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首先需要進一步改革社會經濟體制。其一是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確權的基礎上促進承包權在社群外自由流轉;其二是廢除戶籍制度,給農村和城市居民充分地就業、居住的自由。土地自由流轉、勞動力自由流動後,要素競爭將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將更加均衡,城市的資本、人才、技術更有可能下鄉,農村發展更有條件。勞動力、資本、土地等要素市場統一後,收入才會趨於均衡,城鄉才會真正走向融合發展。
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物品及服務的數量明顯不夠,質量明顯更差。不能認為工業化、城市化後農村問題就自動解決了,經濟和社會轉型是一個長期過程,這期間幾億農村居民的福利不能被忽視。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建立投資農村的長效機制。雖然自新農村建設運動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農村道路、水利、人居環境整治、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等方面的投入不斷增加,但這些投入主要靠政策推動,具體實施靠專案資金,中央及地方沒有按經濟發展、農民需求、經濟結構、人口布局等變化作出長期規劃,也沒有建立長效的投資機制。沒有長效的投資機制,地方和基層政府就不能進行合理的規劃和投資,去農村調查時經常發現一些地區的道路是修修停停,拖工延期現象嚴重。長效的投資機制缺乏也導致道路維修管理養護、汙水和垃圾處理設施運轉的資金缺乏,農村基礎設施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利用效率不高。
中國仍處於城市化過程中,人口布局仍將出現較大變化,真正以農業為主的人口規模還將收縮,真正以農業為主業的居民點還會減少,一大批村莊或者轉變為新型小城市,或者連片發展為大中城市的一部分。道路、飲水、通訊、垃圾和汙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都有規模經濟。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分類進行。在保證教育、醫療、養老、低保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前提下,道路、飲水、通訊、垃圾和汙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可優先建在人口比較集中的村鎮,從而提高利用效率。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可透過創新合作方式,降低准入門檻,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道路建設、垃圾處理以及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產業。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尤其是道路建設在相當長時期內仍是重點。2006年實施“村村通公路”戰略以來,農村交通狀況大為改觀,但農村道路仍存在窄、少、差問題:①道路過窄。之前3.5米或4米的路無法會車。②道路過少。現有農村道路建設多側重於省縣、鄉、村道,在連通自然村尤其是連通農戶方面發展較為滯後,“斷頭路”較多,路網不暢,無法形成迴圈。③道路質量過低。相當大一部分自然村內部仍是泥土路、砂石路相通,大中型車輛難以通行,且雨雪天道路泥濘難行,給農戶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不利影響。因此,需要繼續加大農村道路建設投資,同時增加農村道路養護資金,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