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段時間什麼最熱,那一定是體育,從頑強拼搏逆轉比賽結果的女足姑娘,到刷屏的谷愛凌,被津津樂道的冬奧會開幕式,一寶難求的冰墩墩,體育從各個層面緊緊抓住了觀眾的目光。
舉辦奧運會對一座城市和國家經濟到底有什麼好處?體育帶來的除了競技魅力還有哪些經濟效益?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一起聊聊熱鬧的體育賽事背後廣闊的體育商業版圖。
1.體育的經濟效益
最近冰墩墩銷售火爆,這是在王府井工美排隊買冰墩墩的人們,
為了買到他們甚至連夜排隊,要多誇張有多誇張。這就是體育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之一:體育紀念品收入。
此外,越來越多品牌青睞體育明星,體育明星正在取代娛樂明星,成為金主爸爸們的新選擇。谷愛凌在冬奧會奪冠的那一刻,不光朋友圈刷屏、熱搜第一,蒙牛、安踏、科勒、京東零售等眾多品牌也第一時間曬出谷愛凌拍的廣告並奉上祝賀。
有媒體測算,谷愛凌已經手握20個代言,收入已經過億。在東京奧運會獲得優異成績的短跑名將蘇炳添,在奧運會結束後,也成為了小米、廣汽、招商銀行的代言人。
說到底,體育產業是一個上游產業,能整體帶動二產三產的發展,在國民經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你是不是有點不相信?沒關係,我們一一道來。
2.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體育市場,分為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這兩個市場。
物質產品也就是體育用品,包括運動服飾、鞋、運動裝備,這些年,老百姓有錢了,越來越喜歡健身,頭腦一發熱,運動還沒搞起,裝備就先買全了。比如著名的跑步機晾衣架,跑鞋運動服灰塵收集器。沒錯,說的就是你。
消費需求有了,體育用品就大賣了。2020年我國體育用品行業總營收1,340億元,同比增長8%。國產品牌崛起,李寧、安踏的價格如今跟耐克阿迪,不相上下。前兩天我本來想買件運動服,結果看了眼安踏的運動上衣,都賣到五六百了。
早在2014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就指出,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將超過5萬億元。
經國家體育總局科學測算,到2035年,中國體育產業總量佔GDP的比重將達到4%左右,屆時將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
所以奧運會的舉辦,到底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呢?
3.奧運會能帶來什麼?
判斷一項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除了要看這項產業對GDP的貢獻,還要看這項產業在吸納社會就業方面作用的大小。
洛杉磯奧運會為洛杉磯市創造就業機會2.5萬人;漢城奧運會給3.4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亞特蘭大奧運會給該州帶來了7.7萬個就業機會;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會給北京市增加接近10萬個就業機會。
凡舉辦奧運會,總要興建各種體育場館、交通設施、通訊、旅遊、賓館、娛樂等服務設施,社會各階層的普通市民可以直接從體育設施和環保、交通等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中獲益,透過對這些設施的新建、改建獲得大量的就業機會,來增加他們的收入,改善、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老百姓能從中實實在在地獲得經濟利益。
以這次冬奧會的聯合舉辦地張家口為例,從冬奧會的籌備開始到順利舉辦,以及這幾年冰雪運動的興起中,張家口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產業轉型空間。
2019年12月,世界上首條時速350公里的智慧高鐵—京張高鐵通車,讓張家口和北京的距離縮短到50分鐘,張家口正式進入京津冀“一小時生活圈”,成為首都北京名副其實的“後花園”。
離北京近、體感“沒那麼冷”、雪質好,是很多北京人甚至其他一些城市的滑雪愛好者選擇去張家口崇禮的原因。坐著高鐵去滑雪,已經成為冬季裡很多滑雪愛好者的新選擇。
我一個愛滑雪的朋友說,比起以前滑雪必須要開車,從城裡去北京郊區滑雪來回要4個小時,坐高鐵從太子城下車,再坐雪場大巴,一個多小時,全程時間可控,省時省力,方便的不要不要的。
據統計,2020年張家口全市冰雪旅遊遊客突破650萬人次。2020-2021年雪季接待遊客246.2萬人次,同比增長83%,收入20.2億元,同比增長87%。
“冬奧紅利”已惠及張家口賽區及周邊區縣的民眾。不完全統計,崇禮目前每5人中就有1人從事與冰雪相關的工作,超過3萬人直接或間接進入冰雪產業和旅遊行業,端上了“雪飯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據測算,北京冬奧會給整個張家口帶來40萬個就業崗位,並且還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完善。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釋出的《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到2025年中國冰雪產業總規模將達到一萬億元。正是冬奧會的籌備和舉辦,“3億人上冰雪”的承諾,也是谷愛凌、蘇翊鳴、武大靖這些健兒們的拼搏,調動了更多人對於冰雪運動的熱情。
所以,奧運會的舉辦,於國於民,確確實實是一件好事。
我是童子,喜歡本期內容,麻煩大家點贊轉發關注,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