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我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紀律條令》,對於軍伍人員的相關獎勵規定,對於嘉獎表彰物件,設有由高至低榮譽稱號、一等、二等、三等功以及嘉獎這四個等級。
其中榮譽稱號又細分有特級、一級、二級戰鬥英雄和一級、二級模範這五個等級。
但其實在我國1964年就此條令整改之前,在表彰類目中還存在著一類為“特等功”的,僅次於榮譽稱號的第二高等級的表彰獎勵存在。
那些能被授予過特等功的戰士們,他們也都必然擁有著極為光榮也極度危險的戰場經歷,而特等功的勳章,也能直接與朝鮮戰爭劃上等號。
特等功獲得者·一級戰鬥英雄 譚炳雲
有一位名叫“譚炳雲”的戰鬥英雄,他從朝鮮戰場凱旋而歸,滿身的傷痕以及其額頭上那道尤為乍眼的新疤,都成為了他在戰場上那無畏英姿的見證。
1951年,譚炳雲以援朝志願軍身份受邀來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在國慶日之前,譚炳雲受到了包括毛主席、周總理、朱德將軍在內的多位黨中央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譚炳雲得到了毛主席的親切慰問以及高度讚揚,譚炳雲心情之激動,已經完全超過了他在前些日子,獲得了特等功及一級戰鬥英雄稱號的喜悅。
不出幾日,國慶日盛典正式開始,譚炳雲佩戴著獎章,站在了天安門的城樓上,同解放軍戰友們與黨中央領導團體,見證了中國的第二個生日。
盛典之後,譚炳雲又被選為志願軍觀禮隊伍的人員代表,又與黨中央領導們一同出席了國慶宴會,譚炳雲得知訊息時,緊張大過了一切心情。
但在得知,這場酒會的性質,是由黨組織領導團體特地為像他譚炳雲這樣,在戰場上豁出性命戰鬥,為國家為民族而奮鬥的戰鬥英雄而特意舉辦的時,譚炳雲更是淚灑當場,心中的緊張也被一股濃厚的信念感中和。
酒會上,譚炳雲見到了平常在部隊裡只能聽得到名字的大人物,而那幾位開國時期的大元帥、將軍們更是親自與譚炳雲提杯提酒,試問中國軍史上有幾人能有這樣的待遇呢?
投身革命·報效祖國
這譚炳雲究竟是何許人也?竟然能讓毛主席親自接待,讓開國元帥們提杯敬酒?
關於譚炳雲,他出生於上世紀20年代初,年幼時並未投身革命,一直隨時局波轉流蕩,直至解放戰爭時期,28歲的譚炳雲才投身於共產黨的隊伍之中。
期間,譚炳雲參加過幾場戰鬥,但作為對手的國軍俱是戰意孱弱,這也讓譚炳雲心中的那股熱血越發沸騰。
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朝鮮戰爭亦悄然打響,狼子野心的美國軍隊強硬幹擾朝鮮半島局勢,並還將手腳延伸至我國臺灣地區及東北延邊地區。
中國為抵禦當前敵人的侵襲以及為預防未來之隱患,於是決定介入朝鮮戰爭之中,而譚炳雲便毅然決然地加入進志願軍的隊伍,誓要盡報效祖國之使命。
考慮到存在著大批次的,像譚炳雲這類有著滿腔報國熱血但入伍時間不長,軍伍素質也尚不完備的戰士,黨組織也做出了合理的安排和決策。
也因此,譚炳雲在朝鮮戰爭的最後階段,是以最後一批志願軍的身份趕赴至朝鮮戰場的。
一夫當關·威鎮敵軍
在抗美援朝,亦是朝鮮戰爭的最後階段,留給裝備精良的聯合國軍,還有那位計謀頗多的美軍主將李奇微的操作空間已然是十分有限了。
雖然經過我軍與美方聯合國軍的前四階段的激烈碰撞,朝鮮戰場的局面已經趨於穩定,但仍舊需要提防美方與南朝鮮反撲的可能,而也就在這樣的戰局環境中,譚炳雲鑄就了他自己的“神話”故事。
1951年9月,我軍與聯合國軍的第五階段戰鬥已然宣告結束,志願軍將士們無謂犧牲,已無可比擬的精神和戰力成功粉碎了美方與南朝鮮合力而為的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
聯合國軍幾番的不作為已經使得其陣營士氣不振,而我方則抓住了這次機會,一舉突破三八線全軍直入朝鮮半島以南,打了一場漂亮的反擊戰。
美方的軍隊就如一團被正面撲散的暴烈火焰,氣勢壯大,能量充足卻難逃被熄滅的結局,而徹底杜絕那些從火焰中心脫離而出的零星火點,也就成為了譚炳雲的任務。
在一場高山阻擊戰中,譚炳雲與隊伍盤踞於金化地區的390高地,面對意圖走小路迂迴偷襲我軍後方的敵軍機械化部隊,譚炳雲並沒有退縮。
他穿梭在山道之間,精準且快速地向敵軍坦克的底盤、履帶位置擲出手榴彈,癱瘓敵軍坦克行動後,便就地瞄準,果決擊殺從坦克中冒頭的敵人。
短暫的戰鬥過程中,譚炳雲渾身鮮紅,受傷頗重,連額頭也被彈片開了一道大口子,而反觀美軍,此刻已是不敢再行軍向前,在美軍眼中,己方3輛坦克接連報廢的情況太過詭異。
而譚炳雲確實是憑一己之力就炸燬了敵軍的3輛坦克,靈巧熟練的動作宛如神兵降世,美軍甚至以為是中國軍隊研究出了專門應對坦克的秘密武器。
一時間美軍隊伍人心惶惶,站在390米高度入口處躊躇不定,偷襲計劃也因此擱置泡湯。
譚炳雲神乎其神的作戰,為大部隊爭取了足夠的時間去應對意圖偷襲己方的敵人,譚炳雲炸燬坦克的事蹟也極大鼓舞了志願軍將士們計程車氣與信心!
結語
就譚炳雲的英勇表現,彼時的朝鮮領導人金日成也曾接見過他,並直言心中的讚賞與敬佩,並將一枚“一級戰士榮譽勳章”授予給譚炳雲。
而在1951年的觀禮大典結束之後,譚炳雲從部隊退伍,並轉業回到了故鄉,這之後, 譚炳雲作為江津縣團屬機關的基層管理骨幹,依舊為中國發展提供著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