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種能量場必須充足,保持好奇,持續學習,重構技能,為客戶持續創造價值的工作狀態。
——索信達ITS事業部總經理 黃靜
第二屆無程式碼未來趨勢論壇上,索信達ITS事業部總經理 黃靜,分享了他們的創新業務是如何變被動為主動,扭轉困局,在保證業務平穩的同時找到新的增長曲線。
開局:在外力推動下“被動”創新
在索信達的創新業務調整不久後,疫情爆發。線下工作停擺,各行各業都在為保證公司正常運營和發展,想盡一切方式將業務運轉搬到線上。因此數字化轉型的迫切程度從資訊化相對完善的行業(例如:銀行、金融)發酵到全行業。
在大形勢的推動下,ITS事業部不得不邁開手腳,開始創新。但是在一家有穩定業務的公司去嘗試新事物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ITS事業部在早期也面對著以下難題:
- 內部壓力大:企業多元發展的需求愈發迫切,原本的業務線難以滿足企業需求,使得非金融行業的數字化業務勢必要加快;
- 產品服務交付難:客戶的資訊化程度參差不齊,有些客戶已經進入資訊化升級階段,有些客戶仍停留線上下審批的傳統階段,很難找到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去應對客戶的需求。
面對發展難題,ITS事業部開始思考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該如何創新?
破局:無程式碼破解創新難題
在不確定性成為常態的大環境下,很多客觀因素很難改變,只有在主觀上尋求突破,才有可能解決問題。主觀心態的積極轉變可以讓人們感知到更多的市場訊號。由此,索信達將「創新」理解為一種積極的工作狀態,也於此發現了破解創新難題的鑰匙——無程式碼。
無程式碼的優勢
無程式碼可以靈活解決資訊化發展不同階段的客戶問題。
面對資訊化升級的需求,無程式碼可以做連結,快速編碼,組裝式地升級打怪;面對資訊化建設的需求,無程式碼可以生產出很多更貼近客戶實際應用場景的系統;
無程式碼能夠更好地賦能業務。
索信達曾困惑於如何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應對數字化落地的供需不平衡。如果業務被賦能,是不是就有了解決之道?業務人員被技術賦能,構建起更數字化的思維;IT人員被技術賦能,釋放出更多的精力解決更高難度的問題,兩個數字化落地的角色因為模式發生的轉變會逐步同頻。
無程式碼實踐
在實質性地接觸無程式碼後,索信達透過輕流 · 無程式碼系統搭建平臺優化了自身的資訊系統,將陳舊OA,強行巢狀在8M上的業務系統在輕流上實現,覆蓋率做到了90%。
此外,索信達還將可以相對獨立,業務邏輯複雜的數字化場景(如:IPD研發管理的技術評審流程)用無程式碼成功實現。
之前的技術評審是專案經理定期整理複雜的Excel表格,拆出來給不同的人,催著大家評審,再將發回來的表格彙總,逐條核對各評審人的意見得出最終意見,關鍵是每到一個評審點,就要折騰一回,很是麻煩。而透過無程式碼搭建出的技術評審系統,只需要在系統中發起評審,後面的分拆、分發、提醒、回收、核對計算都交給系統,匯出最終的評審結論就行,極大的減少了重複 工作。
在深入瞭解無程式碼的效能功用後,索信達與客戶一起共創,開實驗局,將團隊的業務knowhow和客戶需求做匹配,做出各種樂高圖紙做多方面的應用驗證。
在層層遞進的考察後,索信達對產品、團隊、市場建立了初步信心,開始與輕流進行深度的產研互動,上線了針對實體制造的敏捷研發系統。
反思:找準“錨點”,不斷嘗試
對於創新,不論是被動還是主動,都可以先找到一個錨點作為抓手,我們自己找到的錨點就是“無程式碼”;然後按照MVP的理論跑閉環每次嘗試,當方法正確,反饋越來越多,我們的能力半徑也就逐漸擴大。
黃靜總經理結合過去的一年的感悟體驗如是說。2021年一年的時間,索信達ITS事業部的創新業務成功從被動改變轉變為主動創新,不僅內部團隊獲得了工作認知的提升,也成功拓展了新客戶新業務,並聚集了一波具備紮實實體制造經驗,有想法的夥伴,共同開拓創新之路。
中國工業快速發展的這幾十年,各行各業都培養了非常多有豐富行業knowhow的業務專家,他們的業務藍圖、行業知識的沉澱,因為有了技術的發展以及產品的創新,完全可以依託無程式碼平臺,與更多的IT專家們共創出各行業豐富的數字化應用;同時隨著各行業的產業化升級,業務一定會在變化中求發展,各類專精產品很需要,同時也需要多元靈活,價效比高的數字化解決方案,無程式碼平臺將會迎來非常廣闊的發展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