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是曾國藩的親傳弟子 。後來他離開湘系單飛,創辦了淮軍,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長達20多年,清廷也好,官場也好,都將他視作淮系的領袖。在淮軍中,關於中堂李大人古怪脾氣的傳說很多,據說誰若有幸捱了李中堂的責罵,就等於領了一張升官發財的委任狀,因而其部下多以挨中堂大人一頓臭罵為人生樂事。如果他對某人客客氣氣,事情反而不妙。
李鴻章科舉得意,於道光27年(1847年)中進士,道光30年(1850)點翰林。到19世紀70年代,他不但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也是文華殿大學士,位高權重的當朝首輔,貨真價實的一品重臣。在安徽鄉黨、尤其是晚輩們的心目中,李中堂乃鄉梓前輩,翰苑巍科(高第),他老人家罵一聲後生小子,似乎與禮不悖。但他樂此不疲,並以此為樂,則從側面反映了淮系集團內部維繫著森嚴的等級輩分。從時人留下的私家筆記論述來看,多認為李鴻章重用鄉親且不分良莠,是導致淮系迅速衰微的主要原因,這也是李鴻章遠不如曾國藩的地方。
李鴻章長期擔任北洋大臣,卻沒有培植起北洋觀念。在時人的心目中,北洋和淮系沒啥區別。可袁世凱當上北洋大臣不過6、7 年後,就培植、夯實起北洋觀念,高高舉起了北洋旗幟。“北洋將領”、“北洋陸軍”、“北洋軍人” 、“北洋實業”等等,“北洋”概念像商業廣告一般予人以深刻印象,其影響力如水銀瀉地般讓人人耳熟能詳。袁世凱麾下的軍隊,兵源大多來自直隸(今河北)、山東、河南、安徽等省份,幕府中的賓客也不侷限於袁氏老家河南一省,其用人早已跳出了地域侷限,很具“北洋式”的開放思維。
鄭孝胥曾評價說:“袁世凱不學有術”。袁世凱年輕時無心讀書,連個秀才都沒考中,後來乾脆投身軍伍,其高超的權謀手段卻讓那些科舉正途出身的儒生們望塵莫及。他慷慨大方,花錢如流水,用重金賄賂慈禧太后、慶王弈劻以及大太監李蓮英等權勢人物為其所用。他和載振(慶親王弈劻之子)、徐世昌、馮國璋等實權人物義結金蘭,成了把兄弟。他大量舉薦北洋系的將領、幕賓,使他們得以加官進爵,更使他們對其感恩戴德,死心塌地,俯首聽命。
袁世凱妻妾成群,育有30多個子女,他利用子女的婚姻,和當時上流社會的權貴、賢達人物譬如張百熙、周馥、吳大澂、張人駿、端方、孫寶琦等結成兒女親家。在清代的官場上,婚姻是一種政治投機行為。門當戶對在等級森嚴的官僚體系內部,可以形成一股勢力,也可以鞏固官員的地位,同時也成為了維繫盤根錯節派系集團的情感紐帶。袁世凱縱橫捭闔,運用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權術手段,形成了以他為核心的北洋集團, 登上了清末政壇的巔峰 ,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為能左右時局走向的操盤人物。
【插圖源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