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
夏,四月,甲辰,帝崩於長樂宮。丁未,發喪,大赦天下。
【譯文】
夏季,四月,甲辰(二十五日),高帝劉邦駕崩於長樂宮。丁未(二十八日),朝廷釋出喪事訊息,宣佈大赦天下。
【原文2】
盧綰與數千人居塞下候伺,幸上疾愈,自入謝。聞帝崩,遂亡入匈奴。
【譯文】
盧綰率領幾千人住在邊塞等候機會,希望高帝病癒,他好親自入朝謝罪。他聽到高帝駕崩的訊息,便逃入匈奴。
【解析】
劉邦既然死了,盧綰就沒有“贖罪”的機會了。他當時再在“勾結匈奴”的努力上在自然也就派上用場了。
【原文3】
五月,丙寅,葬高帝於長陵。
初,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
【譯文】
當初,高帝劉邦不喜歡修習學術,而秉性聰明通達,善謀略,能採納旁人意見,縱是守門官或戍卒,見面時也如同老熟人一般。當年他順應民心約法三章,天下平定以後,又命令蕭何整理法律、法令,韓信申明軍法,張蒼制訂曆法及度量衡章程,叔孫通規定禮儀;又與功臣剖分符節,立下誓言,用硃砂寫就,以鐵製成,放入國家收存重要文書的金櫃石室,妥藏存在宗廟中。高帝雖然眾事繁多,不能每天處理確定政事,但創立制度體制規模宏遠。
【解析】
司馬光在這裡是對劉邦的最高評價了。秦始皇帝一統天下所創立的制度章程法度雖然確定了後世的基本國家形態,但是劉邦在此基礎上所整理修繕刪減而成的法治、軍制軍法、章程和禮儀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形態,也重新塑造了民族秉性。
但其所有的規章文書也延續下來,作為後世治世的參考。影響極其深遠,後世的皇帝治理國家以及改朝換代新國家的制度、治理規則幾乎都是依次為基礎模板,不僅影響到了司馬光的時代,更是延續到了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