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今天要運動,可是回到家就變成了黏在沙發上的“懶癌”患者;
給自己做了詳盡的計劃目標,但心裡想做了就等於練了,更加沒有緊迫感了……
這些拖延症的“晚期”表現,相信你也經歷過,但總是在開始和不肯動之間徘徊。影響訓練效果不說,光是想到這麼一件事,心裡就總有一塊疙瘩。
為什麼有拖延症?
簡單來說,拖延是因為不願意做,既然不願意,要麼是時間規劃、要麼是目標規劃出了問題。
當我們在運動前,肯定會有一個目標,可能是讓身體健康一點,也可能是讓身材更勻稱,這都是很好、卻是很模糊的目標。而通常模糊且“遠大”的目標,有可能會讓人更急迫地完成。
目標太遠大,或者說太美好,那麼從開始到實現之間總會存在著一段距離,當我們意識到後,不免會感到失落,從而降低努力的意願和成本。不論是想一步登天或者小心翼翼,這份負擔反而更容易導致失敗。
治好你的拖延症
從兩方面來說,一是提高意志力,也就是從精神上讓自己亦步亦趨;二是降低成本,也就是讓目標更可控、更摸得著。
「SMART」目標法
S:確切的(Specific)——我想達成什麼目標?
M:可衡量的(Measurable)——我要怎麼做/用多長時間才能達成目標?
A:可達成的(Attainable)——評估目標是否可達成?
R:實際的(Realistic)——落實到具體的量化行動裡
T:時間明確的(Time Bound)——重新評估達成目標的時間長度
比如說,想達成瘦10斤的目標(S),如果落實到有效、不反彈的時間規劃的話,每週瘦1~1.5斤(M),途中可以保證有一定的運動空間,有自己準備減脂餐的時間(A),再具體落實到每天運動半小時,每週給自己更換新的運動方案(R),把每天需要練什麼、吃什麼放進日程表裡,然後跟著做就好了,週期大約2個月(T)。
做好了計劃,不用惦記著目標,只需要把每天該練的該吃的搞定,身體會給你最真實的反饋。同時也可以用一點小策略,讓執行起來沒有負擔。
讓行動變得有趣
萬事開頭難,也許是因為這件事情太枯燥了,這個時候,要麼讓行動本身變得有趣,要麼轉移視線,讓你專注在有趣的事情裡。
比如說,一個人跑步太難堅持了,那麼可以找個跑友,或者參加一個跑步的小組;如果是社恐人群,不妨找一個風景不錯的地方,給自己設定一個目的地,讓自己沉浸在沿途的風景裡,只要跑到目的地,就打卡成功了。
目的不在於完成多少的跑量,而是今天又打卡了一個不錯的地方;途中可以聽著播客/小說,你會發現,時間過得比你想象中更快。
讓行動變成習慣
別把運動當成考試,要把它當作洗手、吃飯一樣的生活習慣,才能讓運動每天可持續。
如果拿起瑜伽墊太難了,不妨從生活細節入手,比如每天午飯後散步20分鐘,或者走樓梯替代電梯。每天晚上給自己一個徹底放鬆的時間,看一段喜劇或者綜藝,把注意力放在你看的內容裡,做一些簡單的、放鬆的運動,逐步習慣晚間的運動時光。
讓運動變得簡單
簡單同時意味著難度低、時間短,如果你覺得去健身房有負擔,那麼就在家裡用15分鐘的時間練,可以先嚐試原地、徒手就能完成的動作,再逐步進階到小工具。
給自己制定獎勵
在執行的過程中,總是需要激勵才能繼續,這可以安插在每天/每週的日程裡,建立自己的運動軌跡,每到達一個小點,就能給自己一些“甜頭”。
好比說每天早起拉伸完,就可以泡一杯美味的咖啡,吃一份可口的早餐;每週完成了設定的運動量,就可以什麼都不做,懶癱看劇XX小時,總得給自己喘息的時間,才能有動力接著做下去。
也可以參加一些公益的、集體的行動,比如馬拉松、爬山、徒步,其中的榮譽感會給你更強烈的動力。
改善拖延症的第一步,別把「拖延症」掛心上,少一點焦慮,從多一點行動開始。
現在開始,放下你的手機,開始行動吧!加油[比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