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是春節,正月十五是上元節。這整整半個月的時間裡,都是過年,過了十五,年就算過完了,大家該忙啥就忙啥。中國在數千年的農業社會中,過年似乎就是百姓給自己放了個假。既然是放假,那就難免在假期的最後一天瘋狂一把,所以就有了“小初一大十五”,以及“正月十五鬧元宵”的說法。
元宵節自古有六大樂事,分別是賞燈、猜謎、吃元宵,放炮、看戲、鬧社火。全國各地大體都是這個樣子,只是表現形式不一樣而已。比方說在我的童年記憶中,村子裡會打鐵花,這也算是非常刺激的一項娛樂活動,很多人圍著看,而且歡呼聲不斷。
先說共性的熱鬧。
元宵節的白天,無論城鎮還是鄉村,隨時隨處都能聽到鑼鼓聲和炮仗聲。尤其是小孩子,聽到這個聲音就會興奮,家裡無論如何也待不住,拉著大人就要往外走。大街上自然是熱鬧非凡:花鼓、秧歌、高蹺、旱船,一隊又一隊,令人目不暇接;驚險、刺激、洋相、互動,一撥接一撥,讓人揪心捧腹。到了晚上,各種頭一天,正月十四就已掛好的燈都漸次亮堂起來。燈籠有各種造型:單體的,象徵連年有餘的鯉魚燈,代表安康祥和的荷花燈;成雙的,宮燈跑馬燈;成組的,基本都是取材於民間故事或小說傳志,比如八仙過海燈、三國演義燈、唐僧取經燈等等。人們遊走在讓人眼花繚亂的燈的世界裡,看燈談燈說燈品燈,不亦樂乎。
再說幾個性的。
呂梁最有名的就是傘頭秧歌,做“傘頭”的人都不一般,要會扭能唱,見啥唱啥,現編現唱,詞兒還得有趣兒,能把大家逗樂,這個難度就很大了,不過還有更大的,就是對唱。兩支秧歌隊碰了面,就是“傘頭”水平見高下的時刻,看誰能唱過誰。這中間最開心的就是圍觀看熱鬧的人了。
晉中的“架火”很有特色,十三張八仙桌層層疊疊,有四五丈高,要裝飾成寶塔的樣子,四周用八根大繩拉住,保證穩固不倒。這是一座特製的焰火發射塔。白天人們欣賞到的是裝飾的五彩繽紛的“寶塔”,晚上人們看到的就是壯觀無比的焰火。
正月十五搭燈棚是晉東南的習俗。大約從正月十三開始,人們就忙著搭燈棚了,燈棚要搭在重要街巷,主要材料是高杆彩布,其下的燈籠自然是少不了的,如果您覺還平淡的話,那最長的要搭幾里地,您一定會嘖舌的。
據說很多地方都有點旺火的習俗,但真正的旺火還在晉北。架旺火是個技術活兒,火著三天三夜,三天三夜不倒,不是一般的能工巧匠能勝任的。有一年元宵節,晉北某縣的大旺火高兩丈有餘,精煤築就,旺火點燃後,確實氣勢非凡,據說上百里之外的人都趕來觀看,希望粘些“旺”氣。
與晉北的粗獷豪放相比,晉南的元宵節裡的一項活動就顯得細膩生動了,“放燈”。晉南的“放燈”與南方不同,這種燈是用面捏成的,燈芯為棉線,燈油為棉籽油,放燈的地方您可能想不到,是在自家的水缸裡,或是村裡的泊池裡。
我是晉南人,關於“放燈”習俗,是從書上看的。我問過家裡大人,他們說,那些年人吃的油都不夠,哪裡還顧得上“放燈”。現在,人吃的是足夠了,“放燈”的地方卻沒有了。
元宵“鬧”完了,一切都要恢復生活常態,但因為帶著過年的好心情,特別是剛剛度過了一個“瘋狂”的節日,誰也沒有理由在新的生活和工作中懈怠!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傳統的節慶形式也隨之發生改變,有些就逐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比如,“放燈”對我來說,就是個傳說。
關於元宵節,您記憶最深刻的是什麼?
這裡是“雲曲三晉”,與您分享山西的人文歷史和地理風情。歡迎點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