維貢發去了第二封電報。
勃列日涅夫
隨即,克格勃人員立即趕到列寧格勒布林科沃機場,他們在一架航班的乘客名單中發現了伊利因的名字,據乘務人員介紹,確實有一位乘客的特徵與伊利因的檔案相符,他果然去了莫斯科。
要說,他攜帶槍支彈藥還可以順利坐上飛機,蘇聯機場的安檢真是有些不可思議。
那麼,他在莫斯科的落腳點會是哪裡呢?伊利因養母提供的另一個訊息引起了克格勃的注意,伊利因的舅舅就在莫斯科,是一名警察,他很有可能會借宿舅舅家裡。
隨後,茨維貢收到了克格勃人員發來了第三封緊急電報。
按照規定,這些電報是要呈報給克格勃一把手安德羅波夫的,但卻被茨維貢壓了下來,因為他有自己的小算盤。
茨維貢和勃列日涅夫曾經一起共事過,而且兩人還是姻親關係,他們的妻子是親姐妹。把茨維貢安插在克格勃,就是用來制約安德羅波夫的,不僅如此,茨維貢也一直在尋找機會取而代之。
而這次,正是一個讓安德羅波夫出醜的好機會。
安德羅波夫
伊利因到了莫斯科舅舅家以後,說自己來莫斯科沒有別的事情,就是想去親眼看看為蘇聯爭光的宇航員們的風采,因為自己很崇拜他們。這個理由當然是成立的,因為當時的蘇聯人幾乎沒有不崇拜宇航員的。
但伊利因給舅舅提了一個意外的要求,他想穿舅舅的警服去現場觀看。但自然被舅舅拒絕,因為這不符合規定。
本來舅舅以為伊利因也就是隨口一說,但第二天早上起床後發現自己的警服和伊利因都不在了,顯然是被這個傢伙偷偷穿走了。感覺情況不對的舅舅,急忙把情況通報給了克格勃方面,這也引起了茨維貢的注意,這傢伙是要玩真的了,茨維貢派人開車帶著伊利因的舅舅四處尋找,但他依然對伊利因可能化裝成警察的事情隻字未提。
這個時候想要找到伊利因已經晚了,他們根本找不到伊利因在哪裡,因為他不但已經混進了警察隊伍裡面,而且克格勃拿到的伊利因的照片,還是很早以前穿軍裝的照片,和現在的伊利因根本對不上號,想要找到他,無異於大海撈針。再說也根本沒有時間去這樣做了,因為勃列日涅夫的車隊已經出發了。
此時的伊利因,身穿舅舅的警察制服,搭乘地鐵來到了克里姆林宮附近,然後隨著波羅維茨基門外的人群,混進了負責安保的警察隊伍中。
1969年1月16日,蘇聯聯盟4號載人飛船和聯盟5號載人飛船實現空間對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實驗性空間站”。創造了這樣的輝煌,這些宇航員自然要受到特殊的禮遇,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將親自為這幾位宇航員們進行頒獎。
按照規劃路線,搭載著4名聯盟4號和聯盟5號宇航員的車隊將經過此地,除了幾位前宇航員外,還有其他政府官員,如總理柯西金、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波德戈爾內,當然勃列日涅夫也會在其中。
伊利因選擇的地方很有講究,正好處在兩支互不隸屬和熟悉的警察隊伍中間,雙方都認為他是對方的人,也就沒有人在意這個看起來有些陌生的警察了。
顯然,伊利因已經處在了一個有利的位置上。
1月22日下午2點15分,車隊從克里姆林宮的波羅維茨基門魚貫而出,行駛在首位的是一輛敞篷車,四名宇航員站在車上不時向兩旁的觀眾揮手致意。
突然,身穿警服的伊利因衝了上來,雙手拔出兩把手槍,對著第二輛車就是一陣猛射,一下子就打完了槍中的16發子彈。
被襲擊轎車的司機當場死亡,撲倒在方向盤上。但車裡坐的並不是勃列日涅夫,而是另外四名宇航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瓦蓮京娜·弗拉基米羅芙娜·捷列什科娃、格奧爾基·別列戈沃伊和安德烈·尼古拉耶夫,他們也沒有受到致命槍傷,只有輕微的皮外傷。
坐在副駕駛位置的宇航員尼古拉耶夫見司機遇害,立即接管了方向盤,讓車子轉向行駛,避免了更大的災難。
一顆反彈的子彈擊中了騎警伊利亞·扎科夫,他的摩托車隨即失去控制,歪打正著地將刺客撞翻在地。
此時,剛剛從震驚中反應過來的克格勃人員和警衛們一擁而上,把伊利因控制了起來。
那麼,伊利因他為什麼會選擇對第二輛車開槍,他怎麼知道里面坐的是勃列日涅夫呢?勃列日涅夫不在裡面,他又去了哪裡了?
實際上,伊利因並不知道勃列日涅夫坐在哪輛車裡,但克格勃為了迷惑伊利因,不斷透過廣播和電視,把勃列日涅夫坐在第二輛車的資訊傳送了出去,所以伊利因也只能對著第二輛車開槍,因為他並不知道克格勃已經知道了他的圖謀。
那麼,勃列日涅夫到底坐在哪輛車裡呢?這裡面就有貓膩了。
茨維貢的人因為找不到伊利因的行蹤,而勃列日涅夫的車隊很快就要出發了,按照計劃,勃列日涅夫是要坐在第二輛車的。但在上車前,茨維貢給他打電話,讓他一定不要坐在第二輛車裡,緊接著安德羅波夫也給勃列日涅夫打來電話,讓其換車,一定要坐到最後一輛車上。就這樣,雖然勃列日涅夫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還是聽從克格勃的建議,換到了最後一輛車上,他也在刺殺行動發生以後的短暫慌亂中擦破了的眉毛。
據當時在第二輛車裡的宇航員列昂諾夫回憶,事件發生後,勃列日涅夫他把他拉到一邊,對他說“那些子彈不是向你的,阿列克謝,它們是朝向我的,我向你道歉”。
茨維貢不是沒有把情況告知安德羅波夫嗎?他是怎麼知道刺殺行動的呢?別忘了,他才是克格勃的一把手,能力當然不是蓋的,要不然後來也坐不到蘇聯領導人的位置上。而刺殺事件之所以能夠發生,安德羅波夫心裡也明白,都是茨維貢在搗鬼,想給自己挖坑,但他還是失算了。
事件發生以後,暴怒的勃列日涅夫下令克格勃嚴查,一定要找出伊利因背後的主使者。
伊裡因以恐怖活動未遂罪、故意殺人罪、盜竊武器罪、擅離職守罪等罪行被捕。但經過安德羅波夫領導下的克格勃的嚴酷審訊,此次事件就是伊利因個人的行為,而且醫生認定伊利因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症,所以就把他送到喀山精神病醫院單獨監禁到了1988年。
伊利因行刺場景復原圖
1988年,伊利因的養母經過努力,把伊利因從喀山轉移到了列寧格勒第三精神病院。
1990年,蘇聯解體前夕,伊利因被解除了強制精神治療措施,恢復了人身自由。
但讓伊利因意想不到的是,本來以為自己生活無助的他,居然還有軍籍,他所在的部隊按照病假補發了他的工資,不久伊利因就退役了。
蘇聯解體以後,伊利因本人也此獲得了一定的政府賠償。他個人認為,是他的刺殺行動加速了蘇聯改革時代的到來。
伊利因沒事了,但他所在部隊的一大批軍官就沒有那麼好運,相當一部分軍官因此被解除了軍職。
而勃列日涅夫也藉此事件,加速了自己的人事佈局,把幾乎所有重要的崗位都換成了自己的人,不管他的水平如何,只要聽自己的話就行。
勃列日涅夫統治下的蘇聯,也一步步走向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