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釣魚,其中的難點就在於氣溫低,魚的活性不足,喜歡扎堆在一些地形比較特殊的地方,這些地方我們俗稱魚窩子。只有等到氣溫平穩回升,魚才會逐漸不扎堆。如果找不到魚窩,很難憑藉打窩的方式有效聚魚。如果能夠找到魚窩,對垂釣來說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竿就上魚也不是多難的事。這個或許就是春釣的樂趣,找不到魚窩,釣不到魚,找到魚窩,收穫會比其他季節還要好。話說早春還在堅持咬鉤的鯽魚,個頭都都是偏大的。
一、找向陽避風的地方
選擇釣向陽,其實裡面有一個誤區。早春階段釣魚,從天氣的角度來說晴天其實不如陰天和霧天,因為晴天和霧天氣溫比較穩定,溫差比較小,魚開口會比較正常。晴天的晝夜溫差較大,除非是持續的晴好天氣,否則魚還是比較難釣的。如果陰天出門,還需要釣向陽嗎?自然也是如此,這裡所謂的向陽指的是方位,其實跟天氣沒有多大關係。因為向陽的方位在晴天時水溫更高,更可能有魚在向陽的方位扎堆,從氣溫開始逐漸降低時,魚已經在向陽的方位扎堆了。其次就是避風,颳風對冬釣影響比較大,因為使用的釣組都是比較輕盈的,從水溫和垂釣方便的角度來說,避風自然是最好的地方。向陽而且避風,自然可能有魚窩,而且垂釣起來會輕鬆不少。
二、找有障礙物的地方
首先來說,鯽魚是比較喜歡躲在各種障礙物中,在冬季和早春階段這個特點會更加明顯。因為有的障礙物不但可以為鯽魚提供避難所,也是水溫會高於周圍的地方,所以有魚窩的可能性很大。這就不得不說下關於釣法的問題了,釣各種障礙物,不管是水面的、水底的、甚至頭上的,從釣法的角度來說,傳統釣的優勢明顯會大很多。所以找枯草尤其是暗草,找橋墩尤其是向陽一面的橋墩,找水下有石碓、容易掛底的地方,找水中有樹樁、樹枝的地方,就算不那麼深,也容易有鯽魚在這裡扎堆。
三、找水質渾濁的地方
水質渾濁往往跟魚的活動有莫大關係,渾水往往是魚類的活動造成的。冬季鯽魚雖然扎堆不那麼愛動,但是始終是遊動的,並非一動不動,魚群的活動自然會攪動水下的泥沙,導致水質比較渾濁;水質的好壞,其實跟水中的藻類有莫大關係。冬季低溫,是水中藻類比較少的季節,水質應該是全年最好的。如果某些區域水質比周圍渾濁,那也可能是藻類較多造成的。在冬季和早春時,藻類較多的地方一定是水溫較高的地方,自然也可能有魚窩。其實任何季節都可以找比周圍渾濁的地方做釣點,因為很大程度都是底層魚類覓食造成的渾水。
四、找有氣泡的地方
找氣泡,就是找魚星,其實找魚星的釣法非常平常,並且非常靠譜。比如春秋季節釣鯉魚,在鯉魚搶淺灘的階段會在洄水灣、泥沙淺灘進食,會出現成串的魚情,掛蚯蚓追星攆泡釣,是非常實用的釣法。釣鯽魚也可以找魚星,只是鯽魚的魚星沒有鯉魚那麼明顯,需要仔細觀察。水面偶爾出現1、2個氣泡,基本都是鯽魚造成的。話說冬季氣溫低,水底發酵現象不常見,凡是有氣泡的地方往往都是魚造成的,並非是沼氣。魚星跟沼氣泡最大的不同是可以在水面較長時間不破。也因為鯽魚有扎堆的習性,所以有氣泡的地方往往是一群魚。
有的釣友沒找準魚窩,或者天氣不好魚不怎麼開口,打窩之後當天沒發窩,第二天才發窩,所以某些地方有魚星也可能是這個原因造成的。這就需要我們不要著急開釣,多花一些時間找魚窩,找到了魚窩收穫就算穩了。敬請關注收藏點贊,每天準時更新,謝謝各位釣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