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前期的日本,雖然國力強盛,但是國民心態相當扭曲。分明國土面積狹小,卻敢自稱“大日本帝國”;分明平均身高不到1米6,卻非要標榜大和民族很優秀;分明兵力有限,卻一直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
在軍事領域更是如此,為了彌補國力上的短板,日軍瘋狂鼓吹所謂武士道精神,希望透過戰士的超神發揮來提前終結戰爭。為了標榜武士道,日本在戰爭中發明了很多又土又傻的名譽頭銜,比如陸軍的什麼“名將之花”,海軍的什麼“軍神”,還有駕駛戰機的“四大天王”。
大家注意,這些都不是綽號,而是正兒八經的軍隊榮譽稱號,需要軍隊領袖甚至日本天皇正式冊封的那種。
這些榮譽稱號中,就數“四大天王”最為可笑。因為對於戰鬥機駕駛員而言,擊落敵機數量是評價實力的最可靠指標,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只有擊落5架以上的敵機,才能成為王牌飛行員;但由於日本長期活躍在中國戰場,1937年之前中國空軍並沒有大規模投入戰鬥,這造成了日本戰鬥機飛行員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成績。
所以,在全面抗戰爆發、中國空軍正式投入戰鬥之前,日本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王牌飛行員。但戰鬥機作為新銳戰爭神器,給敵人造成的心理恐慌遠遠大於實際破壞力,為了增加威懾力,日本強行發明了“四大天王”這麼一個聽上去很霸氣的稱號。
20世紀30年代,日本陸軍航空隊和海軍航空隊為了裝點門面,透過競技比賽評選出了四位優秀飛行員,授予“四大天王”的至高榮譽稱號。
他們分別是:陸軍航空兵部隊的三輪寬,海軍航空兵部隊的山下七郎、潮田良平和南鄉茂章。
令人尷尬的是,全面抗戰爆發的第一年,這四個人就被裝備落後的國軍戰機全部擊落,四大天王秒變四大火雞,讓日本人再也不敢胡亂吹噓了。
第一個被擊落的“天王”,是來自陸軍航空隊第16聯隊的大隊長三輪寬,此人1920年就畢業參軍了,空戰經驗非常豐富,除了“四大天王”榮譽之外,他同時還擁有驅逐機之王、射擊之王等榮譽。
只可惜榮譽再多也擋不住子彈,他在1937年9月21日的中秋節空戰中、被中國空軍戰士陳其光擊落,墜落在在太原郊區的麥田裡,他身負重傷準備逃跑,被當地農民發現,當場亂棒打死。
第二個被擊落的“天王”,是海軍第13航空隊的分隊長山下七郎,此人運氣實在不佳,在1937年9月26日的南京空戰中遭遇了中國空軍最豪華陣容的圍追堵截。那場巔峰對決中,中國空軍四大王牌高志航、劉粹剛、李桂丹和樂以琴聯袂出擊,與山下七郎領銜的精銳編隊在紫金山上空激戰,上演了一場“王牌對王牌”的空戰好戲。
最終,山下七郎戰機被擊傷,他只好選擇在崑山迫降,當了俘虜蹲了7年監獄,在後來日本宣佈投降的當天被槍斃,大快人心。
第三個被擊落的“天王”是海軍12航空隊的分隊長潮田良平,此人名頭更大,號稱東方紅武士。紅武士是一戰時期世界空戰紀錄的創造者,擊落了80架戰機,這個日本人沒什麼戰績就敢給自己亂起綽號,結果在1938年1月被殲滅在南昌上空。
開戰剛滿半年,日本四大天王就被打下來三個,這讓日本人臉上非常掛不住,很少再去宣傳這個榮譽名號。
此時,海軍15航空隊的分隊長南鄉茂章成了最後一個“天王”,此人名列“四大天王”之首,號稱在中國戰場擊落了13架戰機,已經成長為山本五十六的得力愛將。
他性格謹慎,技術最好,活得最長,但卻死得最慘。
1938年7月18日,南鄉茂章駕駛戰機在鄱陽湖上空與中國空軍激戰,緊要關頭,被一架受傷的中國戰機當空撞毀,連人帶機被炸成了碎片。
南鄉茂章死後,山本五十六悲痛萬分,親自參加追悼會,為日本失去最後一名天王而失聲痛哭,日本裕仁天皇還親自追封他為“軍神”。
對於中國人民而言,四大天王在一年之內被全殲,等於給囂張的日本武士道4記響亮的耳光,非常大快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