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特·本森(Herbert Benson)是一位曾在哈佛學習過的心臟病專家,他的研究表明思想對身體的影響, 有助於將冥想推向主流,他於 2月3日在波士頓的一家醫院去世。他86歲。
他的妻子瑪麗蓮·本森說,原因是心臟病和腎衰竭。
本森博士開始對冥想開展研究時,自己並沒有去親身實驗,直到幾十年後自己才開始實踐。
然而,他的“心態可能影響一個人的健康”的理念在今天看來就是一個常識,但當他在 1960 年代中期開始研究時,這是一個激進的,甚至是異端邪說的想法。
他在波多黎哥為美國公共衛生服務部門工作期間,注意到島上居民的血壓普遍比美國大陸居民低得多。他開始懷疑,除了飲食和運動方面的差異以外,還可能有其它原因存在,於是,他在 1965 年作為研究員回到哈佛時一直沒有放下這個問題。
他在波士頓市醫院(現波士頓醫療中心)的一個實驗室工作,和同事設計了一種基於獎勵系統來訓練猴子升高和降低血壓的方法。 這項研究工作開展的非常低調,因為許多參與的研究人員認為,有壓力時心率就會加快這就是個簡單的事實,大腦根本無法控制,這沒什麼可研究的。
但是,開展這項訊息還是傳了出去,有一天,超然冥想創始人和幾位追隨者找到了本森博士,這些人聲稱,透過重複咒語,練習者可以進入更高階的意識狀態。所以力圖他們說服本森博士,讓他們代替猴子來做這個實驗,他們說即然超然冥想的練習人能做到本森博士需要的那種狀態,就可以在人體上直接實驗了,沒必要再培訓猴子去做這件事。
起初,本森博士不想和這些人有任何關係,他認為這些人和醫學研究不打界, 但這些冥想練習人堅持不懈,,所以最後本森博士同意了對他們開展一些研究
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非議,他要求冥想練習人只能在下班時間來做實驗,進門時不走正門而從邊門進來。 把探測器裝在他們的胸部和麵罩上,然後讓他們在正常思考和專注冥想的狀態之間切換,測量他們的呼吸,心率變化,
果然冥想者是對的,試驗檢測的幾個指標——心率、氧氣攝入量——在他們冥想時立即顯著下降,本森博士說,這類似於人在清醒的狀態下,身體的功能進入到睡眠狀態。
幾十年後的2019年,本森博士接受《Brainworld大腦世界》雜誌採訪談到這段經歷時說:“雖然試驗結果令我非常興奮,但我更多的是警惕和戒備。“,因為當時大眾對“心態影響健康”的說法非常反感。我又一肩挑著兩個角色,既是心臟病專家,哈佛醫學院心血管教學的負責人,也在偷偷開展大眾反對的“心態和健康關係”的研究。
在 1970年代初, 本森博士發表了他的第一個關於“心態與健康關係的發現。立刻引來媒體的評論,說他“叛逆”、 ”特立獨行“。 當時正在與他合作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年輕生理學家羅伯特·基思·華萊士立刻就“拉黑”了他, 許多業內人士都回避他。
因為當時專業人士都認為,冥想者只是在一遍遍地在重複一些咒語,怎麼會和健康扯上關係。這種研究太荒唐了。
本森博士將他的方法稱為“放鬆反應”——他認為與人的本能反應“打或跑”相比。人處在壓力下會導致身體自動提高心率,並釋放腎上腺素,但是,除了“打或跑”的本能反應,人還可以有意識地做出放鬆反應。
他在 1975 年出版了一本書《放鬆反應》,提出了人可以有意識地調整心態-放鬆。恰在這時: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對冥想感興趣。本森博士作為哈佛醫學院的專業人士,支援這項鍛鍊,吸引了更多的人投身這項鍛鍊。他的書也上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
隨著時間的推移,本森博士所堅信的“身心之間存在聯絡”的觀點逐漸被專業人士和大眾所接受。 1992 年,他創立了身心研究所,並於 2006 年遷至麻省總醫院,並得到了投資人的大筆投資,更名為 Benson-Henry 身心醫學研究所。 本森博士成為其名譽董事。
赫伯特·本森(Herbert Benson)於 1935 年4月 24 日出生在紐約州揚克斯。他的父親查爾斯經營著一系列農產品批發業務,他的母親漢娜(席勒)本森是一名家庭主婦。
他於 1957 年畢業於衛斯理大學,獲得生物學學位,並於 1961 年獲得哈佛醫學學位。
除了他的妻子,他還有一個兒子格雷戈裡(Gregory),一個女兒,詹妮弗·本森;和四個孫子。
本森博士在《放鬆反應》之後又寫了 11 本書,其中幾本書進一步深入研究了精神和信仰的生理效應。
本森博士發現,佛教僧侶可以在冥想期間將體溫升高,烤乾他們身上的溼床單。
這樣的發現後來引起了爭議,本森博士從來就不缺少批評者。但他並沒有被嚇倒,堅持心態與身體相互作用領域裡的研究,一位令人敬佩的探索型醫生。