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美陸軍野戰條令《FM 4.0 保障》指出,美軍正著手準備大規模地面作戰,同時,要求其裝備保障力量要盡其所能保障作戰部隊取得勝利。與持續十多年的阿富汗持久自由行動和伊拉克自由行動相比,大規模作戰節奏更快,殺傷力更強,消耗的補給品和裝備維修器材也會大大增加。近年來,美軍已開始重點關注師以上層級部隊裝備保障力量的能力建設,本文透過對美軍最新條令、教材入手,較為系統地梳理了當前美陸軍師以上層級裝備保障力量的指揮機構和部分隊構成,以期為後續研究提供借鑑和參考。
    美軍師以上層級部隊的裝備保障指揮機構
美陸軍裝備保障指揮機構在戰略、戰役和戰術層級對陸軍部隊及其裝備保障力量實施廣泛、全面、靈活的指揮和控制,按照美陸軍作戰程式計劃、準備、執行和評估裝備保障行動。經過模組化改革,美陸軍師支援司令部被取消,其職能由師保障旅代行,陸軍裝備保障指揮機構僅編制於陸軍總部和戰區兩級,軍以下指揮層級未編設有建制內力量。根據其保障範圍,可以將其概括為戰略級和戰區級2大類。
戰略級主要包括:
美陸軍器材司令部 美陸軍器材司令部是美陸軍總部的裝備保障指揮機構,透過其下屬的生命週期管理命令(LCMC)管理和執行國家級的裝備保障和供應計劃,主要包括航空與導彈、通訊-電子、坦克機動車輛和軍事裝備3大類。美陸軍負責採購、後勤、技術的人員和部門,透過生命週期管理命令確保對整個陸軍武器系統和各型裝置生命週期的支援。生命週期管理命令透過陸軍保障司令部(ASC)對部隊進行裝備保障方面的協調和支援。
戰區保障司令部
美陸軍合同司令部 美陸軍合同司令部透過合同支援旅向已部署的部隊提供合同維修支援,通常包括系統支援、外部支援和戰區支援等3類合同支援形式。系統支援,包括技術支援和合同商野戰服務代表支援2種,同時具備全方位的野戰級和支援級裝備維修保障能力。外部支援(以後裝保障民用增強計劃為例)指以商業力量快速填補美軍兩級維修體系裝備保障力量的短缺。戰區合同支援,指基於區域內可用的商業支援能力提供有限的維修勤務保障。
    
        戰區保障司令部分發管理中心
陸軍保障司令部 陸軍保障司令部同時具備戰略、戰役、戰術3個層級的後裝保障能力,負責管理陸軍位於全球預存預儲的裝備及保障器材庫存。其職責包括野戰支援、物資管理和陸軍前置庫存系統。目前,美軍在全球部署有4個“陸軍前置庫存系統”,其中2個部署在歐洲戰區的德國,1個部署在中央戰區的科威特,1個分散部署在印度洋-太平洋戰區的韓國和日本。
    
        遠征保障司令部指揮控制的保障部隊
    戰區級主要包括:
戰區陸軍 戰區陸軍由指揮官、參謀部和部署到各戰區的陸軍部隊組成,同時具有作戰指揮和行政管理兩種職責。在作戰指揮上,負責指揮部隊和指導作戰等;在行政管理上,主要負責裝備部署、後裝保障和部隊訓練,以及戰備、紀律和人事問題等。
遠征保障司令部 戰區保障司令部是陸軍在戰區內整合和同步裝備保障力量的指揮機構,負責指揮遠征保障司令部、保障旅和其他保障部隊,為陸軍組成部隊司令部、軍、聯合特遣部隊或聯合部隊提供戰役級的裝備保障。戰區保障司令部對戰區內部隊具有四項作戰職責,分別是戰區開放、戰區分發、保障和戰區關閉。
在戰區,戰區保障司令部擁有1個或多個遠征保障司令部。遠征保障司令部根據戰區保障司令部的指示,指揮和控制作戰區域內所有配屬單位,通常包括1個或多個保障旅、1個遠征運輸旅和一個排程營,用以支援戰區開放、戰區分發和戰區關閉行動。
    美軍師以上層級部隊的裝備保障部(分)隊
美陸軍師以上裝備保障部(分)隊按部隊層級和專業領域主要可以劃分為戰役級和戰術級。
    戰役級裝備保障部(分)隊主要包括:
戰區航空保障維修大隊 戰區航空保障維修大隊是在戰區一級提供航空維修和有限倉儲支援的裝備保障力量,由1個大隊部和大隊部分隊、1個航空支援連和1個大隊支援連組成。當部署時,戰區航空保障維修大隊隸屬於聯合部隊維修總部或遠征支援司令部,負責為航空部隊提供航空領域的裝備維修保障,包括野戰級維修、戰損維修、支援級或倉庫級維修。
    
        第528保障旅
第528保障旅 第528保障旅是第一特種部隊司令部(二星作戰司令部)建制內單位,是第一特種部隊司令部在後裝保障、醫療、通訊和軍事情報行動方面的牽頭部門。第528保障旅為每個戰區提供聯絡員,負責陸軍特種作戰部隊與陸軍組成部隊司令部、戰區保障司令部和戰區特種作戰司令部的聯絡工作,協調和同步裝備保障計劃。
    戰術級裝備保障部(分)隊主要包括:
保障旅 保障旅可以配屬於軍的遠征保障司令部,負責指揮和控制在行動區域內的所有裝備保障單位,為軍屬部隊提供後裝保障、財務管理和人事勤務。保障旅通常包括1個或多個加強的戰鬥保障支援營、1個油料營和1個機動運輸營,負責支援戰術級的保障行動。
專業部隊營 專業部隊營是保障旅的組成部分,負責指揮和控制保障旅所有配屬、加強和作戰控制的單位。它的核心能力是建立一個營指揮所,執行作戰流程,同步支援任務,計劃、準備、執行和評估保障旅內部的支援需求。該營由1個指揮組、牧師組和協調參謀組成,最多可以指揮多達7個單位。專業部隊營的建制內分隊是營部連,包括維修分排、醫療救護隊和醫療後送隊,可以得到訊號連、人力資源連和戰區財務管理支援單位的加強。
    
        師保障支援營
師保障旅 師保障旅是指被配屬師的保障旅。根據任務不同,師保障旅最多可以指揮多達7個營,負責向作戰區域內所有單位提供直接支援。通常轄1個建制內的師保障部隊營和1個建制內的師保障支援營,用以支援戰術級的裝備保障行動。
師保障部隊營 師保障部隊營是師保障旅建制內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指揮小組、牧師組和協調參謀組成,負責指揮和控制旅部的所有單位,計劃、準備、執行和評估旅部的內部支援需求。其核心能力是建立營級指揮中心,執行作戰流程,同步內部支援業務。該營能夠在整個作戰區域的戰術層面上遂行任務,最多可以指揮7個單位。師保障部隊營的建制內部分是1個營部連,其中包括維修分排,醫療隊,醫療後送隊,可以得到訊號連、人力資源連、野外炊事連和戰區財務管理支援單位的加強。
模組化軍械連 模組化軍械連(彈藥)的作用是接收、儲存和發放彈藥,通常在師的責任區域內展開行動,排和分排可以在旅支援區的最前方開展行動。同時,可以根據作戰命令保障執行縱深火力打擊任務的野戰炮兵、防空和導彈防禦部隊、戰鬥工兵和戰鬥航空旅等單位的彈藥需求。
    
        大隊支援營
特種大隊支援營 每個特種大隊只有1個大隊支援營,負責特種大隊裝備保障行動的計劃、協調、同步和執行,如供應支援、武器和電子維修、戰略機動、綜合空中投送等。由於特種部隊的特殊性,該營通常不進行整體部署。特種大隊支援營是一個具有聯合和多國能力的單位,可以接受、整合和使用來自其他軍種和國家的增援資產,並與常規部隊的保障旅、師保障旅、遠征保障司令部和戰區保障司令部進行協調,為每個特種作戰特遣部隊、高階作戰基地和特種部隊作戰分隊提供區域支援。
    
        遊騎兵支援連
遊騎兵支援連 遊騎兵支援連是1個多功能連,是遊騎兵團每個營的建制內組成部分,擔負為各分隊提供野戰級維修,1類(給養)、2類(被服裝具)、3類(油料)、4類(設障器材和工程建築器材)、5類(彈藥)、7類(大型整件主要裝備)、8類(醫療器材)和9類(修理零配件和部件)補給品的供應(沒有第6類補給品的支援任務),以及制水、運輸、空中運送、財產管理等。
    裝備保障力量構成特點
美陸軍將其裝備保障力量按照建制和能力進行設計,從陸軍總部到戰區陸軍(野戰集團軍)和師,再到師以下部隊,有著清晰的結構區分。各個層級的部隊可以按照層級支援概念向相關保障單位提出裝備保障請求,若本級無法達成保障目標,則可按渠道向上級提出支援。例如,第19遠征保障司令部(ESC)一直在朝鮮半島為美陸軍第八集團軍和駐韓美軍(USFK)提供了戰役層面的支援。透過這種工程化的設計,“傻瓜”式的流程,可以讓每一位陸軍官兵經過簡單的培訓即可瞭解並掌握美陸軍的裝備保障模式,在程式設計上提高了裝備保障效率。
職能突出,專業性強。美陸軍的裝備保障結構不僅按部隊層級進行區分,還按部隊業務領域進行設計,比如特種作戰部隊和陸軍航空兵部隊都有著本專業領域的裝備保障分隊。這種以職能為劃分依據的方式,能夠極大地提高裝備維修保障的針對性和專業性。同時,在部署方式上也可與常規部隊進行區分,專業性強的部隊往往數量要少於常規部隊,所以其部署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按專業進行區分便於更好的培訓和人才的保留。
模組設計,靈活編組。陸軍規模的壓縮倒逼著美陸軍編制結構的改革。其模組化不僅體現在步兵旅戰鬥隊、裝甲旅戰鬥隊、斯特賴克旅戰鬥隊這3種作戰旅上面,更體現在保障部隊上面。保障旅和師保障旅,所屬戰鬥保障支援營完全是從各部隊抽組的保障力量,沒有了編制上的束縛,使得保障旅可以根據任務需要對保障力量進行靈活抽組和編組。例如,美陸軍第15保障旅在2006年7月“伊拉克自由行動”期間,負責指揮和控制3個戰鬥保障支援營、1個旅部營、1個勤務營等單位,兵力達4000多人,其人員實力已逼近作戰旅。透過這種模組化的設計,使美陸軍具備了在重點方向迅速抽組集中大量兵力的能力,且指揮控制手段齊全,磨合度高,能夠快速形成戰鬥力和裝備保障能力。
責任編輯:陳曉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