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蘇省農村物流發展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省穩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持續改善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現階段農村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十四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2019年,江蘇省鄉村人口數為2371.77萬人,佔全省總人口數的比重為29.4%,省內經濟穩定增長,農村物流作為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及農村消費品流通的基礎保障,需求日益旺盛。
1.農村物流三級網路節點。從農村物流三級網點建設情況看,江蘇省農村物流縣級網點基本處於建成或在建狀態,鄉鎮網點基本實現全覆蓋,村級節點覆蓋率較低。從網點服務功能情況看,大部分鄉鎮和村級網點服務功能較為單一,郵政、快遞、電商、商超、供銷和農委等相關部門均佈設了服務網點,不同系統網點之間的服務功能融合程度較低,網點利用率較低。
2.農村物流運營主體。江蘇省農村物流經營主體主要包括以下五種型別:一是快遞公司。如順豐、韻達、申通、百世、天天、國通、圓通、中通等。部分地區出現了由幾家快遞公司共同組建的共配企業。如沛縣的飛馬速配,是由郵政牽頭,聯合韻達、申通、百世、天天、國通等快遞公司組建。二是郵政系統。包括普通郵務和郵政速遞(EMS)。三是商貿配送。商貿企業的自營物流公司,如南通如皋的品德超市專門成立了的品德物流配送公司,承擔商超網點的日常配送工作。四是專業運輸公司。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務的專業運輸公司,主要為農業生產基地提供專業的農產品物流運輸服務。五是客車帶貨。客運班車小件快運,部分地區已開展試點工作。如徐州豐縣交通物流公司重點打造“城鄉電動公交+貨運專線配送+電動三輪配送”相結合的三級物流運力網路。以城鄉配送中心為核心,以遍佈城鄉的公交及多級配送中心為節點,形成一張輻射全域的物流網路,充分利用城鄉公交現有的387輛公交車、已開通的14條遍佈全縣公交運營網路,增設農村交通物流服務功能。
3.農村物流供給模式。①農村日用消費品物流供給模式。農村日用消費品物流的貨種主要包含三類:一是郵件、包裹等小件商品類;二是生活消費品類(煙、酒、飲料等);三是網購商品類(衣服、家用電器、食物等)。其中,郵件、包裹等小件商品類:主要由郵政速遞公司或快遞公司提供物流服務,郵政速遞物流一般投遞到村郵站,快遞則由快遞公司投遞至鄉鎮取件點,由農村居民自取,大部分地區未實現快遞通村。生活消費品類(煙、酒、飲料等):縣城大型商超主要由上游公司進行統一配送。鄉鎮及農村商貿網點主要由縣級批發市場供應,由於鄉鎮及農村商貿網點多且較為分散,配送工作量大、配送成本較高,因此鄉鎮及農村商貿店主要還是以自主進貨為主,廠家、品牌代理商等統一配送為輔。②農村物資物流供給模式。農用物資物流的貨種主要是化肥、種子、農藥等。主要由農資站(售賣點)供應,農資站(售賣點)的商品配送,以自主進貨為主,廠家、品牌代理商等統一配送為輔。③農產品銷售物流供給模式。一是針對零散的農戶,主要還是由傳統的農村經紀人到田間地頭進行收購和外運;二是部分地區形成了農業生產基地、合作社或家庭農村,依託這類主體,開展“支部+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實現了“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現代化生產”,部分合作社開展了農超對接、農校對接、電商銷售等外銷方式。如南通如皋在花木產業、蔬菜種植和生豬養殖等產業均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南通品德超市直接與各個合作社聯絡,集中採購,統一配送,實現了農超對接。
二、存在問題及成因
1.存在問題。①農村物流網路節點體系尚不健全。從全省農村物流發展的現狀來看,基礎設施還是制約農村物流發展的突出問題之一。主要表現為:末端網點缺失,無法有效滿足廣大農村區域“最後一公里”農村物流集配需求;存量資源閒置,各條線站點綜合利用率較低;功能不完善,站點土地、場地制約設施佈局。②運作模式傳統,組織化專業化程度較低。農產品物流由農村經紀人田間地頭收購;農村商品配送,農家店自主進貨為主,統配共同配送較少;快遞物流受成本因素影響,僅投遞到鄉鎮節點,未覆蓋至村級節點。③規模化專業化農村物流市場主體嚴重缺失。進入農村地區物流市場的主動意願不高;鬆散式小型企業和個體運輸經營業戶為主;運輸組織化集約化程度低、效率不高;無法有效整合本就零散的農村物流需求和資源。④資訊化、先進適用的裝備技術普及應用不足。農村地區點散、面廣,物流資訊收集、採集難度較大,資訊互動困難;資訊化硬體設施基礎薄弱,資訊化發展滯後;農村物流車輛裝備、裝載裝置等老舊,安全性、經濟性較低。
2.問題成因。①對農村物流發展的重要性認識需要轉變。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四好農村路”建設的背景下,農村物流逐漸成為城鄉交通運輸發展中的突出短板,支撐和服務農村產業發展,暢通“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渠道,農村物流的服務水平至關重要,需更加重視。②缺乏對農村物流發展的統籌規劃和推進。農村物流發展涉及到基礎設施建設、經營主體培育、運輸組織模式、品牌塑造、資訊化發展等多個方面,雖各條線在點上做了很多工作,但缺乏對這些構成要素的系統性統籌謀劃和推進,導致難以發揮出整體聯動效應。③缺乏協同推進農村物流發展的工作機制。農村物流涵蓋領域多、涉及範圍廣,與交通、農業、商務、供銷等行業管理部門和企業均有密切關聯,而當前缺乏協同推進工作機制,難以形成合力,農村地區的既有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和統籌利用,制約了農村物流發展。總體來看,農村物流已經成為制約江蘇省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質量提升的主要瓶頸之一,而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村產業發展情況也是影響農村物流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從蘇南、蘇中以及蘇北三大區域來看,蘇北地區農村物流問題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服務保障上;蘇中地區更加強調如何更加有效利用已有資源為群眾提供更為便捷的農村物流服務;蘇南地區則開始探索農村物流與其他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
三、下階段發展思考
1.基礎設施承載體系是支撐農村物流健康發展重要前提。場站節點設施在農村物流體系中發揮基礎性、關鍵性、平臺型功能和作用。農村物流網路節點作為承載物流配送最後一公里的基礎載體,具備貨物儲存、快遞配送、車輛集散等功能,是農村地區重要的民生服務基礎設施,也是支撐農村物流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農村物流三級網路節點建設應重點依託既有存量(特別是閒置)鄉鎮客運站、交管站、公路養護站等站場設施進行改造升級,省級層面研究編制出臺推進鄉鎮運輸服務站建設的導則或技術指引,指導地方加快建設。
2.“政府+市場”協同融合作用是農村物流發展重要路徑。一方面是農村物流市場業態的融合。由於農村地區點多、面廣,物流需求分散、不穩定等特點,探索農產品運輸、城鄉配送、郵政快遞、農村客貨運等站場、線網、運力資源等共享共用,實現效益最大化;農村物流與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提高競爭力;另一方面是政府相關行政資源的融合。避免農業農資站、郵政“村郵站”、商務“萬村千鄉”等各自為戰、重複、低效建設,實現“多站合一、一站多能”,各條線上的政策資源統籌支援發展。
3.充分發揮政策引導功能和作用是農村物流發展重要保障。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基本原則,調動市場主體活力,積極參與農村物流發展。一是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健全服務標準規範,提升服務品質,支援骨幹龍頭企業拓展農村物流市場;二是研究制定農村物流節點設施建設標準和運營服務規範,提高農村物流服務標準化、規範化水平;建立農村物流市場誠信體系;三是提出農村物流三級網路節點體系建設的功能定位、原則目標、規模、佈局、運營規範和建設模式等,明確國家、江蘇省對農村物流網路節點體系建設的政策資金、要素資源等相關支援,督促和指導地方主動加強聯動協同,統籌編制本地農村物流網路節點體系建設方案。
4.探索建立品牌示範工程專案是農村物流發展重要引領。推廣應用“農社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直供直銷”等“農村物流+特色產業”;發揮電子商務對物流的帶動作用和需求,如睢寧沙集電商物流等,開展“農村物流+電子商務”;與商超聯合合作,提供定時、定點、定線的穩定農產品配送服務,實現“農村物流+連鎖商超”;客貨同網,試點城鄉客運車輛(鎮村公交)捎帶小件快遞等,探索“農村物流+城鄉客運”可行性。
四、結論與展望
農村物流的發展關係到農產品對外流通、農業生產資料供給和農民日常消費需求,與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息息相關。研究如何發展農村物流、打通物資流通最後一公里,對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商流向現代物流實現轉變,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在研究過程中應在考慮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城鄉一體化發展程度、物流需求水平等要素的基礎上,加快推進鄉鎮運輸服務站建設,探索農村物流融合發展、建立農村物流品牌效應,以更好地實現農村物流健康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構建城鄉一體化物流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