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整個故宮人最多的地方,就數故宮珍寶館。明清兩朝曾是全世界最富裕強大的帝國,故宮中積累了無數的寶物,直到今天,展出的其中部分珍寶,依然令人歎為觀止。
今天要說的這件寶貝,是“玉白菜”。生活中最常見便宜的蔬菜白菜,因為“玉白菜”和“遇百財”的諧音,被認為是能招財進寶的吉祥物。而普普通通的白菜形象,成為玉石雕刻喜聞樂見的題材。
臺北故宮最有名的鎮館之寶,就是“翠玉白菜”。今天在北京故宮裡,也遇到了一顆完全不遜色的“白菜”玉雕。
兩個故宮,兩棵白菜。今天就透過對比2個故宮裡的這兩顆白菜,領略一下“菜”寶們的魅力。
先放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擺件。長:18.7釐米 寬:9.1釐米 厚:5.0釐米 。這件展品在臺北故宮人氣非常高。5 年前遊臺北故宮時,遊客們都在這件展品的旁邊排隊觀看,每人只有須臾功夫和它合影,就得讓位給下一個希望沾沾財氣的觀眾。
臺北故宮的翡翠白玉青翠欲滴,菜幫子冰種玉質十分透明,透過外層的白菜梆子能看到下層的菜梆子,菜葉子碧玉滿翠,翠綠的菜葉上還隱藏著蝗蟲和蟋蟀,寓意多子多福。極好的玉質加上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彩頭,把臺北故宮的這顆白菜捧上了天。
反觀下圖的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翠雕白菜式花插,翠玉雕刻的白菜形狀的花瓶,一直都很低調,甚至沒資格進入“珍寶館”只能在“玉石館”佔據一個很不顯眼的展位。
原因當然首先是玉質的差別,北京故宮的這顆白菜的玉質在翠玉里玉質也算中等的。難得的是工匠的巧思妙手。從外形上來看北京故宮的翠雕白菜顏色偏暗綠,白菜有點老,黃色的雜色正好表現出菜葉邊緣的殘破捲曲,十分傳神。甚至有網友稱,一眼就看出是顆快要開花的大油菜。
其實從審美角度,這種殘破甚至殘缺的感覺更“雅緻”些,也更適合文人口味,傳世古典花鳥畫中,以下面這幅南宋畫師林椿的《果熟來禽圖頁》為例,果蔬必定是被啃過有洞的,甚至蟲子還在洞旁邊繼續啃著。這種殘,傳達著“物形不改”狀物精微的寫實精神和更強烈的生命力。
其次從雕工角度,北京故宮的白菜花插,採用了圓雕的手法,有些白菜葉根部透雕脫離主體,自然蜷曲又連線到白菜葉上,形態自然,栩栩如生。令人想起米開朗琪羅的那句名言,“雕像本來就在石頭裡,我只是把不要的部分去掉”。
還挺好奇當年的主人用這個花插來承託過什麼花。
也非常期待 兩個故宮的兩棵白菜能夠早日同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