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問吧
壬寅虎年,“虎"成為耀眼的明星。生龍活虎、虎虎生威、如虎添翼……祝福語年年有,虎年特別多。千百年來,老虎在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
而除了虎以外,許多不那麼常見的動物也活躍在我們的文化之中,例如豹皮在周王朝成為了價值百金的時興之物,唐朝胡人騎在駱駝上組建“巡迴演出團”,大象更是與我們“相愛相殺”了幾千年……古代中國人有著怎樣的動物崇拜?如何從動物符號中窺見古人的文化與生活?澎湃問吧邀請文史學者任疆一起聊聊古代中國的動物符號。
@權BO:古代人為什麼那麼喜歡老虎?
任疆:虎起源於中國,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就賦予了虎獨特的象徵意象。在遠古時期,先民們將天上星宿排列的形狀想象成虎的形象,產生了最早的虎圖騰崇拜;後來虎成為了巫覡(殷商時期的大巫覡就是夏王和商王本人)與上天溝通交流的助手,統治人間的王身上帶上了“龍虎氣”,天子所射的箭靶,天子儀仗中的皮軒車皆有虎的元素。
自先秦以來,搏虎成為了貴族的一項重要娛樂活動,那種展現原始力量的暴力美學給人的感官以極大的刺激與滿足。自周代起,古人將虎的勇猛賦予了軍隊,天子的近衛軍被稱作虎賁軍、龍虎軍,虎符成為皇帝調兵遣將的信物,勇猛的將領被稱為虎將,兵器上也出現了虎的紋飾造型。
與此同時,《周易·革卦》中的“大人虎變,其文炳也”也將虎與君子聯絡在一起,虎形玉佩、席鎮等便帶有以虎喻君子的寓意。漢代以降,虎成為道教中仙人的坐騎和幫助逝者羽化登仙的神獸,寄託了人們對靈魂永生不滅的情感訴求。
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源於《山海經》的虎鎮守鬼門的神話,使虎作為驅邪避兇、護佑平安的祥瑞意象在民間廣為流傳,且影響深遠:從黃帝開始便有了門上畫虎的風俗,並一直延續到唐代。後來興起於宋代的年畫上的虎,還有明清時期孩子們戴虎頭帽、穿虎頭鞋也都體現了這一點。如想進一步瞭解,請參考本人在澎湃新聞發表的拙作《人虎之間:從震敵驅邪到騎虎登仙》。
布老虎,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館藏
千年來人虎如何“相愛相殺”
@柒星:老虎是如何與人類共存的?
任疆:在近代動物保護觀念建立之前,中國歷史上長期以來人虎之間就存在矛盾,歷史文獻中大量關於虎食人、民搏虎的記載就說明了這一點。本質上,造成人虎相爭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長導致的耕地不斷擴大,以及各地商貿往來頻繁對虎棲息地的侵佔和對虎生活的干擾。
在人與虎的較量中,人類往往是佔上風的:通常而言,當政治清明、社會繁榮、商貿來往密切時,虎群就會遠離人類生活的地方;反之,苛政、暴政所造成的民生凋敝則會讓虎重新迴歸。這也是《春秋演孔圖》中“天命蕩,白虎戲朝。其終,白虎在野”的現實基礎。
這裡舉兩個例子,《北堂書鈔·卷第七十五》記載了《後漢書》中的一則故事,弘農太守劉昆上任之初,民生凋敝,後來劉昆廣施仁政,用了三年的時間,商旅逐漸恢復,之前盤踞在崤澠驛路一帶的虎群北渡黃河離去;《太平御覽·卷八百九十一·獸部三》記載了《後漢書》中的另一則故事,九江太守宋均上任伊始,郡中多有虎暴傷人事件,宋均認為是官府不顧生態招致了虎患,於是下令禁止捕虎,緩和了人虎矛盾,虎群渡江離去,這則故事體現了漢代人萬物和諧共處的樸素生態觀。後來,“渡虎”成為一個典故,用來借指政通人和的社會景象,唐代李白有詩云:“九江皆渡虎,三郡盡還珠”。
@小兔兔:請問您,中國古代的動物表演從那個時代開始的?那個時代民間也廣為接受?
任疆:據我推斷,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鬥獸表演應當不晚於東周中後期,當時秦國在咸陽城西設有“虎圈”。
西漢劉向《列士傳》中記載了一則故事,秦昭王邀請魏王會面,被魏王拒絕了,於是秦昭王將魏國派來的使者、信陵君的門客朱亥丟進了虎圈,結果朱亥血出怒目,把老虎嚇得不敢動彈。
如果說這則故事還不甚明確,那麼到了漢代,宮廷鬥獸表演就已頗為盛行了。漢代的虎圈位於建章宮以西,有一次漢武帝聽聞李廣的重孫李禹有勇氣,便將其吊下虎圈,李禹還沒等落地,便用劍砍斷了繩子,做好了刺虎的準備,最終漢武帝大為震撼,下令叫停了鬥獸表演。後來,漢昭帝駕崩後,昌邑王劉賀即位,短短二十多天便犯下了一千一百多條“罪狀”,其中有一條便是沉湎於觀看“鬥虎豹”的表演。
(上)東漢鬥虎畫像磚拓片,南陽漢畫館藏;(左下)東漢武士馴虎畫像磚拓片,新野漢畫像磚博物館藏;(右下)東漢馴虎畫像磚(區域性),上海博物館藏
漢元帝在位時,也喜歡帶著後宮嬪妃觀看鬥獸表演,甚至在一次觀看中發生了意外:一隻熊突然從虎圈跑了出來,爬上了看臺,驚動了聖駕,陪同漢元帝一起來的貴人、昭儀紛紛逃命,只有馮婕妤一人擋在了熊的面前,捨身護駕,最終熊被趕來的護衛殺死,馮婕妤的事蹟也因此被流傳後世。中國古代的鬥獸與西方古羅馬的鬥獸不同,是貴族階層所專享的特權,普通百姓是無權觀看的。
關於虎的故事,你還有哪些問題?歡迎到澎湃問吧提問,或留言一起討論!
責任編輯:鞠文韜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