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不論是英特爾亦或是AMD,處理器效能隔代增長都保持著頗高的比例提升。新入坑的消費者或許並不知道什麼是“模組化”架構,至於英特爾為什麼叫“牙膏廠”、AMD為什麼叫“農企”都還要“百度一下”。
CPU效能“飛昇”之後,市場上消費者“撿垃圾”的熱度似乎並未降低,究其原因,普通桌面級二手老處理器價格暴跌,進階級平臺“妖板”層出不窮,追求價效比或低價位的消費者可選方案頗多,並不需要非得捆綁在當前價效比不高的奔騰賽揚或者速龍身上。
【2】i5-2300
4核4執行緒的i5-2300已然“十年高齡”,不過價格也僅僅只有當年黃金期的“一折”水平。如今你僅僅只需花費150元便可擁有它,效能可以媲美當前主流奔騰處理器,但僅僅只需要1/3的價格,滿足辦公、娛樂絕無大礙。相鄰型號(如i5-2320)之間價格差距也基本都是1塊錢,換不換隨你心情。目前二代i5報價集中在150元~180元區間,最高可以選到i5-2550K(無核顯)。
i5-2300自帶HD2000顯示核心,論輩分應該算是第一代“核芯顯示卡”,並且可以完美支援1080P全高畫質影片解碼(實際上CPU效能完全足夠軟解1080P)。該顯示核心效能羸弱,僅僅只有6個EU單元,定位是影音娛樂+休閒遊戲。
不追求顯示核心(自帶獨顯)的話,E3-1220(或者自帶核顯的E3-1225)價效比要高得多~前者目前僅需90元(效能類似於i5-2400),後者多一個P3000顯示核心,也就只要115元。因為知道的人少,所以便宜罷了。
二代平臺仍然採用32nm製造工藝,如果苛求節約經費,那麼100元都不到的二手H61主機板是其完美座駕,缺點是少了USB 3.0和SATAIII(6.0Gbps),只有USB 2.0+SATAII(3.0Gbps)可用,對於高速傳輸沒啥需求的朋友來說影響不大,使用SATA介面固態硬碟也不至於影響系統響應速度,否則追求USB 3.0可以稍微加點錢上個B75啥的。基本上CPU+主機板一套下來也就一顆主流賽揚雙核處理器的錢。
記憶體千萬記得要用DDR3哦~現如今DDR3雜牌記憶體遍地開花,8GB普遍僅需百元出頭,二線品牌略貴些,但也能保持在150元/根附近,和DDR4比仍然有細微的價格優勢。
三代i5基本也可以被所有H61點亮(具體看BIOS版本),但效能和二代區別不大,價格稍貴些,報價區間集中在200元~250元,總的來說意義不大。與其追求效能買三代,還不如去買4核8執行緒的E3-1230,只要155元,缺點是沒有整合顯示核心,必須搭配獨顯,而自帶顯示核心的E3-1235報價240元,但也比三代i5划算得多。
【3】i5-4570
四代i5原先並無多少價效比,但近三個月的時間裡,其市場價格下跌了30%,常規型號均已跌破300元,普遍集中在250元~300元區間,相鄰型號之間價格差異同樣非常小,10塊錢的價差內可以一直從i5-4430、i5-4440、i5-4460、i5-4570選到i5-4590。
i5-4570自帶HD4600顯示核心,算是當時能玩不少遊戲的顯示核心,畢竟EU單元飛昇至20個,硬體引數肉眼可見的快速增長,不過Hotwell架構在整合電壓控制模組後,降低了主機板供電負擔(主機板價格下調)的同時,CPU整體的發熱卻比較明顯。
H81主機板的價格在百元出頭,功能上可以媲美前一代B75,像USB 3.0、SATAIII等介面全都有。並且全新的H81主機板目前仍然可以在市場上見到,只是價格比較貴,基本上只適合對老平臺有相應使用需求的消費者考慮(比如要裝XP)。
H81全新的寨板也非常多,且都長得很像上面這張七彩虹,目測是找了同一家代工廠,有些寨板還刷成了鮮紅或純白,有點駭人。一套四代i5處理器+H81主機板的套裝價格在350元左右,差不多是一顆速龍雙核200GE的價錢,但效能上肯定4代i5要明顯好得多,只是核芯顯示卡放到現在,也基本只能滿足影音娛樂以及休閒娛樂的需求吧~再有就是四代平臺仍然使用DDR3記憶體,且可以選擇至強E3V3系列,價效比依舊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