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舞向海,不知傾倒了多少文人遊客,也不知震撼了多少專家學者,更不知……。多麼原始優美的生態景觀,多麼和諧共生的文明詩篇,多麼天人合一的大美畫卷。大凡到此一遊的無不從心底發出如此讚歎!
壯美勝景易於耳熟能詳,而幽深奧秘則難以爛熟於心。請問朋友:你知道為何鶴舞向海嗎?你知道鶴舞向海背後的故事嗎?你知道鶴舞向海的美麗實質嗎?讓我們一起蕩起雙槳,在生物多樣性的汪洋裡對鶴舞向海探幽索勝吧。
鶴類是典型的富有特色的溼地鳥類,是野生動物保護的旗艦物種。特別是丹頂鶴(別名仙鶴、紅冠鶴)體型碩大、鳴聲高亢、舞姿優美,是吉祥、幸福、長壽的象徵,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鶴類對生存環境變化十分敏感,被稱為溼地指示性物種。
鶴舞向海具有天然的生態底蘊和樸素的人文底蘊,充分彰顯了生態文明支撐體系的磅礴力量。可以說鶴舞向海是生態文明的美麗縮影,是天人合一的時代結晶。從鶴舞向海優美畫卷中可以親切觸控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美好內涵和天人合一的時代特色。
《辭海》解釋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中對天人關係的一種觀點”。強調“天道”和“人道”或“自然”和“人為”的合一。《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易經》則強調天“始萬物”,地“生萬物”,人“成萬物”。天、地、人互相對應,相互聯絡,各有其道;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係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荀子《天論》雲:“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自然的生成條件,更需要人為的實現條件。而且人為條件是決定因素,占主導地位,關係著自然之道的榮辱興衰。
鶴舞向海體現了天人合一哲學思想中所蘊含的整體意識、和諧精神、平等價值觀和生態理念。鶴舞向海的質樸絕美名氣絕非偶然,她是天人合一的碩果必然。天然原始、區位優勢,是天時地利。設定機構、鄉親自覺、政通民樂、遊客絡繹不絕,就是人和。向海確實不同凡響,具有地絕、水絕、物絕、景絕、名絕的鮮明特色。這“五絕”渾然一體,譜寫了生物生命共同體的向海樂章。
向海古稱香海,源於香海寺香菸成海。古剎毀於戰火,香菸離散,遂為向海。“向”與“香”諧音,文脈相承,賦予新意;“向”和“像”又是同音。向海既是草原眾生對遙遠大海的心靈嚮往,又是鄉親自信家園湖泊堪比大海的驕傲自豪。
1981設立的向海自然保護區,1992年被評為《具有國際意義的A 級自然保護區》而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冊》,1993 年被納入“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2005年國家郵政局發行一套《向海自然保護區》特種郵票。2016年中央電視臺拍攝《家在向海》專題片。
向海,名揚古今,蜚聲海外。傳說成吉思汗、康乾大帝曾巡遊向海並讚譽有加。乾隆皇帝還曾在向海御筆題寫“雲飛鶴舞,綠野仙蹤;福興聖地,瑞鼓祥鍾”碑文。向海國家AAAA級、國際AAA級自然保護區,荷蘭親王貝恩哈德贊之“人間仙境”,國際鶴累基金會主席喬治阿其博先生考察後說:“我到過世界上50多個國家的自然保護區,象向海這樣完好的自然景觀、原始的生態環境、多樣性的溼地生物,全球也不多了,這不僅是中國的一塊寶地,也是世界的一塊寶地。”向海名譽,獨一無二,為第一絕。
地位地勢,天下無雙,是第二絕。向海自然保護區處於北緯44°55′-45°09′,東經122°05′-122°31′。南北最長 45 公里,東西最寬 42 公里,幅員1054.67平方公里。
向海是天地寵兒,地造天成。大興安嶺內蒙古褶皺帶與松遼平原沉降帶的過渡區,構造沉降出現窪地,形成了向海大面積溼地分佈區。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質條件,造就了向海特有的草原、湖泊、沼澤、沙丘、榆林、灌叢交錯相間,多種生物型別相互滲透的生態自然景觀。向海溼地亞洲第一、世界第四。
向海水絕,絕無公害,絕無汙染。區內有三條大河橫貫。南有霍林河貫穿東西,中有額穆泰河流進溼地,北引洮兒河水注入水庫。三大水系交匯貫通,形成向海水庫和興隆山水庫兩個大面積的蘆葦沼澤區,以及大肚泡、付老文泡等22個大型泡沼和上百個小型自然泡沼。向海三大水系都來源人煙稀少地區,徑流潔淨,進入雨水也無公害、無汙染。這是原始生物多樣性的核心保障,水是向海自然保護區的命脈。
向海物絕,木貴禽珍,絕無僅有。向海保護區原生態環境、星羅棋佈沼澤溼地,是草木魚禽繁衍生息的理想天堂。區內有595種植物、293種鳥類,其中“溼地指示物種”鶴類就有6種。一類保護珍禽丹頂鶴全球僅有1500多隻,向海就有60多隻。
植物界“熊貓”蒙古黃榆是稀世珍寶。向海蒙古黃榆天然次生林,約50平方公里,亞洲最大。蒙古黃榆是乾旱地區沙丘崗地特有的、亞洲稀有的樹種,可與胡楊媲美。向海已是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和科研教學基地,國內外專家學者每年都來此考察交流。
向海景絕,四季景觀,獨具風光。完好的自然景觀、原始的生態環境、多樣性的溼地生物,構成了向海獨特景觀。30多個自然景點各有千秋,珠聯璧合,交相成趣,四季可觀。仙姿神韻的丹頂鶴,風骨堅毅的蒙古黃榆;波光粼粼的湖泊沼澤,碧海連天的草原葦塘;珍禽孵化的細膩,原始冬捕的粗獷……沐浴自然,返璞歸真;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春聞:野杏百里花香,雁鶴排空歸來。夏賞:湖波瀲灩,蒲葦綠浪,水草豐美,魚歡鳥翔;原野蔥鬱,榆林滴翠,漁歌牧曲,花木清香。秋遊:蘆花雪浪,湖天金風;候鳥南飛,黃榆送雁。冬覽:黃榆傲雪,冰湖玉顏;火熱冬捕,漁火燦爛。
鶴舞向海不僅得益於天地的自然造化,更得益於大愛的人為保護。向海自然保護區是內陸溼地與水域生態系統型別的自然保護區,以其溼地多樣性景觀和動植物種群多樣性聞名。然而在1998年後,連續多年的乾旱使得向海溼地內泡沼陸續乾枯,草原不斷退化。到2011年,溼地面積從3.6萬公頃銳減到0.36萬公頃,減幅達到90%,許多動植物在向海面臨消失。2012年起,吉林省啟動“河湖連通”工程,透過渠道將河流與水庫、泡沼打通,有序利用雨洪資源進行補水,及時搶救了瀕臨滅絕的向海溼地。與此同時,全面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工程。反映望海村退耕還湖、植樹造林,禁止亂砍盜伐、狩獵野生動物的央視熱播電視劇《永遠的田野》,以及2014年8月21日焦點訪談以《保護生態守護家園》為主題,敘述的老蓋頭棄獵從漁故事,從不同側面歌頌了當地村民轉變觀念,犧牲小我,保護溼地家園的奉獻精神和大愛情懷。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向海溼地從十年前極度萎縮,經過幾年加大力度的修復,到溼地功能有效恢復、再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畫卷。
悠然間,恍惚在美麗畫卷中飛出一排丹頂鶴,引領著探幽方舟仰望昆明上空。聯合國COP15大會“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主題橫幅,十分醒目、熠熠生輝,似乎在忠告世人……。轉瞬鶴舞向海的真諦宛若醍醐灌頂,令人茅塞頓開:保護鶴類及其棲息地,不就是保護巨大的無形資產嗎?不就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村嗎?不就是保護美好家園的美麗明天嗎?

《咱們村》文學平臺作者簡介
魏安民,吉林通榆人,1954年出生,中共黨員,軍隊退休軍官。1972年12月入伍,歷任連隊戰士,營部書記,師政治部組織科幹事、副科長、科長,團政治處主任,旅政治部副主任,軍分割槽政治部副主任,人武部政委等職。在吉林省軍區政治部退休後回聘於司令部史志辦。期間,先後主編《吉林省軍區年鑑》,為老首長撰寫回憶文章、代筆編著《吉林邊防史》;並在報刊、解放軍政治工作網發表詩詞、論文、通訊和報告文學。2008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詩集《兵心如歌》。繼而在雜誌、網路發表詩歌、散文、詞賦等作品。現為東方詩人協會會員、東方蘭亭詩社會員、桑榆文學社會員。
編輯:侯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