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之後,啟建夏朝,傳至桀,殘暴無道,商湯伐之,夏朝滅亡,商朝繼之,傳至紂,荒淫征斂,重刑拒諫,殘暴更是甚於夏桀,武王伐之,商朝滅亡,建立起綿延八百年的大周朝。
觀夏、商兩朝之滅亡,皆是因末代統治者昏淫無度,殘酷暴虐,臣民不得苟活,憤而攻之,替天罰罪而改朝換代,但周朝不一樣。武王開國,成、康繼之,皆是守成令主,文修武偃,物阜民安,雖中間短暫有夷王不明,歷王無道,幸後有周、召二公竭力輔佐,遂有宣王中興,其子不肖,幽王寵褒姒,烽火戲諸侯,引來犬戎亂國,西周滅亡。平王西遷,延續周朝統治,從此開始朝綱不振,禮崩樂壞,前有春秋五霸,繼之戰國七雄,諸侯做大,王室衰微,亡國絕祀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歷史的車輪走至戰國末期,秦國在經歷了商鞅變法後,兵強馬壯,國力日強。至秦昭襄王即位,在丞相範睢的輔佐下,東征西伐,開疆拓土,已有吞併六國取代周室的想法。因前征伐韓國時,趙國曾派兵救韓,又因趙國平原君趙勝收留範睢的仇敵,秦王公私兼顧,便拿趙國開刀。兩軍會與長平,趙括紙上談兵大敗,被白起坑殺降卒四十萬,劍指趙都邯鄲。趙國亡國在即,平原君趙勝派遣門客蘇代(蘇秦的弟弟)到秦國行離間計,秦國沒有趙國版的“將相和”,丞相範睢聽信蘇代的離間,擔心白起滅趙,功高蓋己,勸秦王允許趙國割地乞降。秦王應允,秦軍退兵,邯鄲解圍。唾手可得的功勞轉眼沒了,白起懷恨在心,自此秦國將相失和。
半年後回過味兒來的秦王大為懊悔,再次圍攻邯鄲,但白起已稱病不出,範睢進一步進讒秦王稱白起心有怨言,秦王賜劍自刎而死,另遣大將王齕攻城,終究是能力不如白起,再加上趙國已有所準備,急切之下不能攻破。平原君又向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求救。信陵君竊符救趙,聯合楚國大敗秦軍,王齕兵折過半,秦王下令解圍而去。
秦王有此一辱,憤恨不過。範睢趁機獻媚不若直接滅周稱帝,以震懾六國,秦王從之。唯秦與周之間,尚有韓國相隔,遂即命張唐為大將,驅兵伐韓,欲取道韓之陽城伐周。
卻說楚王聞信陵君大敗秦軍,便想乘秦國新敗聯合其他五國共同伐之。考慮到周室衰微,仍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天子討不臣,名正言順,楚王想借天子名號,團結各國,便遣使告與周赧王,赧王已聽聞秦將伐周,暗思不若先發制人,便同意聯合出兵。
平王西遷至洛後,國力日衰,國土漸次被鄰國蠶食殆盡,僅剩王都洛陽一帶,又因王室內部篡權奪位,僅有的領地又被分裂成東西兩個公國,各有一個周公治理,周赧王本人因之前秦武王舉鼎時被趕出自己王宮,寄居在西周公國內,自己直屬的領地損失殆盡。既要合兵伐秦,便徵募西周公國內丁壯,方湊集五千餘人,軍費尚無著落,不得已向國內商賈富戶打借條借債,承諾凱旋時用戰利品償還本息。兵馬俱備,由西周國公率領,出屯伊闕,等待各國前來合兵。
怎奈韓國正受秦國鏖兵,尚且自顧不暇;趙國經長平一敗,元氣大傷,尚且後怕不已;齊國與秦國方和好,不願再挑兵釁;魏國也畏懼秦國不願出兵,唯有燕、楚兩國有兵來會,也只能列營觀望而已。秦國聞各國無意進取,越發放心,增兵張唐攻下韓國陽城,又另遣將軍嬴樛,出兵十萬列於函谷關外,震懾各軍。燕、楚兩軍屯兵三月,無人來會,軍士懈怠,班師而還,周兵亦歸。
周赧王空折騰一回,軍費耗盡,一無所獲,國內那些商賈富戶紛紛上門討債,赧王國庫空空,無有以還,只得躲在宮中高臺之上,這也就是成語“債臺高築”的由來。
周赧王躲得過債主的討債,卻躲不過秦王的討伐。兵力懸殊,秦軍不廢吹灰之力佔領西周公國,赧王獻國乞降,秦王將其降爵為公,封在梁城,八百年周朝至此滅亡。
時赧王已年逾八十,經此大變,逾月而死,共計在位五十九年,是周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赧王身死,亡國之君無人諡號,後人以赧稱之,取其意慚愧且臉紅,大概是因其債臺高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