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科 王小平
近年來,精神病學領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本文回顧總結了2021年心境障礙、精神分裂症、自閉症以及數字醫療技術的應用等精神病學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進展。
心境障礙
心境障礙包括抑鬱障礙和雙相障礙(bipolar disorder,BD)。2021年6月,一項發表在Nat Genet的研究對41 917例BD患者和371 549例健康人群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確定了64個相關基因位點。這些風險等位基因在突觸訊號通路、前額葉皮質和海馬神經元中富集。同時,在抗精神病藥物的靶基因編碼中也發現了顯著的富集。這項研究為深入理解BD的遺傳病因學和治療途徑提供了新的方向。
重慶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謝鵬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王剛教授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胡少華教授團隊聯合在Sci Adv發表了2篇關於腸道菌群在心境障礙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研究。一項研究納入了156例重度抑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和155名健康人群,利用全基因組鳥槍法和非靶向代謝組學的方法在兩組中鑑定出3種噬菌體、47種細菌和50種糞便代謝物的丰度有顯著差異。研究團隊利用這些差異中的部分噬菌體、細菌和糞便代謝物建立了預測模型,這個預測模型可以有力地區分MDD患者和健康人群,受試者工作特徵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在預測模型和驗證研究中分別達到0.98和0.90。另一項研究納入了165例MDD患者、217例BD患者和217名健康人群,該研究發現,相比健康人群組,MDD患者中13個腸道菌群操作分類單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丰度改變,BD患者中44個OTU丰度改變。透過其中的26個OTU的菌群標誌物,可準確地區分MDD、BD和健康人群,AUC範圍為0.961~0.986。這兩項研究成果表明腸道菌群在心境障礙的診斷方面存在巨大潛力,有望成為心境障礙客觀診斷的生物標誌物。
在抑鬱障礙的治療方面,一項來自Nat Med的研究透過閉環神經調節使一名難治性抑鬱障礙患者的症狀得到快速和持續的改善。研究人員首先利用顱內電生理和局灶性電刺激來識別患者症狀的特異性生物標誌物,最終他們確定了右側杏仁核與腹側紋狀體區域的異常放電與該患者抑鬱症狀的發生有關。隨後,他們將神經空間RNS系統(一種被批准用於治療難治性癲癇的裝置)植入大腦進行閉環治療,患者的抑鬱症狀得到快速且持續的改善。這項研究為難治性抑鬱障礙的治療提供了新的途徑,但仍需進一步評價這種治療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繼2019年Zulresso注射劑成為第一個專門針對產後抑鬱症的藥物後,另一種新的產後抑鬱症治療藥物可能即將問世。最近的一項Ⅲ期臨床試驗中,Zuranolone迅速改善了產後抑鬱症患者的症狀。它的作用機制與Zulresso相似,都是抗γ氨基丁酸B型受體變構調節劑。但相比於Zulresso需要持續注射60 h,耗時較長,同時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過度鎮靜或突然失去意識的嚴重風險,口服Zuranolone在試驗中的耐受性較好,大部分不良事件為輕度或中度。
精神分裂症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變化與精神分裂症相關。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馬現倉教授聯合華大基因賈慧珏團隊透過宏基因組關聯分析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對照中鑑定出了83個相對丰度有顯著差異的OTU,透過其中的26個OTU建立的診斷模型可較準確地區分患者和健康人群。
一項發表在N Engl J Med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揭示了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新型藥物SEP-363856,它是一種痕量胺相關受體1和5-羥色胺1A受體激動劑。該研究共納入245例患者,其中SEP-363856組120例,安慰劑組125例,分別接受SEP-363856(50 mg或75 mg)和安慰劑治療,在治療第4周對患者評估。結果發現與安慰劑組相比,SEP363856組的陽性和陰性症狀量表評分、臨床總體印象-嚴重程度量表改善明顯且有統計學意義。兩組的錐體外系症狀發生率及血脂、糖化血紅蛋白和催乳素水平變化無顯著差異。這項研究成果表明靶向痕量胺相關受體1可能是治療精神分裂症的一種新的作用機制,該藥有望成為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歷史性突破。
另一項發表在N Engl J Med上的Ⅱ期臨床試驗,觀察了佔諾美林(M-膽鹼受體激動劑)和曲司氯胺(外周限制性M-膽鹼受體拮抗劑)聯合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該研究隨機納入182例患者,分別給予佔諾美林-曲司氯胺(90例)和安慰劑(92例)治療5周。主要終點指標是陽性和陰性症狀量表總分從基線到第5周的變化。結果發現服用佔諾美林-曲司氯胺的分數下降17.4分,服用安慰劑的分數下降5.9分。兩組的不良反應如嗜睡、體重增加、躁動和錐體外系症狀發生率相似。本研究表明服用佔諾美林-曲司氯胺可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狀,但仍需進一步在Ⅲ期臨床試驗中評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自閉症
一項發表在Gut的研究對自閉症患兒和正常發育兒童的腸道菌群進行了分析。該研究發現,與正常發育兒童相比,自閉症患兒的糞便菌群組成發生顯著變化,且細菌豐富度顯著增加。透過5個細菌物種可以區分自閉症患兒和正常發育兒童,在預測模型和驗證研究中的AUC分別為0.826和0.762。同時,該研究發現自閉症和實際年齡對兒童糞便菌群的影響最顯著,而與飲食沒有相關性。有趣的是,另一篇發表在Cell上的研究發現自閉症與腸道菌群的直接聯絡微不足道,而自閉症相關的興趣狹窄症狀與飲食多樣性降低相關。以上結果表明腸道菌群與自閉症的關係仍不明確,存在不確定性。因此,明確腸道菌群與自閉症的關係,探討飲食療法能否成為改善自閉症症狀的有效手段,將是下一步研究的重點。
精神障礙與數字醫療
數字醫療是將現代計算機技術、資訊科技應用於整個醫療過程的一種新型的現代化醫療方式。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促進了數字醫療的迅速發展。網際網路醫療平臺的發展,整合了精神疾病診療領域稀缺的資源和急需治療的患者,保證了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同時降低了醫療費用。除此之外,數字醫療技術已嘗試應用於精神障礙的診斷和治療。
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的一項研究中,一款應用程式可將自閉症幼兒與正常發育幼兒區分開。這款應用程式使用平板電腦或智慧手機的攝像頭來記錄兒童觀看短影片時的眼睛注視模式。隨後對注視模式進行視覺分析,揭示了自閉症幼兒和正常發育幼兒在視覺追蹤社交線索方面的可量化差異,這些差異可以準確預測已診斷為自閉症的幼兒。這款應用程式還能追蹤孩子的面部表情及產生的感覺運動行為。這些行為將與注視模式相結合,開發一種篩選工具,目前正在6個月大的嬰兒身上進行測試。
在精神障礙的治療方面,科研人員基於行為啟用療法開發了一款應用程式,應用於抑鬱障礙合併糖尿病或高血壓的患者。研究顯示與常規護理組相比,數字干預組的患者健康問卷-9得分下降至少50%的人數更多。然而,在6個月時,兩組之間的結果沒有顯著差異。這一發表在JAMA上的研究在6個月時的結果似乎並不理想,但它為精神障礙的心理治療計算機化提供了一個正規化。
另一項研究對患有強迫障礙的兒童和青少年進行計算機化的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和麵對面的CBT,3個月後進行兒童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CY-BOCS)評估,對計算機化的CBT治療無反應的患者隨後接受面對面的CBT。6個月後隨訪發現,進行計算機化的CBT的CY-BOCS評分為11.57分,面對面的CBT的CY-BOCS評分為10.57分。結果表明使用計算機化CBT治療後,如果無反應,再進行面對面的CBT,與單獨的CBT相比,在症狀改善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2021年精神病學領域取得了飛速發展,閉環神經調節在抑鬱障礙中取得突破性進展,新型抗精神病藥物的臨床試驗也在進行中。腸道菌群、數字醫療技術有望應用於精神障礙的診斷和治療中。隨著對精神障礙的深入認識及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數字醫療在中國有更好的應用前景;同時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精神障礙的精準醫療有望成為現實。
(作者: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科 王紀智 王小平)
編輯 | 鄭夢瑩
責任編輯 | 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