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上海、北京等地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達7萬,這裡提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的消費支出以及儲蓄的合計,也就是說,無論是現金的收入,還是購買了一些固定的產品,都算作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範疇內。
根據城市的排名所得,上海位居全國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將近8萬元,接著是我國的首都北京,北京和上海是一線城市,能夠名列前茅很正常,但排在第三的是浙江,在上一年度,浙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7541元,這已經遠遠地拉開了和其他城市的距離。
這說明國人的總收入是在呈上漲趨勢的,所以人們的儲蓄觀念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有相關資料表明,我國總存款餘額為238.61萬億元,但這其中不單單是老百姓的儲蓄,還包括家庭存款以及非金融企業、非銀行機構,以及財政存款等。而如今,3月起,居民個人存取款要求或有“調整”?內行人給出解釋。
去年我國居民的儲蓄總收入增加了9.9萬億元,按照我國14億的人口來平均,每人的儲蓄金額增長值為7021元,經過計算,可以得出我國人均的儲值金額應該為7.27萬元,不知道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有沒有拖後腿呢?
大多數中國人還是有著省錢的習慣的,因為把錢存在銀行是一種相對安全的行為,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還可以隨時取出,另外一點就是我們把錢存到銀行裡,還可以拿到一部分利息,多餘的錢在手裡放著也是放著,不如把它存到銀行裡,可以拿得到的利息去大吃一頓。
但是,也有部分不法分子從中看到了機會,透過非法手段進行洗錢,所以,為了保證更多居民的收入,資產安全,銀行也做出了一系列的調整措施,我們在單一一個賬戶上進行大額的金錢支取時,銀行就會重點關注,並且會進行查賬,但是,這也並非全國範圍內的銀行都如此,而是隻有河北浙江和深圳開始試執行。
實行內容為,單次存款的金額超過50萬,個人取款的金額超過10萬,就需要配合銀行進行登記調查標明錢的來源和去途,但並非每個試行省份的標準都是一樣的,比如河北就是單次存取款金額大於30萬,而深圳則為20萬。
這一決定是央行去年開始通知的,並且是執行的時間為兩年,目前也僅針對河北、浙江和深圳這三個省份,不過待試執行結束後,還是要在全國範圍內實行。
此外,還有一個新政策也正在執行,就是央行最近頒佈的一個關於客戶身份和交易記錄的一個檔案,並且將於2022年3月1日開始執行,檔案的主要內容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需要告知資金的來源,也就是說你的錢究竟從哪兒來?
另一個就是需要稟告資金的用途,也就是說你的錢取出來用到什麼地方,這麼做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保證居民的財產安全,防止不法分子進行洗錢以及其他的一些違法行為。
因為現金不比現在的電子支付,電子支付可以根據交易記錄去查詢和追蹤,而現金沒有辦法去調查其交易內容,經常被用來一些腐敗行為和偷稅漏稅,所以,對於大額現金的存取一定要更加謹慎,不光是我國,其他的一些發達國家也都有著明確的規定,如美國在存款大於100萬美元時,銀行就需要像主管進行報備。
不過,這個政策出臺之後,也遭到了不少人的質疑,認為這種方式將會延長人們的存取款的交易時間,非常的麻煩,但是,銀行的本意並非是限制使用者的消費,而是為了能夠保證更多人的財產,畢竟現在詐騙以及網路詐騙的行為屢見不鮮,更有甚者,人生在國外就可以把國內居民的錢財騙走。
他們主要針對的目標群體為中老年人,因為中老年人的防範意識比較低,所以極易輕信陌生人的言論,在獲得他們的信任後,騙子就更加的猖狂,會讓中老年人給他們匯款,如果銀行沒有采取大額現金的限制。受騙者將會失去更多的財產,並且很難追回。
結語
國家出臺多個相關政策都是為了保證居民的安全,並且國家的政策也不會影響到人們的日常消費行為,如果不是大額的支取,銀行是不會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