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正是各行各業忙著招工、開工的關鍵時刻,卻曝出了滴滴裁員的熱點訊息,讓人頗受驚嚇。
據晚點LatePost爆料,滴滴旗下網約車、兩輪車、貨運等各條出行業務都收到裁員通知,總體裁員比例約為20%,2000人將失去工作。
雖然,網上公佈的滴滴裁員補貼方案讓很多人調侃:方案有利,補貼到位,裁員裁出了“幸福感”!
我不以為然。竊以為,說裁員被裁出“幸福感”的,要麼是滴滴的網上水軍,要麼是裁員沒裁到自己身上。
很少有人被拋棄,還會回頭說“謝謝”的。要不,就是那些被賣了還幫著數錢的人。
被裁員工的心酸,只有當事人自己最清楚。
2019年,滴滴被裁員工的一則吐槽可見一斑:我爸剛打電話問我,滴滴裁員2000人我有沒有被波及,不忍心告訴爸爸年前就被通知滾蛋了。
最近,我朋友小艾也正經受著失業的風波。
小艾本來在一家教育機構做管理,因為“雙減”政策影響,機構關閉,她自動失業了。
大過年的,拿了最後一筆補償費,騙爸媽說是單位發的獎金。
小艾很失落,她覺得自己時運不濟。學校出來剛站穩腳跟,想要好好地發展,卻被當頭打了一棒,不知所措。
這不,一過完年,馬上離開家到我這裡借住,開始瘋狂找工作。天天早出晚歸,在各個人才市場、招聘市場上跑。
可是工作哪有那麼好找的。眼看著簡歷投了一大堆,但是一個面試邀請也沒收到。
開始興致沖沖,後來一天天地眼看著她蔫了。她開始有點崩潰,對自我產生了嚴重的懷疑。
今天,她突然就不去找工作了,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以淚洗面。我真的擔心,她會抑鬱了。
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坎坷,很多人開始勇敢地抗爭,就像攀登那高高的山峰一樣。
可是登山最累的時候,就是在半山腰,前面的路茫茫不見終點,後面的路已無處無退。
這個時候,總會讓人產生絕望、無助的感覺。
那些站在山腳的人,依然對你投來期望的目光,那些站在山頂的人,使勁地朝你吶喊。
可是,你已經筋疲力盡,失去了動力,甚至也不再相信自己。
特別是現在的80後,面臨著上有老、下有小的境地,算算年紀,都差不多過了35歲,前面的資深人士比比皆是,後面的年輕人後生可畏,招工資訊上,提得最多的便是年齡這道坎。
35歲往往成為人才市場的分水嶺。
年齡不是我的錯,那我該怪誰呢?
很多人便開始責怪自己。怪自己的命運不濟,怪自己的性格不好,怪自己的技術不行。
我們走著走著,便不知不覺地被社會規則所拋棄。
很多人自此便也拋棄了自己。
看著小艾的樣子,我除了幫她多收集整理一些合適的招工資訊,也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她,甚至也不知道該怎麼安慰她。
今天,看了一本美國蒂姆·德斯蒙德寫的《與真實的自己和解》,我忽然想到,或許我可以幫助她“自我同情”。
每個與自己過不去,把別人的錯誤都扛在自己身上的人,都應該學會“自我同情”。
自我同情是一種全然接納和善待自己的態度,以溫和的心態理解自己的失敗,平靜地接納當下痛苦的想法和情緒。
這不是對現實妥協,而是與自己和解。
自我同情,意味著當生活陷入困苦掙扎時,你會對自己仁慈和寬恕一些。
據科學研究,在所有人類的大腦中都有一個特定的迴路,科學家稱之為“關懷迴路”,它創造了同情、溫暖和愛的體驗。當你感受到溫暖和愛,這個大腦回路就會被啟用。關懷迴路會釋放催產素(有時被稱為“愛情荷爾蒙”)和天然麻醉劑,給你一種溫暖而朦朧的感覺。
自我同情就可以啟用你的“關懷迴路”。
於是,我試著用我的方法,從三個方面開導小艾。
一是接納自我
自責是優秀人士的通病。越自律、越優秀的人,越容不得自己犯下任何錯誤。只要出現一點點失誤,就會把責任歸到自己身上。
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種良好的品質。但是,一味地自責,也可能成為一個人的精神枷鎖。
小艾一直喃喃地說:肯定是我不夠好,不然,為什麼都不給我機會呢?這幾年,我真的是白混了。
我勸她:你已經夠好了,名牌學校畢業,出校門,一點兒也不用父母擔心,自已一個人工作、生活,事事都打理得井井有條,很讓人放心,家人和朋友都以你為傲呢。
慢慢地,小艾開始自我同情:也是哦,工作也不是因為我做得不好而丟的,這是政策影響沒辦法,跟我個人能力沒有很大關係。
小艾能夠這樣想,我開始鬆了一口氣。當一個人陷入自己的情緒旋渦的時候,常常會迷失了方向,直到你能夠看清自己,才能有這種定力。
透過自我同情,重新認識自己,找到對自己的正確定位,才有可能衝破迷茫,找到方向。
二是擁抱苦難
現代人的壓力,大部分都來自別人的期待,包括家人、同事、領導、朋友,認識的不認識的,就為了那一句來自外界的誇讚,那一個別人投來的羨慕目光,拼盡全力,卻不管自己是不是真心願意承擔。
當不幸被生活拌倒,那些包袱便統統壓在你身上,那些期待、誇讚、目光,就像一把把匕首刺入你胸膛。
但是,生活不會同情你。
不如,學會自我同情。
我告訴小艾:面對失敗,是你成長必經的過程,沒有誰能一帆風順。現在,讓你處處去碰壁,是讓你有機會認清社會的現實,讓你有機會煅煉自己的心智,讓你學會擁有面對困難的時候,不氣餒,勇往直前的勇氣。
小艾說,我真的挺可憐的,想不到找工作這麼不容易,我相信自己會好起來的。
她終於接受了自已面臨的困難和現實。
三是善待自己
“為什麼所有人都比我好?”
“為什麼我又把這事搞砸了?”
“為什麼只有我被人甩了?”
面對別人的不幸與苦難,人們都很容易感同身受,並施以同情與關愛。
而當自己陷入困境時,我們卻一味譴責自己,折磨自己。
我拉起小艾,把她推到鏡子前。
“你看看,你現在的樣子!還有一點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的樣子嗎?!你對著鏡子,問問自己:你喜歡這樣的自己嗎?”
“呀,我怎麼越睡越憔悴啦?”
小艾終於開始關心起自己的身體來。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實驗證明,當你把自己外在收拾得乾淨清爽的時候,你的心一樣會跟著變得安靜、積極起來。
如果連自己的身體都照顧不好,怎麼去照顧好我們的心靈呢?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時常問問鏡子裡的自己:你,還好嗎?
生活中,比裁員、失業更難的坎,多得是。我們註定是一路奔跑,一路跌倒地過完我們的一生。
每個人的順境都是短暫的,而逆境才是常態。人生大抵如此。
有一本書中說,我們無須爭取同情,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我們具有思考和感受的能力,並且渴望幸福,所有這些都會讓自我同情呼之欲出。
“自我同情與自身健康和幸福的追求有關,它是會激發改善個人狀況的積極主動的行為。”
對自己的理解和同情,給內心注入了寬容和良善。當你能夠接納自己,原諒自己,也就能同時感受人們所有的體驗。
一行禪師曾說過:“對於任何人,我們能贈予的最寶貴的禮物就是我們的關注。當我們的意識擁抱所愛之人時,他們就會如花般盛放。”
這裡面所說的任何人,首先就要包括我們自己。
如果還沒人及時擁抱你,那就給自己一個擁抱吧。
最後,用書中的一個小故事,送給你。
《你能給予的最好的禮物》
釋一行禪師曾講過一個關於一棵香蕉樹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裡,曾有一個弟子向他請教了一個關於生命意義的問題,釋一行禪師用他多年前在越南叢林中冥想時頓悟的禪思作為回應。
他說,他曾坐在一棵年輕的香蕉樹下,凝視著它的葉子。它只有三片葉子。有一片已經完全長成,是寬闊的、舒展的、深綠色的;第二片葉子長在第一片葉子下面,仍部分捲曲著;第三片葉子又嫩又黃,剛剛開始張開一點點。
他深深地凝望著這些年輕的葉子,看到那片最大的葉子正在享受著它作為一片葉子的幸福。它充分地吸收著陽光和雨水,渾身上下都散發著美麗與寧靜的光芒。
然而,它並沒有丟下其他的葉子而追求自己的幸福。事實上,當它沐浴在陽光下,充分享受陽光的滋養時,它也在滋養著這棵香蕉樹上其他年輕的葉子、這棵香蕉樹和這一整個叢林。
他接著解釋說:“我們每一個人就像這片葉子一樣。當我們以安樂與同情滋養我們自己時,我們其實也正在支援所有其他生物的幸福與安康。”
讓我們花點時間來想象一下這個畫面。把你自己想象成這片美麗的,充分生長的香蕉葉子。要認識到,雖然你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但你也與這棵樹的其他部分以及整個叢林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你越是用平和與安樂的陽光來滋養自己,你就越能獲得更多的能量來支援與你相連線的所有人和事物。
當你意識到你與所有這一切之間的聯絡時,你就會發現:你能給予這個世界的最好的禮物,就是你自己的平和與安樂。
作者:玉語心院,資深少女。一位文藝女青年的夢想:用文字感知世界,用溫暖懷抱自己。感謝關注,感恩遇見。
往期精彩
年過完了,我們離婚吧
不勉強的人生才有意義,像俞敏洪那樣:過更加自主的生活
嘴笨不要緊,掌握“三七法則”,會聽比會說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