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過年過節做點好吃的,犒勞一下全家人一年的辛苦,也積攢點“年味”,這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後走親訪友,又少不了各類美食。昨日是元宵節,一家團圓又少不了一頓團圓飯。這樣一來,過年前後的大半個月,人們都在吃吃喝喝。吃是盡興了,可胃腸問題卻來了……
春節過後,各大醫院消化科病人明顯增加。那麼,針對春節過後的各種消化方面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如何調理我們的腸胃?記者邀請到商丘市中心醫院呼吸消化內科主任王友傑,和大家分享春節過後腸胃調理問題。
主講專家:王友傑
王友傑,主任醫師,商丘市中心醫院呼吸消化內科主任,畢業於河南中醫藥大學,從事中西醫結合內科、呼吸、消化、腫瘤、全科醫學及急診重症29年。
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科常見病:胃炎、胃潰瘍胃食道反流病、幽門螺桿菌感染;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合併感染及咯血、肺間質纖維化、胸腔積液等;冠心病、高血壓、腦梗塞恢復期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內科雜症。利用現代醫學檢查裝置的精準診斷,運用中醫藥理法方藥,辨證論治及中醫藥特色療法,達到最佳療效及康復。
現任河南省中西醫結合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河南省腫瘤營養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商丘市消化專業委員會委員等;2017度、2018度,獲“商丘市衛生計委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參編出版《呼吸內科精講》《臨床藥學》專著2本,發表核心期刊及省級論文50餘篇。
醫院裡,腸病人增多
王友傑介紹,最近一段時間,門診中他遇到不少因節日期間飲食不當,造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疾病患者。還有部分患者原本就有胃腸道病史,節日期間,因大吃大喝或過度玩樂,引起舊病復發的也不在少數。
王友傑分析,春節期間,親朋好友聚餐增多,雞、魚、蝦等油膩食物都是春節餐桌的主要菜餚,加上頻頻飲酒,或冷熱食物混雜,都會造成胃腸負擔,不少人出現腹痛腹瀉、腹脹等症狀。瓜子、糖果等零食,吃多了也容易造成胃腸脹氣,導致食積不化、消化不良。
此外,春節期間作息不規律也是導致消化系統頻頻出問題的重要原因。節假日期間,很多人的作息都很紊亂、情緒亢奮。長時間鬥地主、打麻將、唱卡拉OK,不但使一日三餐時間不規律,休息時間也得不到保障。其實,這些都會損傷腸胃,影響消化系統功能及免疫功能,造成食慾不振、胃腸功能紊亂失調,神疲體倦。
王友傑提醒,這些原因引起的腸胃不適,可以先透過飲食調理和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自行調節,自行調節不過來的,應及時就醫。
節後飲食,莫進這幾個誤區
過年吃得太油了,胃不舒服;吃多了,長了幾斤肉……過完年了,不少人總想著吃點素食、粗糧調節一下,還有人想把長出來的肉甩掉。於是,各種節後調理辦法都出來了,殊不知,一不小心就會走進誤區。王友傑列出了幾個常見的誤區,供大家參考。
誤區一:越素越好
“不少人認為,春節期間吃了太多油膩葷腥的食物,春節過後,應當多吃青菜豆腐,把吃進去的油中和一下。這樣的做法固然是可行的,但從春節期間的全葷到春節過後全素,實際上對健康都沒有好處。”王友傑說。
那麼該怎麼做呢?王友傑給大家一些建議,年後飲食調節應當遵循幾個原則:按時按量,均衡搭配,清淡為主。有些人在節後進行節食或全素食的吃法,很容易導致營養攝入不均衡。如果春節期間吃的油膩食物過多,適當清淡飲食,可以減輕肝腎及胃腸道的負擔。因此,如果不是腸胃過度不適,素食三兩天即可,時間過長,易導致蛋白質、B族維生素等礦物質缺乏。建議的做法是,每天選擇一餐或兩餐吃素,尤其晚餐,更要清淡些。如果市民在春節期間攝入較多的肉類,節後開始吃素,相當於暴飲暴食之後開始“刮油”,這種做法並不科學,應注重營養攝入的均衡。
誤區二:越粗越好
春節大多時間吃魚吃肉,不少人覺得自己吃得太“精細”,因此春節過後,開始尋找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和粗糧來“刮油”,這種做法也是不正確的。
節後適當吃一些粗糧對腸胃是有好處的,但是,如果突然大量增加粗糧和不溶性膳食纖維的攝入,每天吃玉米、芹菜等,腸胃在短時間內難以適應,反而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同時,如果吃過多粗糧,而不能補充足夠的飲水量,反而會加重便秘。因為膳食纖維在人體腸道內會吸水膨脹,如果飲水不足,腸道內的水分會被膳食纖維吸收。因此不妨多吃一些木耳、菌類等可溶性膳食纖維食材,在補充膳食纖維的同時,還可以豐富餐桌上的食材種類,擺脫肉類帶來的後遺症。
誤區三:節食減肥
過個節都胖了好幾斤,春節一過,一些愛美的女士想要靠節食把多餘的肉甩掉,這種方法更加不可取。
春節長假過後,立刻進入正常的工作和學習生活中,需要大量的能量來支撐,如果只吃黃瓜、西紅柿,喝一些減脂茶,很有可能導致能量攝入不足,出現頭暈、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佳等狀況。
如果春節期間吃得太多,在春節過後可以透過減少主食和肉食攝入量,增加蔬菜水果攝入量的方式來保證能量攝入。也可以用雜糧、豆類等煮粥來作為早餐或者主食攝入,粥類易消化、熱量低,不會給腸胃增加負擔,也不會讓人攝入過多的熱量,還能夠適當增加粗糧、豆類等的攝入,做到營養平衡。
總的來說,王友傑還是建議大家恢復飲食多樣化,節後調理飲食,肉類要適當攝入,尤其是蛋奶類。每天要吃一些蔬菜水果、雜糧等,注重粗細搭配,儘量保證每天攝入50克~100克粗糧,蔬菜水果應注重顏色搭配,品種越多越好。
想要健康腸胃這樣做
“胃腸道的功能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季節交替時很容易出現腸胃不適現象。”王友傑說,由於春季腸胃不適的現象比較多,所以,市區要作好充分的準備。
“腸胃要經常休息”,聽到這句話,可能很多朋友不理解,每日三餐,腸胃怎麼休息啊?王友傑解釋,可以每10天左右讓腸胃休息一天,這期間以蔬菜、水果為主,吃七八成飽,讓腸道得到休息,有利於清除食物殘留物。此外,每天下午4時、晚上8時左右飲用一瓶100毫升左右的酸奶,可以幫助補充益生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血糖不穩定的患者,不要用這個方法。
飲食規律很關鍵,不管工作多忙,都要吃飯,而且要保證三餐飲食合理有規律。餐後不能馬上睡覺,也不能馬上工作,適當的運動有助消化,例如,慢走10分鐘。
堅持早睡早起。不要熬夜,不要睡懶覺,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如果條件允許,晚上10時前睡覺。不能在上床前做劇烈運動,不要長時間看電視,可以聽音樂,用水泡腳來促進睡眠,這些都有利於腸胃健康。
不要在上床前吃太多,如果晚上睡前有點餓,可以喝一杯溫牛奶或五穀養生糊暖胃,但是一定不能吃得過多,以免給腸胃造成額外的負擔。
晚上尤其不要吃燒烤、油炸等食物,否則會影響睡眠質量,甚至誘發肥胖、脹氣等問題。
還需要指出的是,脾喜溫不喜寒,春季應儘量少吃辛辣食物,如野菜、河蚌、生冷的水果,儘量少吃。平時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可食用韭菜等偏溫的食物。有胃病的人要注意少食多餐。
春天,白天和晚上會有很大的溫差,要注意腹部的保暖,隨氣溫的變化適時增減衣服,早上可以喝杯薑茶來驅寒暖身。晚上睡覺要蓋好被褥,防止腹部著涼,引發胃腸痙攣或加重舊病。並且,三餐中魚、肉、蛋、蔬菜、水果齊備,使腸道吸收營養均衡。
如果能注意好以上這些問題,就會少受胃腸疾病的困擾,擁抱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