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萬科集團總裁鬱亮發表文章,《地產行業進入“黑鐵時代”》引發廣泛關注。
主要內容是,隨著房地產金融業的去化,房地產也進入新一輪下行週期,行業規模開始萎縮。
面對這一重大態勢,鬱亮強調:今年是背水一戰,要麼死,要麼活,號召萬科集團要打贏這一仗,這真有點地產界“義勇軍進行曲”的味道。
鬱亮還說:以後我坐飛機都不買頭等艙,以節約開支。
不管是不是真的,態度擺在那兒了,頭部房地產商的高管都頭等艙的錢都要省了。
萬科集團在背水一戰,其他地產商還有希望嗎?
最近各類資訊把大家搞得暈頭轉向、雲裡霧裡,不知所措,要不要買房成了最熱門的話題。
元宇宙玩虛擬地產玩的不亦樂乎,我國房地產經歷了20餘年的高歌猛進之後,卻進入迷茫期。
路在何方?
白菜房正在蔓延
一些地區房貸斷供持續擴大,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又在拼命買房。
以鶴崗為代表的“白菜價”房屋開始蔓延到中原地區,並有繼續向長三角進化的勢頭。
典型例子是安徽省淮南市,一套住房70平方米左右,8萬人民幣即可購買,這一資訊使不少欲購房者目瞪口呆,住房只漲不跌的“信仰”如大河決堤,一瀉千里。
曾經不少行業專家拍著胸脯保證:一線城市房價在2035年左右達到25萬/㎡,勸剛需的年輕人趕快購房。
還一本正經的算了一筆賬,今年按揭買房即使30年等額本金還款,預期你的工薪在上升,5年後除了還貸外,生活非常愜意,如你5年後再買房,你將一無所有,居無定所。
年輕人本來焦慮的心態新添一重壓力,怎能不摧垮他們的信心,使其躺平。
有學者預判,今後中國房地產只有像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大城市是升值的,其他城市,特別是三四線城市,其房價一定是大幅度下降,因為缺人流、少產業,即使高鐵到達也無濟於事。
這下,愁壞了一大批剛踏入社會的青年人,進退兩難。留在大城市無房,進入小城市無業,即使掏空“6個錢包”來購房,未來也不敢生娃。
清華哲學系博士不再研究柏拉圖、康德,而從事房地產辯證法。北大理工男只好把量子力學束之高閣,先探討房子、票子、娘子、孩子之間有無可解的方程式。
有沒有辦法走出困境?
有專業人士給出方案,走出目前的房地產困局很容易,只要把首付款降到房價的10-15%,按揭期限拉長到45年,新一輪購房運動馬上風起雲湧,又可維持房地產開發10年週期。
立論依據是國外按揭期限最高為60年。
此類觀點誤人更甚。
如何正確、理性、客觀的研判房地產今後發展態勢,其出路究竟在哪裡?
房地產不是市場作業 必須政策先行
在宏觀經濟上,房地產已形成“閉環”,各省市的基礎設施至今大部分來源是靠土地出讓金,房地產開發又能帶動幾十個產業的相關發展,直接推動25%左右的GDP增長。
我們一直沒有找到可以完全替代房地產相關產業的產品,否則不會各地累計出臺幾百例控制房地產的政策,房地產無形之中完成了“宏觀內部迴圈”。
未來的常態恐怕是:
房價既不能高也不能低,在政策的框架內上下執行,哪怕今年再倒下幾個房地產頭部企業,政府仍然會堅持這一大的政策管控。
房地產事關民生國計,是最大的“政策市場”,不具備完全市場化運營法則,當你沒有進入決策核心圈,任何預測都是徒勞的。
想當年,謝國忠不可謂水平不高,他能準確預測亞洲金融風暴的來臨,但缺乏地產上層核心圈的資訊來源及政策導向思維,用充分市場競爭法則模型來預測房地產,結果當然大相徑庭。
就像胡宗南20萬大軍圍困延安,延安守軍只有2萬,軍事實力相差懸殊,因我方有胡宗南方的內線情報,才鎮定自若、毫髮無損。
同理,我國房地產是隨政策走向發展的,涉及到中國城市群的戰略佈局、產業結構的導向、交通分佈的格局、城市化程序、相關產業的此起彼伏、廣義貨幣的發放和GDP增值的關係等。
光有市場模型的推導是不行的,核心的政策導向和充分的資訊是研判房地產唯一依據。
本文引述的一些說法與觀點,從某一靜態上看是成立的,但從全域性政策面上來分析就不成立了。
房地產不是一個理論性命題,而是政策框架下的實際作業。
從目前及今後一段時間來看,不管用什麼方法,房地產本身困局這個“扣”是無解的。
因為,房地產與國情、政策、產業、收入、人口、文化、金融,地方收入等交融一體,互為影響,牽一髮而動全身。即使搭準了“脈”也開不出“藥方”。維持現狀,稍作改良,避免大跌宕是政府選擇最大的公約數。
雖是無奈,也只能如此。
恆大地產被拆分了,接下來估計還會有更多的房產頭部企業破產或清算,即使如此,也不會影響房地產整體宏觀態勢。
房地產准入門檻較低,頭部企業只是資金充分,開發數量大而已,不存在有技術壁壘,也沒有核心競爭力優勢。
房地產企業遵從屬地化原則,分佈數量較分散,以中小企業居多,倒下一批房企,自然能後來居上。房地產自身困局解不開原因是找不到核心出路在哪。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靠股市與碳市解決房地產困境
房地產的解困之道,在於跳出房產看房產,換個思路解困局。
從世界房地產與股市發展規律來看,我們忽略了房市和股市之間聯絡的內涵與依存關係,甚至顛倒了這一規律。
從發達市場經驗看,規律的常態是,股市的漲幅要遠大於房產的漲幅,地產才會逐漸形成良性迴圈。
例如:
美國房產10年漲了50%,股市漲幅180%;
我們一直欣賞的德國模式,房產10年僅漲70%,股市10年漲幅140%;
泰國近年房產開發蓬勃發展,房市漲幅90%,股市漲幅200%;
我國10年間房地產漲幅達500%,股市10年平均僅漲3%。
反差如此之大,按資本逐利的本性,自然大部分流向房地產業,並直接消滅了按揭還貸的第二資金來源。
工薪成了大部分人生唯一的資金來源,任何意外情況發生,如生病、歇業、創業失敗等,都會影響其資金狀況,購房意願從躊躇滿志到踟躕不前。
目前正是如此,網路上資訊轟炸,警告購房者有足夠的足耐心,等待開發商降價。
儘管這一訊號是空中樓閣,但低工資面對高昂的樓價,人們也只能望房止渴,痴痴等待。
中國股市經過反反覆覆的折騰,走到關鍵節點。
國力的強盛靠科技,經濟繁榮的基礎在製造業,高科技靠碳匯市場。股市與碳匯市場可以容納從房地產流出的資金。
40年的改革歷程,中國逐漸走向中高階製造業,培養出一大批高科技,生物材料、高階製造業、生物醫藥,大資料等均是有望創造高利潤的行業。
公司上市前的圈錢,上市後套現的情況會受到嚴格管控,公司只能盈利好的才能上市,上市後使企業做得更加強大。
剔除人為因素,上市公司的良性迴圈應該是股民投錢,上市公司經營管理賺錢,股民得利,吸引投資者更多的投錢。
上市公司每年盈利20-50%實屬正常。
股民用股市的紅利能抵扣部分房貸的還款或大致平衡,購房者的信心才會成倍的調動起來,生活幸福指數也會有較大改善,會使更多的精力用於工作和培養下一代。
股市投資的增多,房產單一增值潛力就會下降,市場會趨於平衡。
決策層在精力與政策上調整好股市,這符合未來總體戰略思維。現有的體制也有絕對的優勢,解決股市健康發展之路,房產困局隨之迎刃而解。
用股市這隻市場無形之“手”去解房地產政策之“扣”,這既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宏觀理念,又有微觀運作可行之道。
孫子兵法就有圍魏救趙之計,今演繹為:以股市之利,解房產之危!
(免責宣告:本文為葉檀財經根據公開資料做出的客觀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請勿以此作為投資依據。)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