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會議後,為何只有主席才能挽救紅軍?10大原因一次說清楚!
任何偉大事業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中國革命也是這樣,歷經艱難坎坷,無數先烈犧牲,才換來今天民族的強大、國家的興盛和人民的幸福。
在漫長的鬥爭歲月中,中國革命至少經歷了三次生與死的抉擇,第一次是1927年面對蔣介石和汪精衛的大屠殺時,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人堅決地站了出來,發動三大起義,開始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第二次是在長征中,中央紅軍只剩3萬人,面臨生死存亡之時,毛澤東在遵義會議扭轉乾坤,挽救了中國革命;第三次就是抗日戰爭勝利後,毛澤東等領袖人物面對國民黨的騙局,在進行和平談判的同時,立場堅決地站在人民一邊,準備迎取全民族的解放。
在這三次帶著民族危亡的大抉擇中,最關鍵的要數1935年初召開的遵義會議,如果不是毛澤東在這次會議上力挽狂瀾,中國革命很可能會遭遇更多的挫折和磨難。鄧小平對毛澤東在中國革命中的作用做好很好的總結:“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
1935年初的貴州,寒氣逼人,連日的大雨讓每個人的心頭像壓了一塊石頭一樣沉重。毛澤東隨大隊以馬進入貴州中部偏北的重鎮遵義,他的心情比其他人更糟,低落的心情、連綿的陰雨、不斷的跋涉以及沉重的病體,都讓毛澤東心情壞到了極點。
自從發動秋收起義和上井岡山建立紅軍以來,還沒有遭受過如此被動的局面。“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不得不含淚離開瑞金,放棄無數戰士用生命創立的中央蘇區;從瑞金出發時,紅軍戰士尚有8萬之眾,等湘江戰役之後,卻只剩下不到3萬人了,短短几個月,就有5萬年輕的紅軍戰士把熱血灑在南方這片冰冷的土地上。
毛澤東意識到,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否則,僅剩的這3萬紅軍也很快被消耗完,那時,中國革命就真的危險了!
其實,和毛澤東持相同看法的中央領導人和紅軍高階將領有很多,他們記得很清楚的,在毛澤東指揮紅軍的時候也是紅軍和蘇區發展最快的時候,那時,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神出鬼沒,令敵人防不勝防,再強大的敵軍也能戰勝,再艱苦的條件也能克服,全國幾乎是同一時間,一下子出現十幾塊蘇區,全國紅軍也猛增到30多萬人。
但近期的情況卻令人極度悲觀,中央紅軍損失慘重,中央蘇區丟失,長征以來又接連失敗,湘江血戰幾乎損失了70%的兵力!這一切是為什麼?
長征路上,毛澤東和很多中央領導人以及紅軍高階將領交換過意見,他們達成一個共識,是時候做出改變了。支援毛澤東力度最大的包括政治局常委張聞天和政治局委員、軍委副主席和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他們決心促成一次會議來改變現狀。
陳雲、博古、彭德懷、劉少奇、周恩來、張聞天、康生、毛澤東、王稼祥、朱德、項英和王明
1935年1月,政治局擴大會議在剛剛攻佔的遵義城召開,研究如何改變紅軍的被動局面,史稱遵義會議。參加會議的,除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外,還“擴大”到了紅軍各軍團的高階將領們。
會議上,中共中央臨時負責人博古做正報告,周恩來在做副報告,會議上,周恩來實事求是地分析了紅軍的不利局面產生自領導方式和指揮失誤。在熱烈的討論中,大家集中批評了指揮紅軍作戰中不切實際的死打硬拼、長征中的逃跑主義和一連串的指揮失誤。
最終,在絕大多數與會成員的強烈建議下,毛澤東重返軍事指揮崗位。不久之後,毛澤東當選政治局委員,進入中共中央的核心領導層。從此,毛澤東和周恩來、朱德組成的紅軍指揮最高機構開始發揮作用,紅軍進入了新時代。
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歷史給予了這次會議這樣的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而毛澤東也在遵義會議之後,逐漸成為紅軍的最高領導人和中共中央的最高領袖人物,成為中國歷史扭轉乾坤的人,也成為歷史的選擇。
那麼,毛澤東為什麼能夠在那個人才輩出、風雲激盪的年代成為歷史的選擇呢?這其中沒有偶然性,全是歷史的必然。下面,我們試分析下為什麼毛澤東能夠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在遵義會議上力挽狂瀾、最終使中國革命獲得成功。總結起來共有10大原因,詳解如下,也請專家學者提出批評意見,以期大家共同進步。
第一、毛澤東是黨的創始人之一,在黨內深孚眾望。
1921年黨的一大在上海和嘉興南湖召開之前,毛澤東就和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共同籌備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一大期間,毛澤東作為湖南代表參加了會議,成為黨的13位創始人之一。隨後毛澤東在大革命期間擔任國民黨中央候補執委,並代理汪精衛的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一職,在兩黨中都有極高的威望。
他的獨立思考能力在當時是極為寶貴的,一直沒有停下思考的腳步。作為老資格的共產黨員,毛澤東在黨內的威望無人能比,這一優勢成為他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拯救中國革命的重要原因。
第二、毛澤東敏銳地看出,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其實是農民問題。
早在其他人熱衷軍事鬥爭和黨派鬥爭時,毛澤東卻出人意料地深入鄉下,研究起中國的農民問題,並寫就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他和廣東的彭湃,堪稱是中國兩位農運大王。正是在深入思索佔中國全部人口大部分的農民問題時,毛澤東得出結論,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其實是農民問題。這一見解的深度和高度在當時無人能及,這也是為什麼土地改革自始至終貫穿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原因。
正是因為認識到了中國革命的本質,毛澤東才得以對如何領導革命得心應手,可以說這是他成功的關鍵,也是中國革命能夠最終成功的關鍵。
第三、毛澤東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早在秋收起義時,毛澤東就在深入思考人民武裝和舊軍閥軍隊的區別。他親眼看到了沒有軍隊的孫中山是如何被各路軍閥戲弄的,也親眼看到了“有了軍隊”的孫中山最終還是沒有革命成功。最終,他認識到,他們的失敗是因為軍隊不是人民的,要想保證成功,必須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在著名的“三灣改編”時,毛澤東堅持“把支部建在連上”,部隊中除了最高軍事主官外,還必須要有最高政治負責人,並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軍隊政工幹部,包括後來成為開國元勳的鄧小平、羅榮桓、聶榮臻、譚政和蕭華等人。堅持黨的領導,是人民軍隊百戰百勝的主要原因,毛澤東很早發現了這個規律,因此他才能領導中國革命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第四、毛澤東是秋收起義領導人,是人民武裝締造者之一,在軍中威望極高。
1927年的建軍大業中,毛澤東是秋收起義的前委書記,最高領導人。後來叱吒風雲的領導人羅榮桓、宋任窮和何長工等人,都是跟隨毛澤東參加秋收起義的班底。
秋收起義的重要性不用說了,和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並稱建軍三大起義,這三大起義和隨後的一些重要起義共同構成了建軍大業,這些起義的領導人和重要參加者都成為人民武裝的締造者。
毛澤東不僅領導了秋收起義,又是“三灣改編”的領導者,確定了軍隊要在黨的絕對領導之下,隨後又歷史性地開創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他可謂是中國革命軍事的開山鼻祖,這樣的資歷和貢獻,自然是再好不過的扭轉乾坤的領袖人物。
第五、毛澤東一手創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只有他才能帶領紅軍走出困境。
秋收起義之後,毛澤東把起義部隊經過“三灣改編”後帶上了井岡山,不久,朱德、陳毅和王爾琢率南昌起義800人餘部也上了井岡山,這就是著名的“井岡山會師”。
毛澤東和朱德開始了他們長達近半個世紀的革命友誼,朱毛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支紅軍隊伍紅4軍,第二年,彭德懷率平江起義隊伍也上了井岡山加入朱毛紅軍。自此,未來有五大元帥聚集在毛澤東麾下:朱德、彭德懷、林彪、陳毅和羅榮桓。以這個資歷,只有毛澤東才具備足夠的能量和影響力帶領紅軍走出長征初期的困境。
第六、毛澤東是中央蘇區的開創者。
從井岡山下來之後,朱毛紅軍接連開闢贛南和閩西兩大根據地,並在隨後的戰爭中不斷取勝,最終將這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這就是中國革命史上影響巨大的中央蘇區。
中央蘇區成為當時中國革命的中心,不僅中共中央遷入中央蘇區,在瑞金也成立了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毛澤東當選主席——“毛主席”的稱呼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毛澤東以中央蘇區創辦者的身份指揮紅軍不斷取得對敵勝利,為革命做了了巨大貢獻。
第七、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的第1、2、3次軍事圍剿是在毛澤東的指揮下打破的。
毛澤東是軍事天才,他並沒有受過系統軍事訓練,甚至一天軍校也沒有上過,只是當過半年兵。但紅軍在他的帶領下,成為國民黨各路軍閥的噩夢。
為了把全國最大的蘇區一網打盡,蔣介石調集重兵,對中央蘇區進行殘酷的軍事圍剿。與敵軍相比,無論是在軍隊數量、武器裝備、後勤給養等各方面,紅軍都存在巨大差距,但就是在這種實力懸殊的戰爭中,紅軍在毛澤東的率領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連線三次打破數十萬敵軍的軍事圍剿,讓蔣介石吃盡了苦頭。
陳毅和毛澤東
第八、毛澤東總結的16字遊擊方針,成為全國蘇區對敵鬥爭的指導思想。
早在井岡山時期,毛澤東就在探索與強大敵軍的鬥爭方式,面對武裝到牙齒的國民黨軍,以硬碰硬肯定是不行的,必須以游擊戰為主,取得區域性優勢,聚而殲之。
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透過不斷總結井岡山和中央蘇區的鬥爭經驗,毛澤東天才地創始總結出游擊戰的16字方針: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短短16字,道盡游擊戰的奧妙,這個16字方針人人看得懂,人人容易學,毛澤東把這個方針發往各個蘇區,有效提升了紅軍的戰鬥力,使得全國紅軍的武裝鬥爭取得極佳的效果,到“第五次反圍剿”前夕,全國紅軍已經發展到30多萬人。
第九、“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以來的慘重損失,證明毛澤東軍事指揮的正確性。
在“第五次反軍事圍剿”中,由於紅軍採取和敵人硬碰硬的方式,“禦敵於國門之外”,結果導致了紅軍許多無謂損失。不僅國民黨軍隊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軍事圍剿”沒有打破,還丟了中央蘇區,中央紅軍被迫放棄瑞金,踏上長征之路。
長征中,紅軍指揮再度出現嚴重失誤,西征過程中帶著大量的非戰鬥人員和罈罈罐罐,既沒有行軍速度,也拖累了戰鬥程序。特別是在血戰湘江時,不僅沒有有效利用國民黨嫡系和地方軍閥的矛盾,儘快從白崇禧讓出的“桂北走廊”透過,反而慢慢騰騰,明知人家設好了口袋等你鑽,卻一頭紮了進去。結果8萬紅軍只剩不到3萬!“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以來的事實證明,沒有毛澤東的領導,等待紅軍的將是一條死路。
第十、湘江戰役後,毛澤東重返軍事指揮崗位時機已經成熟!
遵義會議上,關於紅軍的指揮問題雖然仍有爭論,但絕大多數中央高層領導和紅軍高階將領們支援讓毛澤東上。在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和朱德等人的強烈要求下,毛澤東重新回到軍事指揮崗位。
湘江血戰的巨大損失讓紅軍全體指戰員都在期待毛澤東的復出,而遵義會議後毛澤東立即施展他神出鬼沒的軍事指揮藝術,四渡赤水成為後世學習的經典案例,將追兵遠遠甩在了身後。從此紅軍開始取得戰略主動,在渡過金沙江之後,紅軍徹底甩掉了國民黨一路死纏爛打的尾巴,一路向西北進發!
後記
毛澤東以他的大智大勇,在黨和紅軍以及中國革命最危急的時刻站了出來,他挽狂瀾於既倒,在關鍵時刻使紅軍重新煥發生機,最終帶領這支百戰之師一路殺向陝北。
可以說,是毛澤東改變了中國。
毛澤東成為歷史的選擇不是偶然的,上述10大原因把他為什麼能夠成為扭轉乾坤的人物講清楚了。有不同意見的讀者歡迎留言,大家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