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看來山東人和東北人有很大不一樣,但不得不承認,東北和山東的部分習俗文化是差不多的。這是因為清朝中後期山東人“闖關東”所致,為什麼他們不去氣候更加溫暖溼潤的江南地區,而是去寒冷的東北地區呢?
《闖關東》宣傳片
我們來一次歷史穿越,假如我們是清朝山東地區的一個普通農戶家的兒子,既不是最小的孩子也不是最大的長子,就叫小扯吧,家中兄弟眾多,但是土地不足,人多地少,小扯嚮往一天能吃三頓飽飯的美好生活。有一個遠房親戚從遙遠的關東地區(山海關以東)回家探親,透露在關東有多少力氣就能種多少田,棒打狍子瓢舀魚,天天都能吃飽飯。(其實很多都是口口相傳,很少有人親自回家,但給小扯一點主角待遇吧)
現在小扯麵臨一個選擇,是賭一把和親戚去關東闖一闖,還是繼續在家裡和兄弟一起繼續面對人多地少的現實。肯定有人會說要繼續留在家裡,一個大家庭其樂融融多好,想想是不錯,家人之間的互相幫襯是世間最美好的回憶。可是小扯,一個十八歲的大男孩,對外面的世界正是充滿好奇心的時候,肯定要出去看看。
再見了爸爸媽媽,我就要出發
秋天已經來了,小扯是吃不到新麥了,但是把家裡現成的糧食分一分,帶夠路上吃的,小扯就和親戚一起走了。關東能夠吃飽飯,這是小扯想一想就發自內心感到快樂的事。
小扯不會想象出白米飯的,他沒見過,就連白麵饅頭可能也只是在祭祀祖先的時候見一見
按照設定,小扯是山東農民,十八歲的壯小夥,家裡兄弟眾多,沒條件討老婆。山東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土地兩年可以耕作三次,還是歷朝歷代的重要糧食產地。所以小扯的人生和父輩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只有過年才能歇口氣,但還是隻能勉強活著。如果不闖關東,小扯大機率是不能繼承足夠的田地,只能給地主打工,個人一點抗風險能力都沒有(封建時期底層農民的傷心處)。
江南是好,但是清朝山東人沒有親朋接引,很難抵達並且安居樂業。
清朝初期,清政府為了阻止俄羅斯入侵時安排了部分山東人去東北開墾駐地,依據《遼東招民開墾條例》。康熙在位期間,為了維護東北固有風俗和保護八旗生計,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並且修建城牆,阻止漢人進入關東地區。可是到了清朝中後期,黃河改道,鴉片戰爭戰敗,民不聊生,比小扯遭受的苦難要多得,哪怕被阻止且有死亡風險,但山東人民(也包括河北人民)也選擇闖關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