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寧軍,晚明鎮遼之精銳,縱橫關內外二十載,是局勢的壓艙石,是戰事的救火隊,但其留給後世的背影卻撲朔迷離,耐人尋味。經過一年多的籌備,“探秘關寧軍”系列文章正式上線,我將以《地形集》《軍制篇》《戰例考》《人物誌》四大板塊為綱,全面探尋明末遼東,深度探秘關寧遼軍。
本文《探秘關寧軍·軍制篇之四十二——詳述“關門鐵騎”的營制變遷》是我“探秘關寧軍”系列的第四十八篇文章。
書接前文《探秘關寧軍·軍制篇41——關寧鐵騎:名將靠家丁,家丁靠勇敢》,我接下來四期文章將深入研究“關寧鐵騎”的營制。
四篇文章,一篇說“關”,三篇說“寧”。
今天我們先來說“關”的部分。
“關門鐵騎”知名度不及“關寧鐵騎”,但前者在史書中被提及的頻率卻更高
山海關誰說了算?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閏四月,山海鎮成立,設總兵一員(首任總兵官杜松),轄原薊鎮東協副將所統四路(燕河營、臺頭營、石門寨、山海關)兵馬。
在後金的蠶食下,遼東鎮防區不斷縮小,至天啟元年(1621年)縮至遼河以西,次年廣寧失守,退縮遼西走廊,錦州成了前線,總兵移駐山海關。(後期又前移寧遠、錦州)
明朝以文馭武,總兵雖為邊方最高武官,卻無權干涉軍隊營制,真正決定營制的是朝廷派駐的文官。就以山海關為例,據《天下郡國利病書·北直隸備錄·營制》記載:
「自天啟二年,閣部孫公承宗始置三部元戎,設立營伍;迨崇禎五年撫臺邱公禾嘉、六年撫院楊公嗣昌、九年撫臺馮公任,俱有更置」
這裡提到了四位文官,他們是山海關駐軍營制的實際設計者,分別是:“閣部”孫承宗、“撫臺”邱禾嘉、“撫院”楊嗣昌和“撫臺”馮任。
“自天啟二年始置元戎,設立營伍,此後崇禎五年、六年、九年俱有更置”
所謂“閣部”“撫院”“撫臺”,都是對高階文官的尊稱,其中孫承宗被尊為“閣部”,因為他是以天啟內閣大臣的身份出任邊臣,而邱、楊、馮三人的稱謂就值得研究了。
“撫院”和“撫臺”都是對巡撫一級的尊稱,邱、楊、馮三個人都是巡撫,甚至連職務都相同(山永巡撫),照理說應該統一稱謂,但為何獨楊嗣昌一人稱“院”?
我猜想,這可能和時人對巡撫附加頭銜的稱呼習慣有關。
按照明朝的習慣,巡撫應出自都察院,但現實中都察院不一定有合適人選,這就需要從別處調人當巡撫,再為其安一個“都御史”頭銜。
如首任山永巡撫邱禾嘉,就是崇禎四年(1631年)十月由遼東巡撫兼任,同時加右僉都御史銜,而其此前的職務是兵部職方司主事。
次年(1632年)五月,邱禾嘉致仕,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楊嗣昌接任,注意這是正兒八經的都察院官員。
崇禎七年(1634年)九月,楊嗣昌升調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山西三鎮總督,改由馮任巡撫山永,其此前職務是“胡廣佈政使”,屬於地方官,無都察院頭銜,直至崇禎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才加授右副都御史,旋即離任。
這樣看來,習慣上只有出自都察院的巡撫才叫“撫院”,其他的都叫“撫臺”(包括後期追加都御史頭銜者)。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準備出任巡撫前立即加授都御史頭銜的,也可以稱“撫院”,例如同是《天下郡國利病書·北直隸備錄·營制》中提到的:
「崇禎十三年更定(山海關)經制,撫院朱公國棟定」
崇禎十一年十二月,朱國棟以太常寺少卿加右僉都御史銜調任山永巡撫
“關門鐵騎”的由來
搞清楚了關鍵人物的來歷,我們再來看由他們主導的山海關營制變遷。
天啟年間,孫承宗作為開創者,編定了山海關營制:
1.中部五營(總兵馬世龍):神武營、威武營、勘定營、緯武營、戢武營;
2.南部五營(總兵王世欽):寧武營、襄武營、定武營、耀武營、龍武營;
3.北部五營(總兵尤世威):振武營、奮武營、英武營、雄武營、翼武營;
4.前部副將五營(趙率教):廣武營、宣武營、肅武營、壯武營、彰武營;
5.後部副將五營(孫諫):驃武營、驍武營、捍武營、捷武營、衝武營。
6.一片石五營:招武營、健武營、靖武營、經武營、修武營。
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記載了山海關“武字輩”二十九營+中部勘定營的隸屬編制
顧炎武在書中進一步提到,崇禎四年(1631年),以上營制有過調整,但由於負責管理文牘的官員在增援錦州-大淩河的作戰中陣亡,文卷遺失,無法查詢。
但是緊接著第二年,即崇禎五年(1632年),時任山永巡撫邱禾嘉更定營制,從中可見各部編制已有很大變化:
驃騎營、鎮標內丁營、驍騎左營、驍騎右營、本道標下飛騎營(道標飛騎營)、鎮城中營、鎮城左營、鎮城右營、羅城營、南海中營、南海左營、南海右營、北山中營、北山左營、北山右營、一片石營、黃土嶺營、城子峪營、義院口營、中前所騎營、中前所城守營、鐵場堡並永安堡、海防左營、山海軍器局、石門軍器局。
崇禎五年(1632年)六月,楊嗣昌接任山永巡撫,並於崇禎六年(1633年)再次更定營制如下(新增營標粗):
親丁營、鐵騎中營、鐵騎前營、鐵騎後營、鐵騎右營、驃騎營、鎮標內丁營、驍騎左營、驍騎右營、道標飛騎營、鎮城中營、鎮城左營、鎮城右營、羅城營、南海中營、南海左營、南海右營、北山中營、北山左營、北山右營、一片石營、黃土嶺營、城子峪營、義院口營、中前城守營、鐵場堡、海防左營、山海軍器局、石門軍器局。
這次的變化主要是裁撤了“中前所騎營”,新組建了“鐵騎四營”和親丁營,由時任山海關總兵尤世威(第17任,崇禎5年~崇禎7年)統領,史稱“關門鐵騎”。
這一年,山海關還迎來了一位重磅人物——崇禎親信太監高起潛,坐鎮關門,監視寧錦,他於次年——崇禎七年(1634年),組建了自己的直轄部隊——監標營。
同一年,山海關還新組建了兩個騎兵營:驍騎中營、鐵騎左營,至此,關門“驍騎三營”和“鐵騎五營”正式成立,山海關機動部隊的編制實力達到了巔峰,史稱“關門鐵騎”:
「監標營、親丁營、內丁營(鎮標)、飛騎營(道標)、驍騎中營、驍騎左營、驍騎右營、鐵騎中營、鐵騎前營、鐵騎後營、鐵騎左營、鐵騎右營」
這支正值巔峰的部隊,很快就得到了證明自己的機會。
“關門鐵騎”的沒落
崇禎七年正月,“七十二營農民軍”會師滎陽,旋即分路進攻明朝要地,關內明軍疲於奔命;同月,張獻忠、高迎祥攻陷鳳陽,毀掉了明朝皇陵,崇禎龍顏震怒,處決了一大批責任官員,明廷急調山海關總兵尤世威、副總兵張外嘉率部入援。
尤張二人領命,提鐵騎前、後、右三營和標下親丁營馳援安徽,誰知剛到亳州就接到洪承疇的命令,折向西線,增援潼關。
抵達豫西后,尤世威率關門鐵騎駐紮於盧氏山,向西扼守朱陽關,奈何友鄰不給力,臨陣潰亂,關門鐵騎人困馬乏,陷於苦戰,被洶湧而來的農民軍擊敗,全軍覆沒。
崇禎九年(1636年)冬,時任山永巡撫馮任、山海關總兵侯拱極對關門鐵騎殘部進行了整編,合為十營:
監標左營、監標右營、撫標前營(驍騎左營改編)、撫標後營(驍騎右營改編)、鎮標左營、鎮標右營、大撥營、驍騎中營(後疑改為“驍騎火攻營”)、鐵騎中營、鐵騎左營。
崇禎十三年(1640年),由時任山永巡撫朱國棟主持,山海關最後一次更定營制:
1.保留撫標前營、撫標後營;
2.監標右營改為鎮標左協中營,監標左營改為鎮標左協左營;
3.驍騎火攻營改為鎮標左協右營,鎮標左營改為鎮標右協中營,鎮標右營改為鎮標右協左營。
其中比較大的調整是把關寧監視太監的直屬部隊改隸總兵標下,而這時候的山海總兵(第20任)也是一員虎將——馬科。
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記載了崇禎十三年最後一次關門營制整編情況
而知名度更高的明末武將如祖大壽、吳三桂等人則效力於“寧”的部分,我們接下來三期文章,就專門介紹前屯-寧遠-錦州一線的關寧鐵騎營制。
作者/首發時間:虎頭徹/2022.2.15
本文《探秘關寧軍·軍制篇42——詳述“關門鐵騎”的營制變遷》,虎頭徹原創文章,如欲轉載,必須註明原創作者“虎頭徹”IP,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