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6日晚,演員陳強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4歲。
當晚,老人的家人陪伴在其身邊,陪伴他走完了生命的最後一程。
而後他的朋友們也趕來送他——電影導演江平,演員張國民和馬崇樂與陳佩斯、陳布達一起將老人的遺體抬起,送往醫院太平間。
陳佩斯說,老人走得很安靜,感謝大家的掛念。
“反派”父親名聲在外,次子異地飢餓難熬
陳強是我國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尤以扮演過的《白毛女》中的惡霸地主“黃世仁”這一角色深入人心。
當時的社會正是對地主老財人人喊打的時候,在一次演出過程中,臺下的一個戰士因為看得太過入迷,竟拿起手中的槍對準了臺上的陳強——他想打倒這個無惡不作的“黃世仁”。
多虧了這個戰士的班長及時發現並制止,不然陳強怕是真的要“倒下”了。
後來陳強又出演了《紅色娘子軍》中的“大反派”南霸天,憑藉這一經典反派角色,他獲得了中國在國際電影節中的第一個最佳男演員獎和我國第一屆電影百花獎的最佳男配角。
同樣的,拍攝《紅色娘子軍》時,偶有路人看見陳強扮演的“南霸天”,便往他身上扔石子來表現自己的憤恨。
毫無疑問,陳強對反派角色的塑造十分成功,連觀眾都對他這個人形成了固定印象——看見他那張臉就想到令人深惡痛絕的地主、惡霸、大壞蛋。
雖然陳強的表演生涯中演繹過很多正面的如工人、農民、魔術師等角色,但始終沒有“黃世仁”“南霸天”給人的印象深刻。
這就是很多演員在角色表演中會遇到的難題,“反派”演得太好了,很多觀眾會陷入故事情境中,有時甚至會移情演員身上——想要直接罵或者打演員。
為此陳強也苦惱過一段時間,但是那個年代的人更多注重的是集體和國家的榮譽,黨和國家,社會和人民需要他演什麼,他就義無反顧地去表演,沒想過太多的個人訴求。
他就這麼堅持著,保持著對錶演的熱愛。
那時他已經有了兩個孩子,大兒子叫陳布達,二兒子陳佩斯。
這兄弟倆的名字很有意思,連起來是“布達佩斯”。
原來,五十年代初陳強隨中國電影代表團訪問匈牙利時,受到了其首都布達佩斯人民的熱烈歡迎和喜愛,為了紀念這次難忘的旅程,陳強便給自己的長子取名“布達”,次子取名“佩斯”。
陳強的小女兒的名字“麗達”同樣也是取自匈牙利的一座島嶼。
陳強早年忙於工作,其實能在家陪伴子女的時間並不多,而在少年陳佩斯眼中,有一個“明星”父親也並不是什麼榮耀的事情。
因為陳佩斯從小學習成績不好,父親鮮少陪伴卻管教甚嚴,對他也是打罵責罰頗多。
“我小時候特別恨他,覺得演員都跟他一樣那麼兇。”陳佩斯說。
後來,十五歲的他被分配到內蒙古兵團勞動。
在那裡,陳佩斯最大的感覺就是餓,吃不飽飯。
回憶年少那段經歷時,他說:“餓,餓得我‘五脊六獸’的。”
親手教子學習表演,二人合作共演佳片
為了不讓陳佩斯繼續捱餓,“手硬心軟”的陳強寫信給陳佩斯建議他考北京的文藝院團。
陳佩斯從小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表演訓練,對此一竅不通,覺得自己未必考得上。
但陳強很堅持,他把陳佩斯關在家裡,親自教他練臺詞,吊嗓子,走臺步。
父親的認真和執著打動了陳佩斯,雖然沒有系統學過表演,但是他看過熒幕上的那些演員的表演,再加上眼前就有一個現成的老演員,陳佩斯便看著父親的表演,邊學習,邊領悟,想融會貫通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表演方法。
隨後,陳佩斯相繼參加了北京軍區文工團,總政話劇團的招考,卻都遺憾而歸。
他沒放棄,又去了八一電影製片廠應聘,這一次,他以精彩的表演獲得了在場考官的一致認可,終於,陳佩斯成為了八一廠演員劇團中的一員。
1980年,北影廠的導演王好為邀請陳強參演輕喜劇《瞧這一家子》,陳強遂想到了自己的兒子陳佩斯,他把陳佩斯拉到導演面前,請導演給陳佩斯一個試戲的機會。
陳佩斯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待,成功拿到了《瞧這一家子》中“嘉奇”的角色,也正是這部劇開啟了陳佩斯的喜劇之路。
兩人在這部戲中恰巧是扮演父與子,在這部戲拍攝過程中,陳強經常指導陳佩斯的表演,有些片段,常常是陳強先演一遍,陳佩斯再照著學一遍。
久而久之,陳佩斯總結出了一種以誇張的肢體動作為表達方式的喜劇風格。
《瞧這一家子》這部戲播出以後,收穫了極大的好評,還獲得了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眼看這次的表演獲得了觀眾不錯的評價,陳佩斯便和陳強一起接著搭檔出演了《父與子》《二子開店》《爺倆開歌廳》等電影,為當時的人們帶來了許多歡樂。
1984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陳佩斯和朱時茂一起表演了小品《吃麵條》,兩人頓時火遍大江南北。
此後,陳佩斯在喜劇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上世紀九十年代,可以算是他的喜劇發展巔峰時期。
這一時期他依舊在堅持喜劇表演,但他參與拍攝的喜劇片在重娛樂化的同時也開始意在表達和反思社會弊端等問題。
如1992年拍攝的影片《賺他一千萬》就是帶著諷刺意味的,陳佩斯的父親陳強也在這部電影中客串了一個角色——戲中的陳佩斯的父親。
那年陳強已經是74歲高齡的老人了,但依然熱愛表演,只要有合適自己的角色,他都樂意去演。
病重老父要人照顧,放下工作伺候起居
1992年至2008年間,陳強陸續主演或客串了七部影片,憑藉《飛來橫福》獲得金鷹獎最佳男配角,還在2008年的時候獲得了金雞百花電影節和大眾電影百花獎授予的終身成就獎。
彼時陳強的身體大不如前,難以出席晚會領獎,便讓陳佩斯代領。
當時陳佩斯以一身休閒簡單的衣服快步走上臺,替父親接過了象徵榮譽的獎盃和花束。
陳佩斯說,如果現在要拍電影的話,他會選擇拍一個老年人怎樣和疾病作鬥爭的故事。
因為這一年,陳強因為年事漸長而開始出現失憶的症狀。
“希望他能好好在家待著,健健康康的。”陳佩斯說。
可以看出,陳佩斯十分關心和愛護自己的父親。
2007年的時候陳強中過一次風,還好搶救及時,幸無大礙。
為了更好地照顧父親,陳佩斯把陳強夫婦接到了北京郊區的一座宅子裡面,他自己也搬到這裡來,父母住一樓,他住在樓上。
房子很大,裡面有花園,有小橋流水,有海棠樹,環境很好,適合老人休養。
為了方便陳強的輪椅移動出行,陳佩斯還花錢在門口做了木製棧道。
雖然人都有生老病死,但沒有真的到面對親人死亡的那一天,誰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感受。
2012年,陳強的身體狀況愈發不好,陳佩斯立刻放下手頭所有的工作,回家貼身侍候九旬老父。
他給父親擦拭身體,換洗衣物,按摩身體,唯恐父親躺著不舒服。
他時常在父親耳邊說話,雖然知道父親已經沒有力氣回答他了,但是他想說,他覺得父親雖然口不能言,卻還能聽到。
果然,陳強即使說不出話,也會在陳佩斯握著自己的手時稍稍用力,表示自己聽懂了。
父子親情之間的奇妙,在這一刻顯現出來了。
想起陳佩斯在代陳強領取終身成就獎時,回答主持人說,他們不止是父子,他還是父親陳強的學生,又和父親成為了合作伙伴,後來做還當了父親的“老闆”……
年近六旬,陳佩斯對父親的感情早已經隨著歲月的積澱而變得深厚,他再也不是那個“特別恨”“覺得父親特別兇暴”的少年了。
陳佩斯孝順至極,直至2012年陳強去世的那天,他和自己的母親、哥哥、妹妹等全家人圍繞在一起,靜送老人離去。
然而面對生離死別,一家人都崩不住地大哭起來。
陳佩斯伏在老人身邊,輕聲說:“爸爸,您能聽見我說話嗎?……您要是聽見了,就轉一下眼珠吧!”
老人沒有給出回應,就這樣走了。
堅持人生髮展方向,專注舞臺好好活著
結束了父親的葬禮之後,陳佩斯迅速投入了工作中。
陳佩斯早年宣佈退出春晚後,尋求自己在喜劇道路上的轉型。
經過多次嘗試後,他發現了自己對舞臺話劇的興趣,他覺得可以把自己對喜劇的想法融合進舞臺話劇中。
2001年底,陳佩斯創作的第一部舞臺喜劇《托兒》演出成功,後續又在全國巡演了120多場。
緊接著的《親戚朋友好算賬》和《陽臺》也大受好評,《陽臺》甚至因為受到觀眾追捧而推出了四川方言版、雲南方言版等。
2011年,陳佩斯的話劇《老宅》在北京世紀劇院進行首演,當時陳強還沒去世,身體狀況也不算太好,但他堅持要去看這場表演。
陳強老人坐著輪椅來到劇院,還邀請了好友于洋、葛存壯等人一起來給陳佩斯加油助威。
舞臺上,陳佩斯表演得盡情投入,聲情並茂,看臺上,陳強老人不苟言笑,看上去沒有什麼太大的情感起伏。
因為這時的陳強老人已經聽不清檯上的人說的臺詞也看不清他們的表演了,但他還是在演員謝幕時,給臺上的演員們鼓起了掌。
雖然看不清,聽不見,但是父子倆的心這時候是連在一起的。
陳強老人一生熱愛表演,珍惜每一次登上銀幕表演的機會,也始終擁有一顆渴望表演赤誠的心。
陳佩斯受他父親的硬性很大,但和自己的父親又有不同。
他一路走來,多少是受了些阻礙的。
但是他亦沒有放棄,這條路不行,就換一條路,只要初心不改,他就能開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2021年11月18日,陳佩斯執導並主演的舞臺劇《驚夢》在上海的首演圓滿結束,時年67歲的陳佩斯攜該劇目參演演員向觀眾鞠躬感謝,現場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
面對採訪時,鬍子花白的陳佩斯大笑著說:“我現在就是做好人,做好事,做我應該做的,做對別人、對社會有意義的事……然後,好好活著。”
參考文獻
[1]《人物》雜誌.回到生活原點[M]. 2018
[2]張白影.雋言心語 無限“封”光 名人題簽首日封、紀念封賞析[M].2012
[3]來自 呂雋著. 名人食單[M].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