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觀看清朝的電視劇中,經常看到清兵衣服上寫著兵或者勇字,這兩種標誌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今天就來講講!
首先說兵字史書上記載兵是清朝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了八旗兵和綠營軍。八旗軍包括了滿八旗、漢八旗和蒙八旗,這些都是清朝的正規軍隊。直接隸屬於皇帝,八旗兵為世兵制,從16歲以上的八旗男丁中挑選,餘丁和不滿16歲的幼丁,可挑補為養育兵及預備兵,隨著清朝疆域的不斷擴大,滿君的人手不足了,就找了很多漢族兵形成了綠營軍,綠營軍是為了彌補滿軍的不足而建立的,漢人組成的漢兵,是清入關後改編和新招的漢人部隊,清兵入關之後,綠營軍逐漸取代八旗軍的地位。
清朝建立不久後的康熙年間力圖以和為貴,於是軍備廢弛,萎靡不振,八旗兵長期處於養尊處優,以至於在三藩之亂中臨陣磨槍也難振軍威。所以鎮壓三藩的功勞實際屬於綠營軍。雍正即位之後,為彰顯滿軍的尚武精神,於是三令五申,八旗為滿洲的根本,是大動干戈、整治軍隊,終於士氣大振,維護了當時的統治安定!
那接下來咱說說這個勇啊,和兵相比,這個勇就相當於後媽養的了,勇是19世界60年代發明的,雍正乾隆之後就遇到戰事了,那麼如果八旗兵還有綠營軍人手不夠怎麼辦呢,就就地取材,臨時招募鄉勇,戰事結束之後就立即解散,通俗的講那就是臨時工,不屬於國家的正規軍,直到太平天國的時候,曾國藩才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湘軍,定兵制,發軍糧,成為勇營,從此這個勇就基本代替了兵了,成為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
勇營最大的特點就是拿著國家軍餉的私募武裝,他們只忠於自己的長官,不直接隸屬於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