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對“城市群”與“都市圈”發展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要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城鎮化空間格局和培育發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現代化都市圈的戰略目標。加快同城化是城市群、都市圈發展戰略的一個關鍵性轉變。同城化不是同一化或者同體化,更不是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透過城市間基礎設施聯通對接、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產業關聯配套、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等關鍵環節,在空間上臨近且經濟聯絡密切的城市之間構建網路化統一體,從而帶來都市圈整體競爭力、協同力與輻射力的躍升,形成市場統一與高質量一體化的板塊經濟。同城化的核心是實現跨行政邊界的辦事成本、交易成本、資源流動成本最小化,實現物理空間與公共領域多層次高水平的互聯互通、互認互動,透過拆壁壘、降門檻實現借勢互補,以同城化功能提升、品質提升、帶動力提升開啟都市圈深度融合的新時代。結合城市群與都市圈發展的實踐經驗和現狀,可以在四個維度上加快都市圈同城化。
在加快都市圈物理空間互聯互通上下功夫。近年來,一些都市圈已在穩步紮實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的對接,如長三角城市群內的“1小時交通圈”逐步形成,同城效應初步顯現。但尚有一些短板需要補齊,如進一步推動都市圈空間聯絡結構由點軸結構深化發展為“多核多軸型”網路化結構。依託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中心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提高1小時通勤圈協同發展水平,建成由高速公路、城際鐵路、軌道交通組成的高效快捷網路化交通體系。持續縮短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實現各類生產要素在不同城市間的自由流動,扭轉傳統都市圈發展中存在的中心強兩頭弱與大而不強的局面,透過走網路化發展的道路,打破區域界限,提升城際空間聯絡緊密度,並探索在規劃統籌、交通管理、執法資訊共享等多方面達成廣泛共識,促進都市圈經濟社會聯絡更加密切。
在加快都市圈公共服務便利共享上下功夫。適應都市圈全面一體化與高質量發展戰略新趨勢,構築各生產要素城際自由流動與最佳化配置的新發展格局。這種新發展格局既要加強城際公共服務互聯互通水平,也要推動公共服務便利化程度和便捷共享的同城化,注重在制度上深化改革,打破公共服務地域和行政區劃的界限和壁壘,有效削弱城際流動性制度障礙。目前,長三角都市圈在交通“一卡通”、旅遊一體化、教育、醫療、養老與汙染治理城際一體化合作方向上深度不斷加強。但與之緊密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適應流動性需求的同城化水平尚待提升,亟待實現“十四五”規劃所提出的“都市圈社保和落戶積分互認、教育和醫療資源共享”的目標。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關鍵是構建執行有效、融合一體的都市圈協調發展新機制,破除都市圈內部不同行政區之間、城鄉之間的行政壁壘與體制機制障礙,推進都市圈在公共事務協同管理、公共服務制度對接、政策協同、便利共享等方向上,實現更高質量的一體化與同城化發展。
在加快都市圈同向發力借勢互補上下功夫。衡量“同城化程度高的現代化都市圈”的核心是能否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這一優勢的打造高度依賴都市圈內城市發展能夠同向發力、借勢互補。重中之重應是城市間功能的合理分工和治理的高效協同。透過政府與市場的有效結合,在高鐵、網際網路資訊科技與成熟市場經濟的牽引下,將中心城市高度聚集的功能、資源、產業、人才等優勢,輻射擴散到周邊城市和鄉村,帶動其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程序。但在當前都市圈同城化發展中,核心城市對製造業和初級服務業的擴散影響到自身的就業和稅收,更注重自身產業集聚,這種“稅收競爭博弈”導致“地方割據”現象依然普遍存在,從而無法透過產業調整手段實現資源的最佳化配置,遏制了同城化深度發展格局。《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顯進展,到2035年,現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這要求都市圈城市政府要運用高質量發展與現代化治理理念,探索相對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工體系,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之間錯位發展、借勢互補,根據自身比較優勢在城市功能大小、城市服務範圍、產業發展水平、產業內部結構、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面形成專業化分工,透過城市之間功能互補,引導都市圈深度同城化,走出一條協同治理高效、發展質量及成果共享有機統一的新路子。
在加快都市圈數字化嵌入與同城化資訊支撐上下功夫。隨著數字資訊科技的不斷髮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和大資料等資訊科技迭代升級,為都市圈同城化深度融合發展帶來新機遇。藉助都市圈城市數字化轉型和數字資訊科技嵌入,透過連線人口、資源、交通,及其背後形成的規模龐大的資料流,城市府際之間打造數字空間協同網路平臺,將進一步推動都市圈區域一體化程序,深刻影響都市圈同城化的發展變革。長三角已藉助“一網通辦”數字化平臺,為居民和企業組織提供便捷化、同城化的政務服務,並在流動人口社會保險關係轉移、銜接以及資金跨統籌區轉移等方面不斷改革。特別是長三角一市三省在數字化發展上不斷深化,上海市的“一網通辦”、江蘇省的“不見面審批”、浙江省“最多跑一次”和安徽省的“智慧審批”等數字化轉型向縱深方向發展,為都市圈數字社會公共服務便捷化、同城化創造了條件。在短期內,都市圈可以透過相互開放系統、開設資料交換,實現公共服務的異地通辦,為跨地區流動居民獲取公共服務創造便利。從中期看,都市圈可以透過系統對接、資料共享建立一站式線上公共服務平臺,進一步提升市民獲取公共服務的便捷化程度。長期而言,都市圈可以以數字化驅動為契機,逐步整合各個領域的公共政策,在制度層面實現更高層次的公共服務一體化、同城化。最終都市圈內城市政府建立符合同城化發展需要的協同性決策機制、相容性治理體系,從而形成更具協同性、整體性的區域治理新形態,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區域發展新正規化。
總之,同城化伴隨著交通與網路資訊科技快速發展,城際時空距離不斷縮短、企業與居民生產生活方式日益突破單一城市範圍,使得不同城市居民出行與公共服務如同在同一座城市內,都市圈內居民與企業主體能夠共享不同城市發展的成果,進而形成出行同城化、就業和社會保障同城化、產業佈局同城化、資訊流動與共享同城化等聯動效應,從而進一步促使都市圈內要素流動不再受城市距離和體制的約束,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城市間各種要素的通達,推動實現都市圈城市從物理空間的互聯互通到公共資源的對接匯聚,再躍遷至有機體內部深度融合的過程。這一過程將極大地提升都市圈的輻射力與創新力,構築區域競爭新優勢,為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和塑造國家競爭新優勢提供重要支撐。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專案“基於大資料驅動的長三角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執行機制及路徑研究”(19BGL25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上海市委黨校社會學教研部(城市社會研究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曉傑 邢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