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張家口八里村的一個農民發現自家的田地有些奇怪,灌溉時滲水非常快,村裡年長的人覺得這可能是古墓,於是就報告給了民國的文物部門。專家們到了現場以後決定進行搶救性發掘,沒想到有了重大的考古發現。
專家研究發現墓主人是遼代張氏家族的族長張文藻。
張文藻並不是顯赫的權貴,所以其實墓葬本身並不奢華,陪葬品不算很多,最先吸引專家們注意的是鮮豔的壁畫,
墓葬的入口門上繪有兩名門吏,髮型是遼代常見的樣式,服飾清晰顏色如新。入門後有各種描繪墓主人生前起居的壁畫,
雖歷經千年依然清晰。另外其他的壁畫也大都儲存完好,技藝精湛描繪生動。
但是其實讓張文藻的墓出名的是他和妻子的棺木前有一桌酒席,
棺木看起來比較小,因為他們夫婦是火化後將遺骨下葬的,其實遼代一直有火葬的習俗。在他們夫妻的棺木前有一張桌子,上面擺著一桌酒席,
這裡面不僅有水果、糕點,還有醇香的葡萄酒。因為墓主人篤信佛教,所以這是一桌素食酒席,大部分食物都已經腐敗化灰,但是瓶中的美酒尚在,另外一碗板栗也保留著原有的樣子,
這些物品的食物的出土對研究千年以前的遼代的歷史有著非同凡響的作用,
其實我們如果觀察墓中的陪葬品就會發現,這些東西大多數是墓主人生前經常使用的器具,
甚至包括桌椅板凳,洗臉盆之類的物品,而墓中的壁畫也是描繪墓主人的生活,包括喝茶,
飲酒,
這些東西對了解遼代的比較富裕的人家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