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中心公佈全國第二批神經介入進修與培訓基地名單,全國共有16家醫院入選,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榜上有名。
據介紹,為加強和規範神經介入專業培訓,提升臨床醫師能力和水平,全面推進神經介入發展和臨床醫師人才隊伍建設,國家衛生健康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在原神經介入進修與培訓基地(以下簡稱“基地”)取得了良好工作成果的基礎上,面向全國醫療機構增補新一批進修與培訓基地。該中心於1月14日釋出了增補神經介入進修與培訓基地遴選通知,共收到相關單位報送的146份基地申請材料。按照遴選工作流程和標準,中心組織專家進行了綜合評審,確定了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介入與血管外科等16家為全國第二批神經介入進修與培訓基地。
中大醫院介入與血管外科為我國介入放射領域唯一的院士學科,擁有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衛健委、中國醫師協會等國家級的外周血管介入培訓基地、腫瘤消融培訓基地、放射粒子治療培訓基地等,也是江蘇省內影像與介入領域唯一獲批的江蘇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江蘇省介入診療中心,為介入放射與血管外科融合的複合專科。
學科帶頭人和科主任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師協會介入醫師分會會長、亞太介入放射學會前任主席滕皋軍教授,學科團隊實力雄厚,郭金和、鄧鋼、何仕誠、張毅、秦永林、朱海東、朱光宇、方文、張齊、柏志斌、王勇等團隊骨幹在各自領域或方向獨當一面,在患者中享有盛譽,並在國內外各級專業學會擔任重要職位,引領國內介入治療發展方向。
科室現有核定床位106張,擁有介入專用DSA 5臺、CT 1臺、彩超3臺,以及射頻、微波、氬氦冷凍、臭氧、鐳射、麻醉機等一批裝置,已成為國內外同類科室中裝備最精良和齊備的學科之一。
該學科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以患者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手段,以解決疑難病症為目的的歷史。近四十年來,學科發明或發展了一系列的介入新技術,如國內外首創了碘125放射粒子支架治療食管癌、膽管癌、門靜脈癌栓、氣道惡性狹窄,多電極動脈消融治療糖尿病、癌性疼痛、下肢動脈閉塞等;國內率先開展了椎體成形術、腰椎間盤介入治療、主動脈夾層的介入治療等專案。迄今,已完成各類介入手術10萬餘例次,目前的年手術量達7000臺次,其中50%以上為全國各級醫院轉入疑難病症。作為國內外享有盛譽的介入中心,牽頭制訂了一系列國內外介入診療規範、指南和共識,併為國內外各級醫院培訓了3000餘名介入醫師,成為介入醫師的“黃埔軍校”和介入技術標準化、規範化的“發源地”。豐碩的成果源於持續的創新與積澱,該學科於2008、2011、2016年三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由中大醫院介入與血管外科牽頭成立的中大醫院腦血管病中心,整合了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神經介入、神經重症、放射科、康復科等多學科資源。腦血管病中心共有2個神經介入獨立病區,形成鄧鋼主任醫師、張毅副主任醫師為主導的人才梯隊,擅長開展所有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出血性腦血管病介入、脊髓脊柱介入及複合手術,診治能力居全國領先水平。
中大醫院介入與血管外科副主任鄧鋼主任醫師表示,中大醫院入選全國神經介入進修與培訓基地後,將透過開展遠端、面授、基地進修、手術帶教、科學研究等方式,擴大神經介入隊伍建設,指導和幫助更多的醫院提升神經介入隊伍的業務能力與服務水平,讓更多的腦血管病患者接受到更加先進、規範的神經介入診療。(程守勤 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