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計算機科學和控制論領域頂級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線上發表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資訊物理學院時空大資料探勘與智慧服務團隊研究論文“Bottom-up mechanism and improved contract net protocol for dynamic task planning of heterogeneous Earth observation resources”,該團隊在空天地資源協同規劃方面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隨著對地觀測技術的發展,衛星、無人機、地面感測器等對地觀測資源在災害救援、災損評估等應急任務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面對大規模觀測任務的併發性和環境的動態不確定性,觀測資源的協同規劃成為解決災害應急救援過程中高效動態觀測方案定製的核心難點。近年來,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資訊物理學院鄧敏教授領銜的時空大資料探勘與智慧服務團隊致力於瞄準這一難點問題,在與武漢大學、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的基礎上開展了長期攻關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頗具影響的研究成果。
此次最新發表的成果針對應急救援過程中快速瞭解災情、動態定點救援等應急任務,透過設計一種自下而上的任務傳播機制以及基於競標機制的自主協同的任務分配策略,為空天地對地觀測網路提出一種新的分散式動態規劃排程方法,能有效實現當前複雜觀測資源條件下合理高效協同觀測方案的定製。該論文第一作者為學院時空大資料探勘與智慧服務團隊2021年畢業的博士劉寶舉,導師鄧敏教授是該論文第二作者,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授、IEEE 終身會士Witold Pedrycz為論文重要合作者之一。
鄧敏教授牽頭的時空大資料探勘與智慧服務是中南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科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多年來,鄧敏教授帶領團隊深耕時空大資料探勘、時空統計分析、城市智慧交通、通用人工智慧等領域,取得了國際領先的理論成果,並在氣象、大氣環境、地質災害、國土空間規劃等領域取得成功應用。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地理資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科技獎勵,近年來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等高水平期刊發表SCI/SSCI高水平論文80餘篇。
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資訊物理學院由原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和資訊物理工程學院合併組建而成,如今已逐漸成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有色金屬資源勘探人才培養基地和科學研究中心。當下,地球科學與資訊物理學院正立足行業,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提升學院在學校特色與優勢學科鏈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有色金屬資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學院。
延伸閱讀:
鄧敏,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鄧敏教授一直從事時空大資料探勘、時空分析與建模等方面的科研與教學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其中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專案)、國家863課題、973計劃專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國家軍工高分專項課題等科研專案20餘項;在科學出版社出版學術專著4部,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SCI/SSCI論文80餘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主編全國高校統編教材2部,主持省級本科生/研究生教改課題4項,負責湖南省地理資訊科學一流專業建設,建成空間分析湖南省一流課程,牽頭獲得省部級教學成果獎2項。(資料截至2022年1月)
關注"中南大學本科生招生辦"頭條號,獲取關於"985"、"211"、"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中南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資訊物理學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