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武帝劉徹與竇太后第一次的權力爭奪中,以劉徹的失敗而告終。竇太后得到了諸侯王和開國元勳貴族的支援,推翻了劉徹的所有改革制度,並將支援劉徹的官員罷官貶斥,甚至下獄處死。因這次政治鬥爭失敗而受到牽連的官員很多,不但有著名的儒家學者趙綰、王臧,還有竇太后的侄子竇嬰和心腹直不疑。讓人難以理解的是,竇嬰和直不疑都是與竇太后關係比較密切的人,但都先後在這一輪的政治鬥爭中被罷官,實在不符合竇太后一貫黨同伐異的風格。本文就這種政治鬥爭中的細節和算計,做一些簡要的剖析和解讀。
首先說直不疑,這個人在西漢初年名氣很大,是黃老學說的代表人物之一。黃老學說是道家學說的分支,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主要的治國思想是無為而治。西漢初年因為受到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戰爭的影響,使得國家凋零,國力大幅度衰退。據說劉邦剛剛當皇帝時,西漢全國找不出五匹毛色一樣的馬,就連劉邦和呂雉出遊時都只用用牛車。為了讓國家快速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西漢朝廷採取了無為而治的策略,將黃老學說作為治國綱領。這種策略從建國初年開始,一直延續到劉徹即位的初期。
從歷史上看,這種策略無疑是成功的,西漢的國力在文景之治的黃金時期快速恢復,到了漢武帝初年已經有了泱泱大國的氣象。因此黃老學說在當時深入人心,從皇族高層到各地的諸侯王,再到勳貴和官員,大多數都推崇黃老學說。這種學說調動了國家各個統治階層的主觀能動性,讓各地封國和郡縣都得到長足的發展,而很多以黃老學說著稱的官員也稱為西漢朝廷的中流砥柱。直不疑就是這樣的官員,他因黃老學說而著名,為了低調謙遜,以品德高尚著稱。漢文帝時他已經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劉徹即位時更是成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根據漢景帝末年和漢武帝初年的西漢政治格局來看,直不疑出任御史大夫是漢景帝劉啟與竇太后互相妥協制衡的結果。漢景帝時期雖然依然以黃老學說治國,但朝廷中已經出現了不少儒家學者。這些儒家學者因為遭到竇太后的政治壓迫,使得他們只能處於朝廷的中下層。劉啟在立劉徹為皇太子後,便以讓儒家學者王臧當了太子少傅,這說明他已經有了用儒家學說來制衡黃老學說的想法。同時劉啟又否定了竇太后推薦侄子竇嬰為丞相的建議,提拔了漢文帝時期的老臣衛綰為丞相,而衛綰本身也是傾向於儒家學說的大臣。
從劉啟的這些政治操作看,他實際上給劉徹打下了儒家的根基,以此來制衡掌握朝廷大權的黃老學說。而竇太后一貫推崇黃老學說,她作為 這種學說在政治上的代言人,自然不可能將朝廷的話語權拱手讓人。因此作為黃老學說大師級學者的直不疑出現在御史大夫位置上,正好與丞相衛綰形成權力制衡。這種權力制衡也保證了在劉啟去世後,黃老學說繼續掌控朝廷的話語權,而竇太后繼續掌控朝廷的行政大權。也正是因為這樣,直不疑在政治鬥爭開始後便受到了儒家第一波的攻勢,很快便與衛綰一起被罷官。
但是在這次政治鬥爭結束,竇太后再次把儒家大臣趕出西漢朝廷後,直不疑並沒有被重新啟用,而是被閒置起來,可以說是被竇太后給放棄了。竇太后啟用了開國元勳後人許昌、莊青翟為丞相和御史大夫,罷黜了劉徹和儒家指定的新的朝廷制度,廢除了儒家的禮制。
從這些角度看,竇太后在罷黜儒家的同時,並沒有大力的推崇黃老學說,而是大力的提拔了開國元勳的家族。這說明竇太后所謂的推崇黃老學說就是個幌子,其根本目的還是與代表儒家的劉徹爭奪朝政大權。直不疑固然是黃老學說的代表,但竇太后在政治鬥爭中卻是需要更多的實力派的支援。
從史書上看,直不疑雖然資格老,聲望高,但並不是朝廷的實力派。他是黃老學說的大家不假,但僅限於在學說本身,而不是在朝廷的政治鬥爭方面。實際上直不疑謙遜和不爭的態度,卻是他在政治鬥爭中的最大弱點。這個態度是符合道家學說的行為準則,但卻也給了劉徹極大的操作空間。直不疑不能抵擋劉徹發起的奪權行動,不能延續黃老學說在朝廷中的話語權,這對竇太后就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竇太后需要的是能夠幫助她控制朝廷的黃老學說官員,而不是隻知專研學說,而不擅於政治鬥爭的老夫子。
竇太后撲滅了劉徹和儒家發起的第一輪攻勢後,她更需要能夠在朝廷中站住腳,防止儒家捲土重來的掌權者。開國元勳後人許昌、莊青翟為代表的一大波勳貴家族,他們與皇室和諸侯王廣泛聯姻,形成了強大的政治集團。趙綰、王臧等人發動的第一波攻勢,就是奪取這些人的權勢,將這些人逐出長安,讓他們回到封國去,遠離朝廷政治。所以這些人為了保證自己留在長安,延續各大家族的權勢和利益,都不得不和劉徹的儒家大臣們進行政治鬥爭。這種政治鬥爭對竇太后是非常有利的,所以竇太后更願意用這些人,而沒有再啟用直不疑。
竇嬰和直不疑是個非常相似的人物,但在學說方面卻出現了對立。直不疑是黃老學說的代言人,而竇嬰卻是竇氏集團中少有的支援儒家學說的人。竇氏是因為竇太后而起家的,竇太后培養竇氏子弟時都讓他們學習黃老學說,嚴禁學習儒家學說。竇嬰在成年後居然投向了儒家學說的方向,這讓竇太后非常不滿。但竇氏在朝廷中並沒有幾個傑出人物,竇嬰作為佼佼者,是竇太后不得不倚重的。所以從漢景帝劉啟重用竇嬰開始,竇太后就充滿了糾結。一方面希望這個侄子能夠幫助竇氏集團擴大勢力,另一方又不願意他推行儒家學說。
劉徹將衛綰和直不疑罷官後,便將竇嬰和田蚡推到了丞相和太尉的位置上。田蚡是劉徹的舅舅,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這兩人都是外戚,而又都與儒家有密切關係。最為巧妙的是,因為竇嬰和竇太后的關係,竇太后還沒有什麼反對理由,這讓劉徹以儒家學說替代黃老學說的操作,在初期進行得非常順利。竇太后本來指望竇嬰為了竇氏家族的利益掌控朝廷,但竇嬰卻在立場上偏向了儒家,這讓竇太后及其支持者非常被動。實際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在漢景帝時竇太后為梁王爭取皇儲之位,竇嬰就曾站在她的對立面。
直到此時竇太后才覺得,竇嬰既沒有維護竇氏家族的利益,又不願阻擋儒家學說在朝廷的擴張,所以在政治鬥爭中成了絆腳石。竇太后是非常強勢的女政客,從漢景帝劉啟即位開始就屢屢干涉朝政,劉徹即位後更是幾乎將其架空。她決不允許劉徹借儒家的勢力在朝廷中翻盤,皇權重新掌握朝廷大權,所以聯合諸侯王和勳貴勢力發起了反擊,將儒家的第一波攻勢撲滅。竇嬰雖然是她的侄子,但在政治鬥爭中卻沒有什麼親情可言。既然竇嬰不支援她,她也沒必要講姑侄之情,所以在動手時將竇嬰一併罷官拿下,逐出朝廷。
從上述兩個歷史人物在這輪政治鬥爭中的際遇可以看出,竇太后就是典型的六親不認的女政客。在政治鬥爭中她從來不講親情,也沒有什麼原則,而是一切圍繞著利益展開。當直不疑在朝廷中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時,竇太后果斷將其拋棄。當竇嬰站在了家族利益的對立面時,竇太后也不會心慈手軟。她的手段雖然沒有呂雉高明和毒辣,但已經不是年輕的劉徹所能應對的。所以在這次政治鬥爭失敗後,劉徹果斷選擇了韜光養晦,直到竇太后去世後才發起新一輪的權力鬥爭,最終順利的掌控了西漢朝廷的大權。
竇太后這樣的女政客存在,也在整個漢朝的政治體系上投下了不祥陰影。實際上從呂雉開始,這種以皇太后為核心的外戚專權就成了國家最大的毒瘤。整個兩漢五百年國祚內,這種形式的政治格局出現了無數次,東西兩漢的亡國都是因此而埋下禍根的。漢武帝劉徹是漢朝最為雄才大略的皇帝,面對這種格局也只能退避三舍,後來的其他皇帝就更不堪了。漢朝不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就會時刻受到這顆政治毒瘤的威脅。這是漢朝制度與生俱來的缺陷,僅僅靠皇帝個人的能力,只能求得一時之安定,難以得到長治久安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