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間歇期,為什麼多表現為脾虛溼困?原因竟然是這幾個——
詳解完痛風急性期——溼熱下注型痛風的病因病機和治療方劑後,關節的紅腫熱痛炎症消失,就進入了痛風間歇期。
中醫認為,痛風間歇期多脾腎虧虛或脾虛溼困,這又是為什麼呢?
南宋醫家嚴永和在《濟生方·痺》中認為:“皆因體虛,腠理空虛,受風寒溼氣而成痺也。”認為痺症是因為體虛、腠理空虛後又遭受風寒溼邪的侵襲而導致的。
元代醫學家李仲南撰寫的《永類鈐方》中認為:“體虛之人,受風寒溼毒之氣,使血氣筋脈凝滯,傳於骨節四肢間,肉色不變,骨如虎噬之痛,晝靜夜劇。”
金元四大家之一、中醫脾胃論發起者李東垣在《脾胃論》中寫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知道中醫認為痛風間歇期的病機關鍵是“脾虛溼濁內阻”,則脾虛痰溼型體質是病理基礎,而外感風寒溼是發病外因或誘因。
“痰、溼、濁、瘀”是病理基礎,也是病理產物,可脾虛是病機核心。
有醫家統計痰溼體質在痛風人群中的比例超過6成,或者認為間歇期是痛風急性發作後的緩解階段,所以中醫把痛風間歇期辨證為脾虛溼困型。
痛風間歇期都有哪些突出症狀?
痛風間歇期,通常病患關節沒有或有輕微疼痛,處於無症狀高尿酸血癥;腹脹納少,飯後脹甚,頭重如裹,口黏膩不渴,肢體困重,或痠痛,肢體倦怠,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形體豐腴,水腫,大便溏洩,舌淡胖大,邊有齒痕,苔白滑或白膩,脈緩弱或濡緩。
痛風間歇期:無症狀不是痛風給你放假,脾虛溼困轉為下次發作醞釀,五大經方治療
既然痛風間歇期的基本病機是脾虛溼困,那麼中醫治療痛風間歇期的基本治療方法,就是健脾化溼。
針對痛風間歇期的脾虛溼困,最為經典的療方,就是參苓白朮散。
1、參苓白朮散:
參苓白朮散出自於《太平局方》,其組方是在四君子湯(組方有茯苓、人參、甘草、白朮組成)基礎上加山藥、蓮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和桔梗組成。
其實四君子湯都有益氣健脾的功效,但四君子湯以益氣為主。
四君子湯加了山藥、蓮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和桔梗之後,強化了滲溼行氣功效,成為治療脾虛、溼困、飲食不化、中焦不通、腸鳴洩瀉的經典方劑。
比如有中醫就用參苓白朮散加減治療痛風間歇期的脾虛溼困,療效顯著,組方(應平臺要求略去克重,感興趣可關注@北大醫學博士後私信)由黨參、白朮、白茯苓、山藥、炙甘草、桔梗、薏苡仁、蓮子肉、川芎、當歸、桃仁、制半夏、陳皮組成。
2.六君子湯合桃紅四物湯:
既然參苓白朮散是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了幾味藥組成的,那麼六君子湯合桃紅四物湯其實也可以用來治療脾虛溼盛痛風,組成為黨參、生白朮、茯苓、甘草、陳皮、清半夏、土茯苓、桃仁、紅花、白芍、川芎、生地。
3.清濁顆粒:
方藥組成為粉萆薢、土茯苓、土牛膝、蒼朮、薏苡仁。
4.千金滌濁湯:
這是治療脾虛溼困型痛風的臨床驗方,方子來自國醫大師張磊教授。
方藥組成為白茅根、土茯苓、茵陳、生薏苡仁、太子參、白朮、炒蒼朮、山楂、砂仁(後下)、萆薢、澤瀉、懷牛膝、丹參、甘草組成。
5.防己黃芪湯:
防己黃芪湯,出自於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具有補氣祛溼、消腫利水功效,不僅可以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面對脾虛溼困也可以治療。
防己黃芪湯組方由防己、黃芪、鬼孩子、當歸、羌活、獨活、白朮、防風等組成。
明天的科普,繼續解讀痛風之寒溼痺阻型的病因病機和經典治療方劑。
總之,我們的目標是:尿酸不再高,痛風不再犯,遠離痛風石。
2022除了堅持做科普,還牽掛著痛風者的苦辣酸甜,爽利打造《2022年度開啟痛風健康千名援助計劃》,如果您正處於尿酸高痛風反覆發作困境,可關注@北大醫學博士私信回覆“01”報名。為您一對一解惑答疑,科學有效降尿酸,遠離痛風發作之苦。
本文參考文獻(圖文來源於網路 ,侵刪):1、2019年第1期《臨床合理用藥雜誌》王永輝等文章《參苓白朮散加減治療間歇期痛風性關節炎的效果觀察》。
2.2021年第25期《中國繼續醫學教育雜誌》楊曉波等文章《防己黃芪湯與非布司他對脾虛溼困型痛風性關節炎的療效》。
3.2020年第3期《甘肅中醫藥大學學報》李琳琳等文章《千金滌濁湯李娜和隔姜艾灸輔助治療痛風伴高尿酸血癥脾虛溼困證33例臨床觀察》。
4.2016年第11期《江蘇中醫藥雜誌》劉鳳雲等文章《“清濁顆粒”治療脾虛溼阻型痛風慢性期30例臨床研究》
最想聽什麼疾病的治療,我在2022就分享什麼。總之,你想知道、你一直想知道、你最想知道的而又不好給身邊人講的,都在《北大醫學女博士健康說》!
只講有用的,你需要的就是我要分享的,每一篇都是實用、新鮮和溫暖,願意把一些平常接觸不到卻又非知不可的,仔細慎重而嚴謹地講給你,才是最難得的。你看到的不僅是一篇人文科普,更是一個嚴謹而負責的態度!參與方法:#謠零零計劃##守護銀齡世界##哆咖醫生超能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